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

鬥蟋蟀

鬥蟋蟀,中國民間搏戲之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閒方式很殘酷。斗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二蟲鏖戰,戰敗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爭鬥,倒是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鬥蟋蟀
  • 活動類型:觀賞性娛樂活動
  • 起源:中國特有
  • 盛行時間:宋代
活動介紹,歷史,發展,過程,分布,儀式,價值,市場,賭蟋蟀,養殖,挑選技巧,識別蟋蟀優劣,鬥蟋蟀的規則,

活動介紹

鬥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斗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鬥蟋蟀鬥蟋蟀
談起鬥蟋蟀,玩家們總會提到兒時斗蟲的經歷以及這項娛樂活動的悠久歷史。但時至今日,這項活動大多與金錢掛上了鉤。在上海一座老房子裡的這家“蟋蟀賭場”里,玩家們每場比賽下注45美元,而街邊躺椅上的街霸還要從中抽取5%的紅利。
斗蟋玩家會花大量時間來挑選合意的蟋蟀。專家說,頭大、腿大、觸鬚直是善鬥蟋蟀的特質。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夠了。但一些斗蟀愛好者為了讓蟋蟀更勇猛,會給它們吃激素、蒼蠅幼蟲,有時甚至是迷幻藥之類的非法藥物。
野生蟋蟀的壽命大約為100天。到10月下旬,蟋蟀數量減少,斗蟀季節也隨之過去。

歷史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中國民間故事傳說。
鬥蟋蟀鬥蟋蟀
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中國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清朝-鬥蟋蟀
底事清閒愛小蟲,重價得來藏玉城。交惡皆因爭異性,不惜搏鬥逞英雄。
鬥蟋蟀
《燕京歲時記》:『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佳者數十金一對。』每一罐內須置一小扇面形過籠,作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早年間鬥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同一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才放入一盆決鬥。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斗盆,彼此尋覓『情敵』,相遇後即互相廝殺,戰勝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輸贏亦有賭注,一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主要在求一樂。

發展

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
鬥蟋蟀鬥蟋蟀
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時代。此時鬥蟋蟀已不限於京師,也不限於貴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戲。清朝的王公貴族,是在入關後才始嗜斗蟋之戲的。每年秋季,京師就架設起寬大的棚場,開局賭博。在日偽侵占北京時期,北平廟會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場,攤販少則幾十,多則數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鬥蟋蟀被貼上了“舊文化”的標籤,並和麻將等娛樂活動一起被宣布為非法。但是今天,中國人有著更充分的經濟保障,更寬鬆的政府管制,在休閒娛樂方面也逐漸重拾傳統。這是“一種中國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樣”,70歲的上海專家李世均說。

過程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製的或瓷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
鬥蟋蟀鬥蟋蟀
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鬥。頭頂,腳踢,捲動著長長的觸鬚,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
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中國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喪志。

分布

蟋蟀生長的適應性很強,只要有雜草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長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長的個大體強,皮色好,與地質、地貌、地形就很有講究了。古書上說,北方硬辣之蟲與生於立土高坡,這就說明地形地貌與蟋蟀的發育體質很有關係。很多書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蟲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蟲必凶。
鬥蟋蟀鬥蟋蟀
蟋蟀的分布極廣,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動的蹤跡。它在生物系統的分類歸屬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單就蟋蟀來說,包括許多不同的種類。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種類多達1400多種,在中國,已經確定的也有30多個品種。我們現今所飼養並用於角斗的蟋蟀,歸屬於斗蟋亞科的“斗蟋”。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今其斗,從這一微小的側面,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至於斗蚰蚰這一活動起源於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內外大興鬥蟋蟀之風,並將“萬金之資付於一啄”,這已是歷史事實。

儀式

鬥蟋蟀須遵循一定的儀式。事先要將蟋蟀隔離一天,以防止在開斗之前作弊。蟋蟀將按稱重配對,由於斗蟋的重量不超過1克,因此操作起來很複雜。
鬥蟋蟀器皿鬥蟋蟀器皿
在一場比賽的休息區中,張健根(音)慢慢滑開一隻圓陶罐的蓋子,準備用裡面的一隻山東蟋蟀斗上一回。張健根用竹鑷輕輕夾走一粒大米──這份食物剛好夠蟋蟀美餐一頓。接下來,張健根用一根草葉小心地將蟋蟀引到一隻竹筒中,然後,他用這隻竹筒將蟋蟀送入塑膠斗盆。
看客們一邊研究閉路電視上的特寫圖像,一邊品評比較兩隻蟋蟀的腿有多粗、須有多直、顎有多大。張健根顫動草葉,引逗著蟋蟀的觸鬚,使它變得張牙舞爪,怒氣沖沖。為了表示它們已做好戰鬥準備,對戰雙方──通常是雄性──會磨擦翅膀,發出熟悉的唧唧聲,正是這種聲音讓蟋蟀得名“蛐蛐”。
當分隔雙方的塑膠片最終被拿起時,這兩隻小小的角鬥士開始兵刃相見。蟋蟀們不斷快速撕咬著對方的尖齒、腿腳和腦袋。有的蟋蟀被咬得缺肢斷腿,被對手用職業摔跤的姿勢甩過斗盆。 每輪比賽將持續一兩分鐘,幾輪過後,裁判判定,張健根的蟋蟀鬥敗了。
角斗是激烈的,但很少致命。通常會有一隻蟋蟀認輸並逃跑──或跳出斗盆。鬥敗的蟋蟀往往會被生氣的主人扔到大街上。

價值

就像美國的棒球賽季一樣,中國的鬥蟋蟀季節也越來越長。主張保護鬥蟋蟀純娛樂性的人擔心,這種休閒活動正受到金錢文化的威脅。

市場

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到秋天,寵物市場上都會擠滿蟲迷。他們簇擁在從鄉下來的蟲商周圍,一邊掀開湯罐頭大小的圓筒的蓋子檢視每隻蟋蟀的腿腳和大顎,一邊討價還價。來自山東省(中國東北部省份)的蟋蟀最值錢,尤其是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有時剛一成交,買主們就忙不迭地到外面鬥起蟋蟀來了。

賭蟋蟀

但是,如果全年都能鬥蟋蟀,那么蟋蟀養殖戶就能靠培育出的新品種大賺一筆。賭蟋蟀是非法的,但在中國卻非常普遍,而且賭注也在不斷升高。過去,賭勝者可以得到一塊月餅或對手的蟋蟀。而如今的賭注規模從最厲害的蟋蟀的價簽上可見一斑,這種蟋蟀也叫“將軍”,可以賣到幾百美元甚至幾千美元。
鬥蟋蟀鬥蟋蟀
隨著賭注的升高,賭徒們也在想方設法求勝。於是便有了“白蟲”,這是一種靠激素和強化肌肉的方法人工養殖的蟋蟀。

養殖

有位法律專業背景的28歲青年徐墨 ,辭掉了銷售衛浴設備的工作,轉行養起了蟋蟀。在位於上海北部的一排經過改建的養殖場中,徐墨笑的幾萬隻蟋蟀正在泡沫塑膠箱中交配和蛻皮。蟋蟀的繁殖周期為15天,徐墨笑想讓它們以這一速度全年不停歇地繁殖,為此他將養殖場增濕加溫,使溫度保持在35.6攝氏度。
如今這種愈演愈烈的勢頭帶來的風險是,政府可能對鬥蟋蟀嚴加管制。在香港是禁止鬥蟋蟀的。而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文化局也在著手規範這一行業。為了對抗賭博窩點,這些城市的文化局鼓勵開展杜絕“白蟲”和賭博的比賽。
2009年10月,他在上海的主要寵物市場上賣出了10,000隻蟋蟀,在那裡,它們的零售價只有每隻1.50美元。他將自己的蟋蟀定價為純正山東蟋蟀市價的十分之一,但他懷疑是否有人知道或在意其中的區別。他向人炫耀存在他手機上的一條簡訊,這條簡訊是一位欣喜若狂的客戶發來的:斗12場,贏11場。
打鬥型蟋蟀的培育方法
打鬥型蟋蟀的來源,除少數是從市場上購得外,大多都是由飼養者自行捕捉。
捕捉一般都在夜間進行,地點應選郊外人跡稀少,多草而較濕潤的荒地,最好要有2~3人結夥同往,帶上手電筒、兜捕網,暫時存放蟋蟀的紙筒或小竹籠。出發前,應先換穿上高統或半統的膠鞋,以防止草地有蛇或毒蟲叮咬。
到達目的地後,可停下來休息片刻,目的是停下來靜靜地聆聽周圍鳴蟲的叫聲,先要區別哪種叫聲是蟋蟀的叫聲,然後要辨別各處蟋蟀的叫聲中哪種叫聲是善於打鬥的優質蟋蟀的鳴聲。
從鳴聲中如何辨別出不同等級呢?聲音微弱、輕飄而刺耳的屬次等品;鳴聲雖較響亮,但不夠凝重,屬中等品;鳴聲圓潤凝重有力,有鐘聲似的聲,則是上乘品種,就是捕蟲者所需要捕捉的對象。
剛剛捕捉回來的蟋蟀有較強的野性,它在灌或籠內不肯安定片刻,常常是不停的滿籠亂蹦亂跑,這時需要用帶有絲毛的草在它的頂上微微的碰觸幾次,慢慢的才會安穩下來,但要注意,不可碰觸它的門牙或尾槍。
經過3~5天的餵養後,它就有可能定下性子來,這時就可用它來進行打鬥了。
鳴蟲的捕捉方法
在介紹鳴蟲的捕捉之前,需要特彆強調的是,為使鳴蟲能世代相傳,永遠造福於人類,要對鳴蟲和其他昆蟲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切不可破壞它們的棲息環境,不濫捕亂捉。
1.捕捉原則
在捕捉中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待鳴蟲性成熟後捕捉,儘可能讓鳴蟲在自然界留下後代,因此捕捉時間不宜太早;
2)捕成蟲,留若蟲,捕雄蟲,留雌蟲,對不需要的鳴蟲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無故弄死;
3)捕捉數量要節制,決不可進行掃蕩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點,對稀有種類,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種群數量;
4)對於穴居或隱居的鳴蟲,儘可能不要去破壞它們的“住宅”,對在捕捉過程中翻開的磚瓦石塊等地面覆蓋物,要恢復原狀,幫助它們儘快“重建家園”。
2.捕捉時間
野外鳴蟲大都在夏末秋初成熟。雄性成熟後便開始鳴叫。聽到蟲鳴便是合適的捕捉時間。一般來說,7、8、9三個月是捕捉鳴蟲的最佳季節。對於晝行性鳴蟲,如大多數蛉蟲類、蟈蟈等,白天捕捉為宜;對於夜行性鳴蟲,如蟋蟀類、馬蛉等,則晚間捕捉為佳。
3.棲息場所
常見鳴蟲的棲息場所可分為三類:地棲、草棲和樹棲。地棲鳴蟲有斗蟋,油葫蘆、棺頭蟋等。它們生活在田野地表、雜草和作物的根部,村舍屋宇的牆腳,磚塊瓦礫堆下。常常挖洞穴居,或利用現成的牆隙、石縫隱居。有些隱藏在枯枝落葉層或磚瓦等覆蓋物之下,如馬蛉。地棲鳴蟲喜陰暗潮濕的環境。幾乎所有的蛉蟲類鳴蟲都是草棲的,如黃蛉、墨蛉、金蛉子、石蛉等,棲於各種雜草、茅草、蘆葦和灌木叢中,常爬行於草根、葉面和枝幹上。樹棲鳴蟲有金鐘、竹蛉、蟈蟈、紡織娘等。它們常棲於較大的灌木、瓜豆等棚架作物和樹木上,尤其是金鐘,喜在樹木的高位枝條上鳴叫。樹棲鳴蟲喜通風乾燥的環境,草棲鳴蟲則介於兩者之間。
4.捕捉工具與方法
捕捉鳴蟲最基本的工具是各種捕網。市場有售的小圓錐形尼龍網罩適用於地棲鳴蟲,也可利用透明的小口塑膠飲料瓶,剪下帶口蓋的半截作捕蟲罩。隨蟲聲找到確切的穴居點後,可用網罩或塑膠罩守候,然後用草稈、枝條或灌水將蟲逐出。對於草棲鳴蟲可用普通捕蟲網掃,掃進網內後再用小網罩捉。如能見到鳴蟲停棲於植株上,也可直接用小網罩捕捉。棲於高大樹上的鳴蟲要用大捕蟲網。對於不善飛的金鐘、竹蛉等,如手能夠得著,可直接用手捉,但須小心,要捉住整個蟲身,不要只捉蟲腿。對有假死習性的鳴蟲,如蟈蟈,最好是雙網齊下,一網在上捕捉,一網在下守候,蟈蟈受驚後從枝幹上垂直跌落入網。
飼養蟋蟀的籠子類型
飼養蟋蟀的籠子大致有如下3種:
1.陶缽飼養籠
以直徑15~17厘米、高8厘米左右陶罐製成,上面用鐵紗或塑膠紗製成蓋子。其優點是:陶土製品具有微量的水分,與蟋蟀的生活習性相近,適於它作較長時間棲居,對其健康有利。缺點是:罐底是圓形的,若用作打鬥之用則缺乏長度,蟋蟀劇烈拚鬥時的進退餘地太小。
2.長方形飼養籠
塑膠箱 一般長20厘米、寬12厘米、高8厘米左右,上面也用鐵紗或塑膠紗製成蓋子。這種容器的優點是:比較寬敞,裡面除可放些半潮沙土外,還可放些拱形的瓦片,留著孔隙讓蟋蟀避曬、避光,以獲得寧靜的棲息環境。沙土上還可栽些小草,既能讓蟋蟀象在自然環境下那樣舒適地生活,利於儲蓄體力用於打鬥,又可使飼養者得到較好的觀賞。
3.竹製長條形飼養籠
這種飼養籠是用直徑7~9厘米、長20~30厘米的竹段一劈兩片製成,再用許多根編結毛線針差不多的細而圓的竹篾,其長度與竹籠上口相等(與竹筒的直徑相等),穿插在竹筒的劈口處,每隔0.2厘米穿插1根,兩頭用半圓形的竹閘閘住防止其逃逸,1個這樣的竹籠,中間用半圓竹閘作隔欄,可以養3~4隻甚至5~6隻蟋蟀。其優點是:除了可以養多隻蟋蟀外,由於它是長條形的,很便於作為蟋蟀打鬥的場所。其缺點是:若較長時間飼養,竹籠子略嫌乾燥,不如陶罐那樣可以吸收一點地氣,要根據當時空氣乾燥的程度,每隔1~2天向籠子內噴點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一帶多用這種籠子。

挑選技巧

挑選蟋蟀有2種標準:一種是挑選鳴叫的蟋蟀,另一種是挑選打鬥的蟋蟀。
選擇以鳴叫為主的蟋蟀,應選頭和身形不太大的個體,背闊,翅長,翼厚,觸鬚完整,尾須整齊,叫聲洪亮,頻頻鳴叫。這裡只介紹用以鳴叫玩賞蟋蟀的要求。
有一種被飼養者稱為“虛蟲子”的蟋蟀,它不善於打鬥,卻老是振翅鳴叫,甚至鬥敗了也振翅鳴叫。這種蟋蟀,為專挑打鬥型蟋蟀的飼養者所淘汰,但它卻是挑選鳴叫型蟋蟀的飼養者最喜愛的類型。
至於蟋蟀的鳴聲,有音色渾厚凝重的,有聲調高尖清脆的,也有鳴聲微弱且略帶嘶啞的,這要飼養者不同的愛好來進行選擇,各有所愛,並無誰好誰壞的區別。
蟋蟀相法——頭部論
一、頭部論
蟋蟀的斗性顯示於頭,頭的形狀很重要,品級高低、優劣也顯現於頭部。
1.壽星頭。為最上品,是一種長圓頭,星門及頭向前凸起,酷似老壽星而得名。
2.大圓頭。也稱珍珠頭,菩提頭。要四面高大結綻直而圓大,也是頭形中的上品。
3.小圓頭。與大圓頭僅大小區別,也要圓綻,配長衣和拖肚易成將,屬一般頭形。
4.四方頭。兩邊有稜角的便是,俗稱:四字頭,也屬一般頭形,青黃蟲居多。
5.尖頭。星門突出成尖形,紫蟲為正配,其餘出將少。
6.算盤珠頭。也稱柿子頭,主要是面部扁平,橫端顯突的,屬下品頭形。
7.淺頭。頭根短,面部平,也有配長項凶頑,但屬下品頭形。
從構造來研判,頭的內部因為咬肌發達而要有生長空間,因此蟲王、元帥大都長有星門突出,頭圓大等特點(當然也有例外),和古譜中壽星頭為最好的結論是一致的。
二、頭色
主要是指頂部和額部這兩個部分。頭色不分,必為下品。無論青、黃、紫、白一定要分清,主要是這樣來分的,額部色要深於頂部,但並不是完全不同的二種顏色,額部頭色黑亮於一般的,底板也好於一般,頭色的特徵在腦蓋上,額線以上斗絲中間及斗絲左右所在之處為腦蓋,腦蓋上的色分清了,再與斗線相配,加頂門上的色,三者綜合,可以來定蟲屬於何種色絡了。
三、斗絲
俗稱頂線、腦線、麻路。斗絲是蟲品級高低的重要體現之一,直者為斗絲,枝生杈為麻路,黃色的為金斗絲,白的叫銀斗絲。斗絲應該細直隱沉,兩邊清晰為上品。斗絲要生得開闊,越開闊落口越重。斗絲的形相必須和它的品種相吻合,斗絲和麻路,斗絲和耳環,錯綜複雜,有一定的規律,又有很多反規律的經驗,如斗絲應該細直隱沉兩邊清晰為上品,但金鼎卻要配短斗線,白紫就更奇怪了,斗絲要粗而白,浮在頭上,說明各種情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
四、眼
蟋蟀的眼要有光澤,黑如點漆,突出於額角者為上品,如果生於面門,當然名貴。眼角起成方者,其性必烈,落口沉重,超出一般。眼還有許多花色品種,如黃、紅、白藍、綠,還有兩眼不同色的日月眼,陰陽眼等,均為小異。
五、須
須以粗長活為上品。粗則牙壯,活則蟲烈,四處尋斗。凡出斗一次,雙須同時短去少許為脆須,多健斗。須一節一節的,有相間花色的,也有一色的,是蛻化中形成的,也是名將。赤須粗長為真相,紅如血,世所罕見。鴛鴦須要鴛鴦牙為真相,余則一般。蝴蝶須能收放自如的為真相。須中間有一疙瘩或上半截細下半截粗為結須,亦貴。
六、臉
頂門以下牙根以上的部分為臉,臉包括:眉毛、星門、鬚根、眼、門檻。
先講眉毛,眉毛要細,斷者貴,眉毛的色要與斗絲逆色,正如譜上所寫金抹額配銀斗絲,銀抹額配金斗線,細微之處,非實踐才能體會!又有一像一把長尺橫在額上,閃閃發光,要配深色的蟲才能成將,粗眉大多難成才,但如粗眉嵌星,金鼎、玉鼎也有稱雄蟲林的。其二是星門,又叫太極圖,圓整突出為上品,萬中難見一二,但星門總以大突為上品,大多數蟲都有一拖頭,名“漏正”,就是我們常說的“拖鼻涕”,譜上皆不取,但卻多將帥有拖涕,不知何故?再就是鬚根,也叫夜明珠,要圓大白而亮澤,晶瑩欲滴,為上品。最後說門檻,最佳的臉是無門檻的,如一黑平面,鐵板一塊,且光亮如漆,此種臉為上上品,極少見,大多有一至幾條門檻將臉劃分,且有高低,黑門檻一條也屬可取,有紅色的為紅門檻,白的是花露紋,譜上皆不選,但近些年來,北蟲中有立盆底的竟是紅門檻花露紋,是進化?變異?不得而知!
七、牙
每隻蟋蟀都有門牙和襯牙,襯牙生於門牙內,是蟋蟀專吃食用的,門牙也稱斗牙,是用來吃食和格鬥的,斗牙品種繁多,可從牙品、牙色、牙形來判斷優劣好壞。
(一)牙品
1.鋼牙。也稱墨牙。色如烏金,黑而發亮,是牙的最高品級,實際上從科學角度講是硬質的體現。一般形小,也有長大的,我們市場上多見的深紫色近黑的不是此品種。
2.灰茭白牙。俗稱死人骨頭牙,白而無光,成灰白色,一般形四方而粗壯,硬度僅次於鋼牙,生就此牙
,不論形色,蟲皆為上品(因生就此牙需極乾環境)。
3.紫花鉗。紫紅色而有紋或斑點,掛黑色直線的為紫降香鉗(黑色直線要從頭至底,不能間斷,為上品牙。
4.紅牙。有深淺之分,有大紅牙、淡紅牙、深紅牙等,一般市場上多見。
5.白牙。也稱銀牙,種類多,有糯米白牙、煙燻白牙、老白牙、芝麻點白等,市場上也多見。
6.黃板牙。這是最普通的牙,大概平均二條蟲中就有一條,要色油黃亮為上品,其餘一般。
7.花牙。大多為下品,也有上品,這是一種較難識別的牙。(以後會細說)
8.鐵門閂。大多出現在白牙和黃板牙,其他牙色少見,有黑色紋橫截牙面(一定要黑色)有單只牙,也有雙牙,皆為上品,黑色紋橫截顯示其裡面硬度高。
9.蛋牙。不論左右,有蛋形突出黑點,要越大越突出越好,如是圓形或不突出,比不是真。
10.銅鍘刀。一牙大一牙小或兩牙同樣大小,一隻牙生就不動,一隻牙啟閉正常,一定要不露牙根,為異品牙中的上上品。
(二)牙色
牙色也較難分辨,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說,我個人的看法是有黑色斑點及條紋的,不拘泥潤澤還是無光澤,都是硬的體現,蟲出產地不同,土質不同,牙的色澤會不同,要牢記,蟲色乾度與牙硬度成正比,這是局部與總體的關係。
(三)牙形
是很重要是一環。不露牙根為首,凡為將者,必不露根;鉗檔要小,開合要迅速,猶如拳擊中手的伸縮快慢,動作迅捷,不容對方還手(口),切記!
11.牙唇。稱飯板,鐵錨,最上品的是小牙唇,其形細而長,從牙根垂直至牙尖,邊緣鑲有黑線,又名鐵牙門。其他有一般牙唇和大牙唇,皆屬一般,市場多見。
12.水須。也稱飯須。

識別蟋蟀優劣

用以打鬥的蟋蟀,要識別其優勢,應從其身體的各部分來進行觀察和區分。
首先,因為蟋蟀打鬥交鋒是用頭撞頭的方式進行的,因而,頭是一個關鍵部位。善於打鬥的蟋蟀,頭要大,頭大的蟋蟀才能顯出其雄健、剽悍、有力。所以行家看蟋蟀,總是先要看頭。
優秀的蟋蟀,不僅頭要大,而且頭頂心是鋥亮而有光澤的。頭形高而圓,象壽星的頭那樣凸出的是上佳的頭形。除前額凸出外,兩隻眼睛要生得比較高位。被行家們稱為“柿子頭”、“寶石頭”、“菩提頭”、“蚱蜢頭”的,也屬較為可取的頭型。反之,尖頭小腦,顯然屬於劣種。
其次,還要從頭的顏色來辨別。頭色呈青金色、紫櫻桃色、黃古銅色者,皆屬上品,但比較少見,不易獲取。純黑色和純白色者次之。若既青又白,中間有混合色者,並非良種。
有些蟋蟀腦門上有細細的直紋路,被稱為“麻路”,這種蟲的頭稱為“麻頭”,它與額前有1條白紋的一起被認為是上好的類型。而有羊角、牛角式斗紋,都屬於打鬥不堪不擊的次品。
從眼睛部位觀察,額角上顯現漆黑色的為上品,眼中似有金光閃閃者亦為佳品。此外,優質蟋蟀的觸鬚一般是粗而長,而且轉動靈活自如。若觸鬚出現彎曲或須梢捲曲者,則為衰老或有病的蟋蟀,說明其壽命已經不長,更談不上進行打鬥了。
蟋蟀的打鬥,主要是依靠其鋒利的牙齒作為戰鬥的武器,所以門牙是否堅硬銳利是判別是否具有戰鬥力的重要標誌。從外觀上看,牙齒乾亮而不軟潤,就是善於打鬥的,特別是牙鉗中的鋸齒要尖銳而鋒利。
從牙色看,最好的是金色牙,其次是紫色牙,銀白色的也較可取,其他如粉紅色、黃褐色、豬肝色的等,都屬次品。

鬥蟋蟀的規則

首先,蟋蟀的養戶們參賭前把蟋蟀送到選定的棚戶,蟋蟀必須先用蘿蔔熬的水洗澡,再在棚戶里公養5天(有些蟋蟀是服了興奮劑進來的,這樣能有效預防!),由賭場的工作人員代勞,養戶不得動手操作(防作弊)。
5天后,蟋蟀就能“合法”參與打鬥了。鬥蟋蟀前,蟲主先把自己選好的準備打鬥的蟋蟀由工作人員拿到指定的桌上,由工作人加食,水。
一小時後,開始給蟋蟀稱重量(電子秤,能稱黃金的),重量單位叫“斟”。相差2斟屬於正碼(一個重量級別)。例如28和30,41和42就能鬥了。35和38就不可以了。在蟋蟀配對打鬥前必須先稱重,然後翻牌看由大到小還是由小到大來配對,以示公平。配對時有相同重量的蟋蟀先配。
然後,把蟋蟀放進斗柵了。
場中共有3人,裁判與2個蟋蟀的主人,行話就叫作“3草2別頭”。
第一,裁判讓打鬥雙方用由棚戶提供的草撩撥蟋蟀的打鬥性,待2蟲起叫後(1分鐘為限,如有一方到時不叫也得開打)起閘開斗。在打鬥過程中,雙方不得用草。
第二,打鬥中2蟲分開,雙方開叫(相差不過3秒)平,繼續比賽;如一方開叫,贏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蟲的斗性(15秒為限),如有斗性則繼續。如無斗性,則輸一局。再繼續用草撩蟲(1分鐘),到時能斗,起閘繼續;不再有斗性,則輸全局。
第三,如蟋蟀在先失半局後反敗為勝,奪回半局,其餘如上所述。也有先失一局後轉敗的,也如上。
第四,也有雙方各失一局的,俗稱“雙爆局”。在2蟲打鬥時,在2蟲跌(分)開時,不管哪方開叫即為贏。哪怕輸的一方還能繼續在打鬥亦無用了。註:雙蟲分開需有一寸(以上)的距離,俗稱寸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