魏晉文化

魏晉文化

魏晉是指東漢政權瓦解,三國兩晉的時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這段歷史的前一階段。“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段,從一個方面來看,政治上來看,是分裂、混亂的、人民很痛苦的這樣一個時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從文化史、從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卻是輝煌、燦爛的一代。這兩個年代一個是先秦,一個就是魏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晉文化
  • 文化年代東漢政權瓦解,三國兩晉的時期
  • 設定時間: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
  • 特點:階級矛盾尖銳、文藝復興
  • 代表人物:竹林七賢、嵇康、謝安
  • 主要作品:《世說新語》《顏氏家訓》
影響之一:對於民族融合的促進。,影響之二:對於階級分野的影響。,影響之三: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影響之四:對於思想的影響。,魏晉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文藝復興,

影響之一:對於民族融合的促進。

這是魏晉時期的最大特點。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中國的民族融合,是分兩個時期完成的。其一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二,則是遼宋夏金元時期。而魏晉時期則是第一個重要時期。西晉時五胡內遷,十六國林立,互相攻戰,各民族之間雜處而居,互相學習,互相影響,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著空前的意義。這是人們都知道的,似乎也就無須筆者多言了。

影響之二:對於階級分野的影響。

中國的封建社會,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從秦朝開始的。但也有另外一些說法,魏晉封建說,亦是其中之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其主要原因,便是以階級的分野而論的。固然,階級分野自夏朝已有之,但更細而廣的分化,無疑是從魏晉肇始的。魏晉時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後來的士族庶族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若是從本質上講,便是封建階層內部的一種最全面的分野。從某種意義上講,說這種分野的形成是封建社會的最終確立,也並不為過。

影響之三: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目前我們都知道,我國的經濟,是北方以重工業為主,而農業則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的開發,也是從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候開始的。這一時期,北方是十六國林立,戰亂不斷,而南方由於東晉的統治保持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穩定。於是便有了大量的北方居民南遷,他們帶去了大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的江南經濟的開發,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猶大,甚至可以說,是奠定了我國南方農業發展的基礎。

影響之四:對於思想的影響。

魏晉之時階級矛盾尖銳,於是,不少的文人明哲保身,轉而飲酒作樂,傲嘯山湖。於是有了著名的竹林七賢。魏晉清談,名士風流,縱論玄學,高談佛道。出現了不少的玄言詩山水詩哲理詩,對於兩宋時程朱理學的形成,影響至深。
此外,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時期南北對立。而魏晉南北朝便是其中之一。南北對立,使中國南北得以在不同的軌道里運行與發展,從而,也對於中國的政治思想、人文等諸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至為重要的時期。事實上,我國以後的政治、文化、思想的發展,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源頭。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和重要的歷史地位。

魏晉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文藝復興

如果我們把中國古代的文明分成幾個階段的話,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商周文明。這是一個形態,接下來是秦漢文明,這是另外一個形態。先秦就是從商周文明轉型為秦漢文明的關鍵。再接下去是唐宋文明,又是一個新的形態。而魏晉就是從秦漢文明轉型為唐宋文明重要的關鍵。
今天世界上最權威的社會學家大體上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大段,第一個叫原初社會;接下來是文明社會;然後再接下來是現代社會。這三個階段當中,有兩個重要的轉型期,第一個轉型期,西方的社會學家稱之為軸心時代,歷史圍繞這個軸心來轉。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黑格爾,黑格爾說耶穌的誕生就是歷史的軸心,後來德國的另外一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人名、音同)把這個觀念加以改造,說的確有這個軸心時代,但是不必把它局限在耶穌的誕生,而把眼光看到整個人類。我們就會發現,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後1世紀這600年間,產生一批極為偉大的思想家。600年我們聽起來很長,但是在歷史上根本就是一霎那。我們想想看果然是,在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猶太文明中有一批先知,就是耶穌誕生之前有一批先知在人類的歷史文明中傳播說上帝要來到人間。在基督教文明中,基督就是耶穌的誕生,大家不要忘記耶穌是猶太人。雖然猶太文明跟後來的基督教有些不一樣,但也有緊密的關係。在印度文明當中,有釋迦牟尼的誕生,有伊斯蘭教中有穆罕默德的誕生,穆罕默德是最晚的。在這個時期,中國最偉大的文明當中,我們都記得,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這一批偉大的思想家。人類在此以前,實際上是處在一種比較朦朧的階段,尤其是在意義體系、價值體系上。待到這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出現,才為這幾大古老的文明建立了完整的價值體系、意義體系。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如果我們的文明沒有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中華文明還稱其為文明嗎?從前有句話,兩句詩,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我以前覺得這個人說得未免太過其實,沒有孔子,如果沒有孔子,我們就真的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嗎?在意義價值這一點上,在人生的意義、社會的意義就是這樣——我們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人像蜘蛛,蜘蛛是掛在自己吐出來的絲上。人是自己編造一個“意義自我”然後把自己吊在這個網上,人才可以存活。我們想想看,雖然你每天有飯吃,有衣穿,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人活著意義何在,你完全不知道人和人之間相處怎樣才是對的。請問,你的生活怎么過呢?你真的像在夜晚。
所以先秦時代產生這樣一批偉大的思想家是偉大的事情,這是人類文明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所以人類從前文明轉入一個真正稱得起為文明社會就是靠這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取得,為什麼這一批思想家會不約而同在500年間出現?這個是沒有人知道的,西方的社會學家雖然提出了這種概念,但只是歸結於上天的旨意,我們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看到一種重要的現象,就是從文明社會轉向現代社會,這個是文藝復興時代。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後來波及到歐洲的其他地方,波及到英國、法國、最後到美國。一直回過頭來,跑到蘇聯,跑到中國。但是這一系列的運動造就了一個現代的社會,而中國歷史上,也有一段跟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這一段略近似的階段,就是魏晉。
魏晉是中國古代的一次文藝復興,在許多特點上都跟西方的文藝復興非常相像。雖然二者後來的影響和結出的果實不太相同,但是的確有許多方面是相像的,所以這兩個時間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兩個,而且跟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相符合。可是我們對這樣的兩段,尤其是魏晉這一段,歷來評價不公,往往看負面的多,一說起來,就想到了是一個動亂的社會,那是一個分裂的年代,是一個痛苦的時期,而沒有看到它正面的、積極的一面。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時間是完美的。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時代都有兩面,只看一面是不對的。我今天所以想講魏晉,就是因為我覺得中國學術界歷來對這一段的評價都不公。解放以後也是如此,這個局面今年有所改善,但仍然是不夠的。其實我覺得魏晉時代的許多東西,魏晉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對我們今天的人仍然有啟發。仍然值得我們深思。我講魏晉士人,“士人”就是知識分子,但是我要說一下我為什麼不用知識分子?第一古代沒有這個詞,那個時候就是“士人”,“士”這個詞在孔子裡邊已經出現,論語當中有很多士,“士、農、工、商”,士為首。士就是知識分子,而且它更符合我們今天對知識分子的嚴格定義。我們在解放以後,知識分子這個詞用得實在是太泛了,念過幾年書就叫知識分子,坦白地講這是不對的。念了一點書,只叫做認得字的人不能叫知識分子,甚至一個學者也不一定能稱為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這個詞也是外來的,不是中國固有的詞,在西方人的眼中,什麼人叫知識分子?是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豐富的知識,而且不僅是關懷本身的利益和職業的範圍,而是時時刻刻關注社會的利益、人類的利益,這樣的人才可以叫知識分子。我們到歐美去看看就知道,知識分子這個詞不可以輕易授予人的。所以我寧願用魏晉士人,一方面本來就是這個用詞,另一方面也更符合它本身的意思。如果用知識分子會跟中國常用的叫法所混淆。
魏晉時代為什麼會有一批士人出現?為什麼這批士人有很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為什麼他們的精神追求至今仍然對我們有啟發?
這裡面必須講一個社會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當時產生了一個新的階級,這個階級一般歷史學家都把它叫士族階級。這個話我們要談到漢武帝。我們知道,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手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開疆擴土之外,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儒家思想作為社會形態的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外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太學的人,這也是董仲舒的建議,他創辦了太學,太學就是中央辦的大學,國立大學。但是不是我們今天的國立大學,因為國立大學那個時候只有一所,整箇中國唯此一所,所以地位是極為崇高的,不是今天的北大、清華可以相比。而且從那以後,漢朝甚至延續到整個漢代,大體是這樣,就是政府主要從太學裡面選拔文官。所以那個太學很有點像我們今天黨校的性質。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很有趣的事,就是在太學裡面當老師的,就是“五經博士”,比我們今天的博士地位崇高得多,是老師不是學生。甚至也不是今天的博導,比博導的地位也崇高得多。當時只有“五經”,開的課只有五大門。每一門有幾個教師,因為每一門裡邊有幾家,比如《詩經》有韓家的、有魯家的、齊家的,然後《周易》又有兩個“博士”,《春秋》又有兩個“博士”,總之就有十幾、二十個這樣頂級的大學教授。但是大學教授每一個人帶一批學生,後來有學生太多了,沒辦法親自教,就由他的弟子去教另外的弟子,大徒弟教小徒弟。太學弟子曾經發展到3萬學生的規模,那這個太學就非常的珍貴了。因為這個太學不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教育普及呀,你要念書做學問,除了這一家你沒地方可去,進了太學可謂不得了了,將來當官也是從這裡出來,所以大家拚命往裡面擠,一躍龍門身家十倍。而這裡面的老師,這個五經博士就經不得了了,因為他身為這些人的老師,所以教到我這個年紀,那政府的部長有好多我的學生,甚至政府的總理、副總理都是出自我的門下。更重要一點是我會優先教我兒子、孫子,所以我的兒子、孫子變得很優秀,或者繼承我當太學博士。於是形成了一些家庭,代代做學問,又代代當官,門生遍布天下,所以就變成最有文化的人,地位最崇高的人,而且最有權力的人。他弟子當官,兒子當官,或者他本人當官。有些博士後來被皇帝弄去做大官了,有了地位有了權力,當然就有了財富。工資很高、皇帝賞賜、弟子饋送,當然有錢了,如此往往就形成了很大的家族,有幾百人、幾千人的大家族都有。
舉幾個例子吧,比方說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物楊修。楊修跟曹操很有關係的一個人,後來被殺了頭,因為太聰明被殺了,聰明反被聰明誤。楊修家裡就是世世三公,什麼叫“世世三公”?世世都有人做到三公,三公就是文官當中最高的官,比我們現在的部長大多了。那就相當於現在的總理了這一級了。台灣有五個院分別是行政、立法、監察、考試和司法,三公大概就相當於台灣的五院的院長。我們大陸只有一個院,所有只有一個總理。那個時候有三公,家裡是世世都有三公,你說這個家庭有多發達?
再舉一個例子,袁紹。人家是世世五公。所以這樣就形成一些大的士族,而且這樣的士族到了東漢年末魏晉的時候已經不是幾個,而是一批。《世說新語》這一本書是太重要的一部書,是記錄魏晉士人的第一手資料的最好的一本書,而且是中國文學性最強的原創性的經典。如果在座的朋友沒有讀過《世說新語》,我勸你們一定要讀這本書,非讀不可。據毛主席跟他的晚輩推薦古代書記,《世說新語》是前面最幾本之一,一定要讀。太好了這本書。
《世說新語》當中記載的材料來看,當時的士族大的至少一百個以上,稍微小一些的話,還有很多。這樣一批氏族的出現有什麼重要意義呢?這裡面又讓我想到,現代人類文明史上,作為現代社會骨幹的中產階級。大家都知道,在文藝復興以後,因為張揚理性,因為提倡人文主義,所以中世紀宗教迷信逐漸被拋開,產生了現代科學,由現代科學產生了現代工業,由現代工業使得社會的物質極大的豐富,而且由此造成一個特殊的階級,就是商人階級他們非常有錢。後來擴大,這個商人階級逐漸成為我們今天講的中產階級。現在歐美先進國家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的七、八十,我們人類所有的觀念都是這一階級的產物,比如我們知道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思想自由、平等、人權這些理念,你們要知道,這個不是什麼人發明的理念,就是中產階級產生以後,自然產生的理念。因為在中產階級產生以前,歐洲的權力都掌握在僧侶的手上,掌握在貴族的手上。等到文藝復興使得整個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之後,就有一批中產階級出現,這些人荷包里變得很有錢,之後就有資格向貴族的僧侶提出來,對不起,我要跟你分享權力,你不給我就不掏錢。沒有錢不行啊,沒有錢文化大講堂也辦不起來,誰付給演講費啊?於是貴族和僧侶就不得不讓路。這就是民主,什麼叫民主,民主就是分享權力。我原來地位比你低很多,現在我荷包里滿滿的,我就跟你平起平坐,這就是平等啊。你以前看不起我,現在必須要正視我,這是什麼?是人權啊!現代觀念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東西,是因為中產階級自然壯大帶下來的東西。
而魏晉的氏族,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今天講的中產階級,只是數目比較少。等下我們要講到這個士族階級,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的限制,因為中國那個時候社會還落後,主要是靠農業沒有產生工業革命,財富沒有增加,所以這個士族階級就是金字塔上的一小塊,就使得沒有像西方的文藝復興那樣影響龐大的原因,因為沒有龐大的中產階級支撐這個階級。儘管如此,這個階級的產生仍然是非常重要,仍然是魏晉文化思想解放文化自由燦爛輝煌的原因。為什麼呢?在魏晉以前,在士族出現以前,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隸,都是皇權的奴隸。我們想想看,秦始皇造一個萬里長城,驅趕著上百萬的人去修建,大部分人都把命送掉了,叫你怎么樣就怎么樣,你敢不去?秦始皇修一個墳墓,又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漢武帝打仗,每家每戶抽壯丁。這個人是沒有權力的,人只是工具,皇權的工具。皇帝的奴僕,要你做什麼就要做什麼,當官的也是這樣。當官是你有技能,可以賣給皇帝,皇帝給你比較優厚的待遇,這個傳統實際上到後來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我們中國不是有一句話嗎?叫“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你還是要賣給帝王家。我們想皇權那么強大的,不要說老百姓,我們講幾個著名人物。比如說司馬相如,他是如何進宮廷的?是他靠同鄉,他有一個四川的同鄉叫楊得義把他推薦給皇帝。楊得義是個什麼人啊?楊得義是個狗監,狗監是什麼?我們看《西遊記》知道孫悟空在天上做個“弼馬溫”,他還非常高興結果發現是一個餵馬的,結果不滿意“大鬧天宮”。大家記得這個事情嗎。“狗監”就是給皇帝養狗的,不是“弼馬溫”是“弼狗溫”了。一個大文豪要托一個養狗的人向皇帝推薦才能進宮廷,你說這個文學家有什麼地位啊?可能士族階級誕生之後,情況有了改變。因為這些士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幾百人、上千人甚至幾千人都有可能,除了主人之外,大量的是農民、佃農組成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家裡有人種田、有人種菜、有人守衛,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團體。魏晉時有一本很有名的書《顏氏家訓》,這本書也很值得一讀。為什麼呢?因為稱為中國幾千年的士族社會如何理家,這是一部極有參考價值的書,很值得一讀,文字也好。
我要提《顏氏家訓》就是當中有一篇講到士族的經濟,他說像我們這種家庭,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你要說缺的話就缺一口鹽井。你說這有什麼意思呢?這意思大了,一個這樣的氏族,只要有那樣一兩個人在朝廷當官支撐門面就好。這個家族其餘的人是可以不靠皇帝的,他伸手吃飯要錢是找主人,不是找皇帝。所以皇帝對我來講是“天高皇帝遠”。而且這個家族內部的很多人可以過一種很優越、悠閒的生活。他有錢、有文化、有悠閒,我幹嗎要當那個官啊?當官不是那么好玩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皇帝不高興是要殺他們的腦袋。
我舉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比如說謝安。大家知道謝安是東晉的宰相,王導是東晉第一個宰相,謝安是第二個,他們兩個是東晉得以維持一百多年最重要的大臣。你知道謝安並不想做官,為什麼?謝家那么富裕,幹嗎要當官,而且謝家住在現在的紹興,是魯迅的故鄉,我到過(紹興)非常漂亮。謝安文章寫得好,書讀得好,彈琴彈得好,書法也寫得好。他有一群好朋友,當時王羲之也是他的朋友,這樣一些朋友沒事在一起聊聊天,畫畫,旁邊還有一群美女陪同,這些美女有婢女或者小妾。你說我幹嗎要去當官啊?所以謝安到了40歲都沒有當官,為什麼40歲後當官?因為他有兩個兄弟在朝廷當官,不爭氣,帶兵打仗打敗了,搞政治也不行。謝家要垮下來了,這個時候他為了家族的利益才不得不去當官。《世說新語》裡邊有一段記載非常生動,有一天老婆問他,老公你真的就這一輩子就不想當官了?謝安捏著鼻子,因為他有鼻炎,他回答老婆說“恐怕不免爾”,意思是說恐怕還是得當官啊,不當不行啊,因為兩個兄弟不爭氣啊。他不想當官,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謝安出去為官是40多歲,幸好他活得比較長,到66歲才死,成了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我是謝安我也不想去做官,現實比較重要。
但是也很有名的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叫張翰,聰明得不得了。他當官,官當得不小。那個時候的東晉多半是住在紹興風景比較好的地方,當官的地方離家很遠。突然有一天他想起家鄉的菜,一個是鱸魚燴,一個是椿菜根。這個鱸魚燴大概就是紅燒鱸魚,椿菜根我在蘇州大學有一次吃到過,很滑口。他(張翰)把紗帽一摘,說大丈夫怎么可能為了一個名位來這裡當官呢?然後就回家去了。有人問他你難道不為你身後的名著想嗎?他說,我的名譽死後有沒有什麼用啊,我有名對我有什麼好處啊?身後一世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更重要。還是生前過得好比較緊要。所以謝安真的不想當官,這個不是假裝的。我舉這個例子說明氏族的出現改變了一種狀況,就是不必“人人做皇權的奴僕”。於是這樣一來就有一批人開始覺醒,什麼東西最重要?我這條命最重要,我生前過的快樂最重要,我就是我的目的,我不是別人的工具,我不是別人的手段,我不是皇帝手裡的一顆螺絲釘,那裡哪裡需要往那裡插,我不是皇帝手裡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我是我自己。
所以這個時候開始有一部分人覺醒到這個問題,所以現代學者們(保證李澤厚)常常講,說魏晉是人的覺醒的時代,魯迅也講過這句話。什麼是人的覺醒,人的覺醒不是說我從前不曉得我是人,今天才知道我是人,沒有這么簡單。但是嚴格來說就是從前我只知道我是別人的工具,現在知道我就是我的主人。這個覺醒非常的重要。沒有這個覺醒,哪來現代的文明社會、現代社會啊?
下面我來講講,特別從《世說新語》當中引述一些故事,來講講當時魏晉士人這一階層的精英分子,他們在精神上有些什麼追求,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借鑑的地方?
我們先從竹林七賢當中的幾個人談起。竹林七賢大家都比較熟,當中最優秀的人物是嵇康,接下來是阮籍。一個是阮籍的侄子阮鹹,一個是大酒鬼劉伶,一個是後來當了大官的王戎,還有一個是後來名氣更大的山濤。還有一個是很好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家的向秀。這樣七個人。這當中最優秀的一個人就是嵇康,但是命運最不公的也是嵇康
嵇康是什麼人?嵇康自己的出身不算是很有背景,他是一個士族,但是是比較小的士族,但他後來娶了一個老婆大大的有名,這個老婆是曹家的公主,嵇康就成了曹氏政治集團的一人,雖然官不不大。嵇康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剛正不阿的人。他覺得他自己獨立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這個人真是非常之優秀。我不知道我們活一輩子能否見到一個像嵇康這樣的人,我告訴你這不容易的。我們看《世說新語》怎么描寫他,第一這個人是個美男子,高七尺八寸,約等於今天的1米85人,而且長得極為漂亮,極帥,在一群人當中大家都能夠立刻識別出嵇康,因為他是帥得不得了。就是不打扮,不修飾也是帥得不得了。
嵇康,《世說新語》形容他,說“岩岩如孤松之獨立,傀俄如玉山之將崩”。站著的時候身軀是孤松一樣挺拔,當他喝醉了酒,像玉山一樣而不是像石頭往下倒。你說這個人漂不漂亮?美男子,極聰明,怎么樣聰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是最高明的。詩是魏晉南北朝最好的詩人之一,文是中國歷史上文章寫得最好的人之一。坦白講,唐宋八大家韓、柳的文章都比不上他,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是章太炎講的。書法是寫得非常好的人,好到什麼程度,好到太學把他請去把經書寫下來,刻在石頭上當作範本。他音樂非常之好,中國的第一篇音樂理論就是他寫的,叫“聲無哀樂論”。極聰明的一個人,極美的人,地位非常高。公主是他的老婆你說高不高。而這個人是一個極端重視自己獨立人格的人,他如果願意苟且一點,別說去拍馬屁了他肯定不會做,只要他不那么高傲,他就可以當大官,司馬氏要請他都來不及。但他偏偏不,他寧可在家裡打鐵。他塊頭長得很好,他跟他的好朋友向秀經常在門前的柳樹底下打鐵。他什麼都玩得好,他彈弓都彈得非常好,可以把天上的飛鳥打下來。
有一次司馬氏就派了一個奸細去看他。而且聽說他在家裡打鐵,是不是在鑄兵器啊?鐘會這個人是邪,但是邪得很有本事,仗也打得很好,他最後是跟鄧愛爭功,後來被司馬氏派人把他殺了。他父親是一個大書法家,也是一個做到三公的人,鐘會很年輕的時候就投靠了司馬氏。
《世說新語》上說他帶了一群侍從去看嵇康,嵇康和向秀正在柳樹下打鐵,鐘會那一批人穿得很漂亮,高車適馬、前呼後擁,嵇康像沒看到一樣理都不理很高傲的照樣打鐵。嵇康這個人太傲了。鐘會坐了一陣子,覺得沒趣要離開了。這時候他(嵇康)冷冷問了一句,“何屬聞而來,又何屬見而去”?意思是說:請問你是聽到什麼關於我的訊息跑到這兒來了?你現在又看到了什麼東西向你的主子報告啊?鐘會這個人也很高明,他們都是高手高來高去。他說,“聞屬聞而來、見屬見而去”。意思說,我聽到你的某些訊息而來的,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東西而去的。
這讓我想起一個外交辭令,那是一次外國的記者報導的,外交場合外國人問中國的發言人說,鄧小平現在什麼地方?發言人回答說,鄧小平待在他該待的地方。這兩句話都是差不多的,什麼都說出來,但是什麼也都沒說出來。就這樣。竹林七賢有一個當了大官的山濤(字巨源),跟他(嵇康)是很好的朋友。山濤後來當了司馬氏的大官,而且是選拔官吏的吏部尚書,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家父,我的家父後來在台灣就是負責選拔官吏的。他就覺得嵇康這么好的一個人才不出來做官,很可惜。他就向司馬氏推薦嵇康來做很大的官。可是嵇康怎么對付這一件事情,他一點都不買賬,不給朋友面子,他寫了一封公開信給他的老朋友山濤。這個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封信,叫《與山巨源絕交書》,如果大家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我也請大家看看,裡面說我從前因為偶然的機會與足下相交成了好朋友,以為足下是了解我的,現在你居然推薦我去當官,我這個人怎么當得了官呢?他在裡面講了不可當官的十大理由叫“三不可,七不堪”。三不可是什麼呢?他說我這個人“每非湯武而薄周孔、”。意思說,我對湯、武都看不上,,而“且薄周孔”,對周公和孔子我也不大瞧得。,這個話可是犯忌。儒家最高的聖人,司馬懿家族就是一儒學家族,司馬懿這些用來通過這一套意識形來統治社會的,我司馬懿就效仿湯武成功的,你(嵇康)又非湯武,又薄周空孔那不完蛋了?這句話是很糟糕的。
還有七“不堪”,說起來很好玩。他說我這個人常常半個月一個月不洗澡,身上長了很多的虱子,我在上面一邊批公文一邊捉虱子,成什麼樣子?我這個人又很喜歡睡懶覺,早上不睡到尿憋到不行不會起床。你說這個文章妙不妙啊?其實骨子裡這話是非常嚴肅的、非常嚴重的,導致後來司馬氏把他殺了,根本的原因是這封信引起的,因為這其中表示我不跟你司馬氏合作。絕對不做你這個官,你拿什麼湯武、周孔做幌子,殺了多少人,而且是以別人不孝的罪名,其實他自己(司馬懿)是最不守孝,最是虛偽的,好像以前四人幫以革命的名義殺別人一樣,其他別人是真革命,它是假革命而不革命反過來殺別人的頭。所以嵇康就很生氣,寫了這樣的絕交信。
魯迅先生曾經做了一篇文章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就講魏晉時代有些人說不喜歡民教及孔夫子,其實這是故意說反話,是反對有些人借民教和孔夫子的名義殺人而沒有辦法而無可奈何所以故意說反話,魯迅這個觀察是很對的。魏晉的一些問題你要看清楚,有些文章要從反面看,要從字裡行間讀。嵇康這個人跟山濤是真正的好朋友,是鐵哥們。他雖然寫了這封絕交信,這個公開信是寫給司馬氏看的。可以看出來,他被殺頭臨死的時候,他對兒子講只要山伯伯還在,你就不會變成孤兒。你說他對山濤這個朋友有多信任!所以說這個信是假的,是寫給別人看。讀文章不容易,你要細讀,很多背景才知道。嵇康嫉惡如仇,絕不妥協,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最後被殺了。司馬氏找了一個表面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他一個好朋友,叫做呂安,他有一個哥哥叫呂巽,這個傢伙好色,強姦了弟媳,兩兄弟不和。嵇康擔心呂家的名聲,就出來勸這兩兄弟,叫呂安不要去告官。那裡曉得呂巽這個惡人先告狀,說弟弟對母親不孝。司馬氏專門拿不孝反對別人,嵇康本來就是要殺的,現在有了這個罪名(更容易殺他了)。嵇康為了朋友為呂安辯護說沒有這回事,司馬氏把嵇康也抓了,最後被殺了。
嵇康被殺時的情景非常的感動。嵇康被殺死的時候才39歲,當時三千太學學生跪在地上向司馬氏求情,說留下嵇康給我們當老師吧,這樣有學問的人當今絕無僅有。他年紀輕輕,就享譽盛名,被所有的太學生公認為最有才華的人,我剛才講嵇康這種人我這一輩子恐怕見不到一個這樣的人。但是這樣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司馬氏一看還了得,你有這么大的精神號召力,將來造反還了得?趕緊殺。在刑場上被殺的時候非常令人感動,嵇康的哥哥來看他,嵇康的哥哥知道弟弟琴彈得極好,有一把琴是最喜歡的,哥哥就把琴帶在身邊,嵇康問他的哥哥,你今天有沒有把琴帶來啊?哥哥說帶來了,他臨死前就彈了一曲《廣陵散》。嵇康最後嘆了扣氣說,當年我的侄兒要我教他彈《廣陵散》,我當時有點吝嗇沒有教給他,從今之後天下就沒有這首《廣陵散》了,這首曲子今天要絕了。所以有了後來的《廣陵散絕》也叫《廣陵絕唱》。我讀了很感動,怎么會有這樣的人啊,如此從容的一個人,只有我們現代革命英雄可以比一比,比如像江姐。
但是嵇康沒有什麼偉大革命的東西,一個人死的這么從容,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家說“慷慨就義易,從容赴死難”。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格力量才在最後一刻死得如此從容?明知道自己是冤枉,就是不投降,嵇康是很想長命的,中國第一篇叫做《養生論》的文章是他寫的,他平時很注意養生的,他很注意鍛鍊身體的人,這個時候他就是不為苟活,低一下腦袋。他覺得一個人放棄人格這個人就活著沒有價值。
你說中華民族有那么多優秀的人物,像文天祥,像抗日戰爭那么多的名將。我自己的小舅舅就是其中的一個,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抗日戰爭的時候,他率領機槍連保衛衡陽,大家都知道“衡陽保衛戰”,他一直堅持到全連的最後一個士兵全部犧牲在陣地上。不就是受了嵇康這樣一些人人格的感召嗎?如果我們沒有這樣一些人格擺在前面我們向誰學啊?我們哪一個都怕死,能活長一點多好,但是要懂得生命的意義,需要獻出生命的時候,還是要獻出生命。不是苟活,養生不是苟養。一個人如果沒有人格,你活到一千歲又如何。所以我始終覺得,生命的品質、質量比生命的長度更重要。你活一千歲還是會死的,你活得不像個人你活著乾什麼呢?你首先得像個人啊。
我再來講一個故事。咱們講講阮籍阮籍這個人是竹林七賢當中可以稱得上是第二名的角色,也是極其聰明的人。阮籍的詩寫得之好,在商朝之後沒有第二人,他有一個《韻懷詩》82首,每一首都寫的非常好。你感到一個人處在亂世,處在憂患之中尖銳焦急的心情,你讀這82首詩太令人感動了,他文章也寫得非常好,(演奏)音樂也非常的好,也是一個極聰明的人。這個人也跟嵇康一樣,很傲氣,不過沒有傲到嵇康那個程度,好一點點。可是他的傲也是很傲,比如他有一次跑到光武戰場上就是劉邦跟項羽打仗的地方,他說,“此無英雄使駒子成名”,這個話至今沒有一個正解,大概就是說那個時代沒有英雄,所以有劉邦這樣的豎子(小子、小流氓)成名。其實諷刺我們這個時代沒有英雄使司馬懿這樣的小丑都成了有名的人物,其實是諷刺司馬氏。不過我們搞不清楚他到底講什麼。他還有個怪脾氣,他看到他喜歡的人他就正眼對他,拿黑珠子看他,這個叫青眼,我們今天說的“垂青”,這個詞就是這樣出來的,說上級很看重你說很“垂青”,就像阮籍對他看上的人一樣。他如果對瞧不上的人他就用眼白看他,我們今天還用“白眼”這個詞,也是出自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叫做“搶白”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所以魯迅以前開過玩笑他說青眼我不會做,白眼我做不來。(阮籍)這個人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把精神自由看得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看得非常寶貴的一個人,他不願受束縛。不願意受禮教的束縛,不願意受成規的束縛,在別人認為應該做的,如果不合他的意願,他就要反。比如說儒家有很多的規定,談到儒家,我們不得不說儒家難免有一些東西確實不好,但是真正的孔夫子還是不錯的。另外那個時代,只有司馬氏是假借孔子來打擊別人,搞得很多人都不喜歡儒家。
比如說儒家規定,男女之間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要“沿男女不大防”要防到什麼程度,防到叔嫂不通問。叔叔見到嫂子不打招呼,尤其不能問這樣的話,你昨天晚上睡得好不好啊?還有“男女授受不親”,我給樣東西給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就不能親手接過去,要從我的手親手拿過去一不小心就要碰到我的手,就要有非分之想了,要用一個托盤接過去。這在我們今天的人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古代就是這樣的,阮籍就覺得太不合理了。有一天嫂子回娘家,他就故意在門口邊上跟嫂子聊天,故意給別人看。其有一個16歲的賣酒的女孩比較漂亮所以他就覺得我就不接受你的規定,就天天到酒館裡面喝酒有時候坐著看,有時候喝醉了躺著看這個女孩子。賣酒的老闆開始也覺得這個人有點怪怪的,後來也習慣了,覺得他沒有惡意。後來這個女孩子短命死掉了,他跑到人家墳上大哭一場。我覺得很能夠理解他,因為這是很珍惜美,傷感美的消逝。我們誰不愛美?我這個人平生從來都不諱言我愛美女、愛才子,才子佳人我就愛,這很簡單。幾百年幾千人才出一個真正的才子跟美人,是天造的。幾十代的基因才積累出來的。一個錢鐘書我們幾百年難碰到一個,怎么不值得敬佩呀。
一個人連美都不懂得欣賞,你活得有多乏味啊?如果我們看到美麗的花朵、天上的流雲、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也不欣賞,看到一個美女也不欣賞,你活什麼活啊?如果你說我就是不喜歡花朵,我喜歡牛糞,牛糞可以種田,三歲小孩子可能會被你騙到,像我們這種的你騙鬼啊?我們有些文化造就了一種偽君子。
當然欣賞美不是叫你亂來,不是看到美女想去摸一把,關起門來亂搞鬼鬼祟祟的。我們學校真的有好多靚妹。別人問我你唐門這么多美女,是不是你接受學生的時候都要面試一番?我說沒有啊,而且學生跟我都非常好。為什麼?因為她們知道唐老師胸懷坦蕩。我就是欣賞,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很能夠理解阮籍。
我覺得我們有時候活得太虛偽了。為什麼要這樣活?阮籍這個人這種對精神自由的嚮往、堅持,而且敢於表現出來,是了不起的。你要知道那個是什麼時代,我今天這樣講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時代開放了,我現在講大家還鼓掌,現在男女可以在一個公共的泳池洗澡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那個是什麼時代,你在那個時代做你要有多大的勇氣啊?
我還可以舉個例子來講精神的自由。劉伶很有才華,但是沒有留下什麼作品來只有一些短句。他喜歡喝酒,他的老婆勸他說喝酒傷身體。他說對對對、好好好,我就這一次,我就不喝了,你再給準備一桌子好酒菜我喝過之後就不喝了。他老婆就相信了,結果他把酒一飲而盡。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命),婦人之言,甚不可聽”。他以後還是喝酒,而且喝得更多。他老婆把他沒有辦法,他就是留下了四句詩,其他的沒有留下來。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有天在家裡把衣服脫得光光的,大概天氣太熱,一絲不掛,,一個朋友沒敲門就闖進來了。他的朋友說,你這個人怎么搞的,你怎么脫成這樣的?劉伶說我這個人是“以天地為屋宇,以屋室為褌衣”。我是把房子看做衣褲一樣,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就鑽到我的褲襠里來啊?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看出一個人的精神自由。朋友們,一個人如果精神上都不能自由,想都不敢想,你還能做什麼?
我們的思想如果都要被某種東西統治得死死的,有一點點念頭都要狠斗私心雜念,那我們還能做什麼啊?想都不敢想什麼都不用幹了,首先要敢想。所以精神自由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如果沒有自由精神就不能夠做學問,就不能夠創造新的東西。愛因斯坦26歲發明相對論,當時沒有幾個人懂得他的東西,他說空間時間都是像得,空間可以扭曲,時間可以變短變長,你哪個人敢想?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精神不自由,能做什麼?你寫一個作品,是按照什麼理論規矩來寫?所有的地主一定壞極,所有的貧農一定好的不得了,如果必須按照這個才叫做“革命文學”,你那個文學能寫好嗎?我年輕時完全相信這個東西,後來不相信了。我父親是國民黨的一個大官,我看我父親他真是一個好人,真是個正派人。而且我父親的節儉,坦白講我看不到第二個官員像她這樣的人。
所以一個人精神自由是很重要的,做文學你老是被一個框框套住,你能寫什麼?你寫的都是不真實的東西,寫的都是概念化的東西,那還能創造嗎?我們近來很推崇的一個大學問家,叫陳寅恪。大多數的朋友都聽過這個名字,陳寅恪做些什麼學問?老實講沒有什麼人懂,要說一般人,就像我們這種究中國文學的人也不懂他研究什麼?因為他學習了十幾種死了的語言,比如突厥文、西夏文等等,沒人懂。他為了研究歷史學了這些東西,但他的書我讀了很多,認真說起來,他的學問大家能懂的不多,但是異口同聲地敬佩這樣一個偉大的學者。其實大家最欣賞的是他十個字,是王國維死的時候刻在石碑上的,這個石碑現在還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面,說:王國維是為文化死的。因為他要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十個字現在是所有的知識分子不一定能做得到的,大家都知道是了不起的。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至少有這么一個人是這樣的。榜樣很重要,我也許不能像嵇康那樣重要,但是有這個榜樣和沒有這個榜樣是不一樣的。中華民族如果沒有這種光輝的榜樣,民族精神如何而來?陳寅恪擔子膽子很大,因為他的名氣很大,他早就出名了。三十年代第一個辦國學研究室,他就是四名導師之一,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還有一個趙圓圓,趙圓圓是女文學家。他30多歲就跟王國維、梁啓超平起平坐的。所以到了1949年解放之後,政府對他還是有禮遇的。最尊敬的是誰?是陳毅、陶鑄,還有胡喬木也見過他。康生去見他,他不見。陳寅恪這個骨頭很硬的,膽子很大,1950年中央要把他調去科學研究院做歷史研究所所長。他寫了一封信,說請周毛二公親自允許本人不學習政治、不研究馬克思主義,那我就當這個所長,否則就不當。這個人當然不合時宜了,所以他後來沒去當,在文革中被整死掉了。70多歲的時候紅衛兵在外面喊整他,哪裡受得了啊,但是現在哪一個人不尊敬他,我們且不管他說得對不對,但是他的膽量和人格在那兒。他說得是心裡的直話啊,這個骨氣不得了啊!
其實我們一個人,我說得直白一點,我們這個世界上真正有自由思想、自由精神、獨立人格的人不多。像我們這些俗人,滿腦子都是陳規,生怕逾越雷池一分,生怕別人說你這個人這裡不對那裡不對。我們滿腦子裡的陳規戒律太多了,所以我們大家沒辦法成為一個大氣的人。
我再來講一些故事。我講講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對真摯感情的追求。有一個魏晉非常有功的開創性的人物叫荀暢(音同)。他家裡是赫赫有名,他的老祖宗是誰?是荀子。他的父輩、學弟輩都有幾個很有名的人物,比方說他的叔父,荀YU是曹操的首席謀士,曹操能力三分天下有其一,最後建立曹魏。荀YU是立功最多的人,至少一半的江山是他幫助打下的,最後他被曹操逼得自殺了。還有一個是他的堂兄弟荀悠(人名、音同),也是曹操的第二號謀臣,還有一個是他的叔父荀粲,是很有名的思想家,寫了一本書叫《聲鑒》,都是名人。這個人是非常聰明、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思想家,可惜30歲就死掉了。魏晉這個時代很多人短命,另外一個更偉大的思想家,叫王弼,23歲就死掉了,可能22歲都不到。荀暢這個人很痴情,他老婆很漂亮,他很體貼老婆,體貼到什麼程度?到了夏天,像孝順父母一樣,要把帳子扇涼了才讓老婆進去睡。冬天就要先去暖被窩。有一也是大雪災他也這樣做,感冒了,結果一命嗚呼。你說他感情真不真?這是夫妻之間的。
咱們再講父子的。有些中國人講孝,但是很多的孝其實都是因為觀念的提倡,真正發自內心父子的愛,那才更可貴。有人說我要孝順,如果不孝順的話不會被別人罵,但是這樣比不小要好。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很出名的故事,叫郗超(音同),他的父親郗健(音同)是三公是大官。但是郗健是站在司馬氏這一邊的,這個時候已經到東晉了,已經穩定下來了。郗超是站在桓溫(人名、音同)這一邊的。這個人是個武將,有一點不軌,心想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魏晉時代的政治基本上就是一個士氏族聯合政治。皇權不是特別的了不起,司馬懿上金鑾殿的時候,說王道我們一起做到金鑾殿上吧,王道當然謙虛不敢,實際上東晉的創立,王道的功勞比司馬懿的功勞大。東晉的政治本來就是一個士族的聯盟的政治。桓溫也不軌,其實並不稀奇。桓溫有點野心,郗超就是桓溫的主要謀士,父子兩個政治立場是不一樣的,但是郗超做桓溫的謀士,他的父親並不是很清楚。但是父子的感情非常深厚、真摯。郗超也非常短命,不到40歲就死了,他臨死之前跟他的心腹講了一句話。他說,我死了之後,我的父親一定非常之悲痛。如果他並不怎么很悲痛就算了,如果他悲痛得不得了,你就把這個小箱子給他看。結果他死了之後,他父親悲痛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因為他很愛這個兒子,非常傑出能幹。於是郗超的心腹看到這個現象,就把小箱子送給郗健,郗健就把它打開一看,你知道裡面是什麼東西嗎?全是他跟桓溫來往的密信,密謀如何取司馬氏而代之。這個郗健一看,馬上把桌子一拍,這小子死晚了,該早點死。馬上就不病了,就好了。郗健是忠於司馬氏的,他看到兒子幫助桓溫,就非常氣憤一氣氛悲痛就減輕了。我讀了非常感動,這是很真摯的感情,他把這個作為一味藥醫治他父親,他曉得父親的政治立場,他父親恨他就不至於這么悲傷了。這才是真摯的父子之愛。
我再來講一個兄弟之情,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羲之有個兒子有個王獻之,王獻之的字跟他父親的一樣好,人稱叫“二王”。我也非常喜歡書法,我最喜歡二王。王獻之有一個哥哥叫王徽之,兩個人只差了一歲,王徽之自己覺得才能比弟弟差。當時有一個高人,據說有這樣的本事,可以把一個人的年歲減掉幾歲然後加到另外一個人身上。王徽之就跟高人講,說我才能不如弟弟,我寧願少活一點,讓我弟弟活久一點,你把我的年歲加到我弟弟身上去。這個很了不起啊,我們現在看到一個兄弟捐肝就很了不起了。他為了弟弟可是減命啊,這個高人一算,然後說,不行。因為你已經沒有壽命可以加給你弟弟了,你根本就剩下半年、一年了,我怎么辦啊?他說你弟弟也是這樣,所以兩兄弟先後都死掉,只差一個月,都是40歲左右。你說這個感情真不真摯。王獻之先死的,王徽之後死。王徽之在家裡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得到弟弟的訊息,想著弟弟是不是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他弟弟剛剛死了。馬上就叫僕人用轎子把他抬到弟弟的靈前,他知道弟弟很愛音樂,就把牆上他常常彈的那一把琴,取下來彈奏一曲。那個時候很多人對音樂非常的看重,然後把琴摔掉了。他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然後過了一個月他就死了。你說這種感情是什麼感情啊?我還可以講很多的例子,講朋友的感情,講各種各樣的感情,這個真摯的感情在《世說新語》當中是許多知識分子的當時的精神追求,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王戎生了一個兒子,不到周歲就死了。山濤的兒子山簡去看他,結果發現王戎很悲痛。山簡說,這么小的孩子死了還有什麼好悲痛的?王戎回答了一句話,他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他說聖人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不至於把情感看得那么重要。“最下不及情”,下等的人,愚蠢的人,連感情都不懂,真正懂得感情的人就是我們這些人。所以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很重感情,中國的文學是重情的文學。你們去看看是不是這樣,中國詩詞最發達,因為詩詞是最抒情的。中國沒有敘事詩,因為中國人重視抒情不太重視敘事,是尚情的文學。對真摯感情的追求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所追求的。
我再來說一說幾個故事,比如說對美的追求,那個時代特別的表現知識分子有一種美的追求,因為人覺醒之後才有對美的欣賞和追求。阮籍的例子大家就很清楚,我們看《世說新語》中有一篇《容止》,《容止篇》不是講女人,主要是講男人,就是講哪個男人如何美,他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比如說剛才的嵇康。那些都是當時對他的描述,那個時候的人已經有美的一種欣賞,感覺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魏晉以後才有畫,尤其是人物畫。第一個畫畫的就是顧愷之,在之前是沒有的,因為你對美沒有醒覺的時候你如何去描繪呢?對美的追求是很重要的,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什麼東西,不外乎“真、善、美”。一個人一生最值得追求,其實還是這三個字。財富、名位都比不上這三個字的重要。當然名利也不需要說得那么高雅,人沒有錢是不行的,有句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一定的物質基礎一定要。但是不能夠只滿足這個,必須要有更高一層的追求,對真善美的追求才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魏晉時代一批知識分子對美有真正的追求,還有對智慧他們也有一種真正的追求。我曾經寫的一本書也是我的博士論文,是用英文寫的,後來我用中文寫出來後來又補充一些資料弄成一本書是《魏晉清談》,這本書就是所有的中文西文日文都有出版。是第一本全面研究魏晉清談的,所以我的老師大家公認是華人當中最了不起的一個歷史學家,前一段時間美國頒給他一個相當於諾貝爾獎的。這個人是我最崇拜的一個人,最尊重的一個人,他給我這本書寫了序言,說這本書填補了中國學術研究史上一個空白。我不是自我推銷,如果有朋友想了解《清談》(可以看看這一本書),因為清談是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對清談的誤解是太多了,我們就以為是空談,或者是不談實際的問題,只在那裡亂侃,叫清談,這是不對的。清談曾經是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一個持續了400之久的非常重要的學術活動。如果我們要跟世界比一比,就好比法國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文藝沙龍,大家多很崇拜法國的文藝沙龍,往往是一個貴婦人在那裡主持,然後一流的知識分子在那裡聊文學。我告訴大家,在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這樣做了,而且做了400年。那一個時代的學術文化是靠這種方式演講的。我在美國留學前後將近十年,看到美國學術活動的方式不外乎三種形式。第一種,像今天就是我主講大家聽;另外一種就是兩個人對談、辯論,旁邊可以有別的人聽;第三種叫就是我們大家討論,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談對問題的看法。西方的學術活動就這三種。
《魏晉清談》這三種形式全部具備,而且非常之精彩。可惜我們大家都不知道,所以魏晉的人對智慧有一種高度的追求,一種很大的熱情,大家把清談不僅看成學術活動,也看成是社交方式,如果你不是一流的人才,你根本不敢參加這種清談,參加了清談,我們就是朋友,因為你已經到了這種水準。這也是一種社交活動,也是一種智力遊戲,比哪個講得更優秀,哪個說理說得更好。而且清談有規則,清談要講究很多東西,包括語音,我就不行因為我的是南腔北調。還要講究外表的優雅,清談家手中要握著一個道具,叫麈尾。就是說在鹿群當中一頭是領袖,其他的鹿都要看這個領袖的尾巴,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玉做的。有一個非常好的清談家死的時候,人家說他拿著象牙盤的尾。我實在是覺得為我們的祖宗有點惋惜,因為大家都不了解這個清談了。所以你說那個時代的這些精英知識分子,他們對獨立人格之堅持,對自由精神之嚮往,對美的追求,對智慧的追求,對真摯感情的追求,哪一點不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學習?其實還有很多,我只能夠隨性之所至講一講,都給我們許多的啟發。
一個人到底要活到什麼樣子,算是活到一種境界?可惜我們大多數人芸芸眾生一輩子,基本上都還在忙於衣、食,現在增加了房子、車子。但是你活到一個精神境界不容易,活到那個境界才不枉一生,僅僅吃得好,穿得好,有一個房子、一輛車,那有什麼呢?但是那個房子裡面如果住的主人根本就不懂讀過幾句書,“往來白丁”,你說有什麼意思?我在武漢住了很多年,那裡把一種人叫做“體面苕”(音同)。如果有一所漂亮的房子,但是住的主人不學無術,往來白丁,那個房子就是一個體面苕。反過來,那個房子不大好,如果住的是一個很有精神境界的人,“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雖然是陋室,有何憾呢?
《世說新語》裡面講了一個故事,阮儀有一輛好車,凡是有人向他借車他都借。結果有一個人想借車不敢開口,別人間接地告訴他,這個阮儀非常客氣,說我有一輛好車,而朋友不敢借,何以車為?如果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房子,沒有幾個象樣的朋友來看我,我說這個房子燒了算了。
人活要活到一個境界,尤其是讀了書的人,不能僅僅滿足於衣服,所以我們從魏晉士人那裡得到這樣的啟發。
近代五四時代的很多是借鑑了西方的文藝復興,你們注意一下可以發現,在五四時代大學的知識分子不少有我推崇魏晉士人(精神),章太炎就是。他認為嵇康的人比唐宋八大家好得多,我開始不太以為然,後來仔細想想,他說得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認真讀讀是花架子。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他只是說文章要怎樣起頭、破題、轉折、要怎么收尾,後來發展成“八股文”,但是到底講了什麼內容呢?嵇康、阮籍這些人是寫出自己的思想,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中國第一篇音樂的文章,《養生論》是中國第一篇的養生文章,篇篇文章都有新見,這才叫文章。你學“唐宋八大家”你頂多只能寫出合格的文章你學學魏晉時代的文章才可以寫出有見解的文章。魯迅是五四時代的大作家,他最敬佩的人是誰,是嵇康。魯迅在參加新文學運動之後曾經花了很長的時間蒐集嵇康的文章,編了《嵇康集》。那個時代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是中國著名的美學家叫鐘白華(人名、音同),他有一篇文章叫《盡論人格之美》。五四時代很多的大文學家非常推崇魏晉,就是因為五四的精神跟魏晉相通,魏晉的精神跟文藝復興相通。任何一個外來的東西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土壤當中沒有根的話是沒辦法生長的,兩者結合起來,才有五四的那種精神出來。所以魏晉時我們借鑑的東西挺多的。我跟自己講,我退休後如果身體好的話,如果有人邀我講學,我就講講魏晉,一方面我是研究魏晉的,一方面的確是值得講。這也是我今天到這裡跟聊這個話題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