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

鬣是一個中國漢字,讀作liè。上下結構,部首為髟。該字的主要字義是指獅子等頸上的長毛、魚頷旁小鰭。也指掃帚的末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鬣
  • 拼音:liè
  • 注音:ㄌㄧㄝˋ
  • 部首:髟
  • 結構:上下結構 
  • 形聲:從髟、鼠聲
基本信息,方言集匯,註解釋義,基本字義,漢英互譯,詳細字義,常用詞組,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字形字源,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鬣”田字格中的“鬣”
部外筆畫:15,總筆畫:25
五筆86&98:DEVN
倉頡:SHVVV
鄭碼:CHOZ
筆順編號:1211154333555253415445445
四角號碼:727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B23

方言集匯

粵語:lip6
客家話:【海陸豐腔】liap8【客語拼音字彙】liab6【沙頭角腔】liap8【客英字典】liap8【寶安腔】 liap8【台灣四縣腔】liap8

註解釋義

基本字義

liè ㄌㄧㄝˋ
馬、獅子等頸上的長毛:~鬃。剛~。項~。
魚頷旁小鰭。
〔~狗〕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狗,頭比狗的頭短而圓,毛棕黃或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斑點,多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吃獸類屍體腐爛的肉。
掃帚的末端。

漢英互譯

鬣:mane

詳細字義

鬣 liè
〈名〉
(1)某些哺乳動物頸上生長的又長又密的毛。
鬣,發鬣鬣也。——《說文
鬣,毛也。——《廣雅
豕曰剛鬣。——《禮記·曲禮》
白馬黑鬣駱。——《爾雅
公取而朱其尾鬣以與之。——《左傳·定公十年》
麥苗淺鬣。——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以豬鬣撩撥。《聊齋志異·促織》
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
(2)又如:獅子的鬣;鬣鬣(頭髮向上直豎的樣子)

常用詞組

鬣狗 liègǒu
鬣狗科動物,外形似狗,站立時肩部高於臀部,其前半身比後半身粗壯。它們腦袋大,頭骨粗壯,頭長吻短,耳大且圓。它的四肢各具四趾(土狼前肢五趾),爪大,彎且鈍,不能伸縮。它的頸肩部背面長有鬣毛,尾毛也很長。體毛稀且粗糙,有斑點或條紋。有肛門腺。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狗,頭比狗的頭短而圓,額部寬,尾巴短,前腿長,後腿短,毛棕黃色或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多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吃獸類屍體的肉。 秦牧 《長街燈語·鬣狗的風格》:“猛獸搏擊噬食了長頸鹿、斑馬、羚羊以後,繼續行進,鬣狗們就一湧上前,嚼食那餘下的屍體。”
鬣狗犬齒、裂齒髮達,咬力強,是唯一能夠嚼食骨頭的哺乳動物。它們的感覺器官十分敏銳,尤其是它們的嗅覺和聽覺。它們的大耳朵可接收到許多高頻率的聲音,對許多超音波非常敏感。鬣狗的消化能力極強,吞噬包括骨頭等一切東西,拉出的糞便像石灰塊,對食物的利用到了極致。
鬣蜥
雖然所有鬣蜥科(Iguanidae)的動物都可以被稱為鬣蜥,但通常人們所指的鬣蜥,是那些體形較為龐大的,如綠鬣蜥。鬣蜥主要生活在美洲和馬達加斯加、斐濟和湯加等地。由於其性情溫順,鬣蜥成為歐美許多人飼養的寵物。
鬣羚羊
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鬣鬃 lièzōng
馬、豬等獸類頸上的長毛。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良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涉切,𠀤音獵。《說文》發鬣鬣也。從髟,巤聲。或作㲱䝓。《廣雅》鬣,髦也。
《玉篇》長須也。《左傳·昭七年》使長鬣者相。
馬領毛。《禮·明堂位》夏後氏駱馬黑鬣,周人黃馬蕃鬣。
豕也。《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禮·曲禮》豕曰剛鬣。
帚端。《儀禮·旣夕》埽者執帚垂末內鬣從。《禮·少儀》拚席不以鬣。
《增韻》凡魚龍頷旁小鬐皆曰鬣。
《集韻》弋涉切,音葉。亦帚端。
考證:〔《禮·明堂位》夏後氏駱馬黑鬣,周人黃馬繁鬣。〕 謹照原文繁鬣改蕃鬣。

說文解字

【卷九】【髟部】鬣
發鬣鬣也。從髟巤聲。㲱,鬣或從毛。䝓,或從豕。良涉切

說文解字注

(鬣)發鬣鬣也。?部巤下曰。毛巤也。象發在?上及髦發鬣鬣之形。鬛鬣、動而直上皃。所謂頭髮上指、髮上沖冠也。辭賦家言旌旗獵獵。是其假借字也。許意巤為今馬鬣字。鬣為顫動之字。今則鬣行而巤廢矣。人部曰。儠者、長壯儠儠也。字意略同。今左氏傳長儠作長鬛。杜以多須釋之。殊誤。須下垂、不偁鬣。凡上指者偁鬣。從髟。巤聲。此舉形聲包會意。良涉切。八部。
(㲱)或從毛。許說毛者、通乎獸毛而言。故馬豖之髦亦曰鬣。周禮巾車翣字、故書為䭷。亦或為?。按䭷?皆卽?字也。𣜩體多假葛為巤。
(䝓)或從豖。曲禮曰。豖曰剛鬣。㣇部曰。豕鬣如筆管者曰豪。是或從豕之意也。

字形字源

字源演變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