髦兒戲

髦兒戲,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出現於京滬等地,多演唱京劇。清裕德菱《梨園佳話.餘論.女伶》:"女劇滬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李毛兒﹐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雅琴﹞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張友鶴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李毛兒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髦兒戲
  • 演出者:戲曲女班
  • 出現時間:清同治末、光緒初
  • 劇種:京劇
戲曲由來,歷史背景,戲曲興起,名人事跡,

戲曲由來

髦兒戲由來
在封建時代,女子是不準登台演戲的,戲曲一直是男子的統一天下。在戲曲史上,雖在明前南戲北雜時期出現過女子戲班的記載,但它指的是達官豪門豢養的私家女樂,女子賣身入府,淪作藝妓,不像男班可在民間流動演出,百姓是看不到的。清康熙初年,敕令禁止私設女戲。到了清同治末、光緒初,出現了一種全部由少女組成的京劇女班,時稱“髦兒戲”。
清光緒中,髦兒戲進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演出於茶樓酒肆,因服飾鮮麗,文武兼備,新穎逗人,使城市觀眾耳目一新。但髦兒戲有封建時代“女樂”的濃厚痕跡,據有關資料記載,女藝人邀外唱戲,主人可請留宿,有“色藝兼售”之嫌,因而在“五四”運動後日漸衰落,倒二十年代末就銷聲匿跡了。
清末上海的髦兒戲班
從前京劇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這就是男扮女的由來。光緒中葉有了女演員,但受到歧視,被稱為髦兒戲。進不了大班,男角稱為名伶,女角則以坤角呼 之,以示區別。一方面是受重男輕女封建舊觀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坤角的藝術難與男性名角比擬,大都演些減頭去尾的唱工戲。上海是當時最開放的地方,光緒、宣統間,即有郭鳳仙專演武旦戲兼工武生,這是坤角演武戲之嚆矢。繼之又有武生小寶珊,寧小樓、小春來,武旦牡丹花、飛來風、一陣風等應運而生,一時武行人才濟濟。到了清末,上海髦兒戲盛行一時。法界群舞台有老生恩曉峰,花旦張文艷、武生小寶珊,寶善街丹桂茶園有青衣劉喜奎,武生牛桂芬,老生桂雲峰,花旦白玉梅,群仙茶園有文武老生小長庚,武旦一陣風,花旦小金仙,大這爭看坤角戲,並且掀起一股捧角(坤角)風,好不熱鬧。然而好景不長,猶如曇花一現,民國成立後反而日趨衰落,但是北京當時的女演員多習秦腔,即使清末名噪京華的劉喜奎、鮮靈芝、金玉蘭、小香水、金鋼鑽輩,也無不出身梆子班。所有後來的京劇界成名的女演員,十九來自上海,因而追本溯源,上海可稱得上是坤角的發祥地。
髦兒戲髦兒戲

歷史背景

1840年京劇形成的初期,京劇舞台上只有男演員,沒有女演員,所以早期劇目多以生行戲為主,旦角戲很少。作為梨園現象,“男旦”是歷史的產物。
導致這種並非常態的“男扮女”現象的原因之一,跟舊時代禁止女演員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無關係。儘管女伶演戲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躍(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隨著禮教意識強化,由於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戲、禁止養家班,京城等地梨園竟成為清一色男演員的天下。康熙以來,幾乎每朝都有相關禁令,甚至連女子看戲也嚴加禁止,如:“道光時,京師戲園演劇,婦女皆可往觀,惟須在樓上耳。某御史巡視中城,謂有傷風化,旋奉嚴旨禁止。”“鹹豐時,張觀準夙以道學自名,嘗官河南知府,甫下車,即禁止婦女入廟觀劇。”(《清稗類鈔》第5065—5066頁,中華書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劇界“全男班”盛行,從編劇、演員到樂師、化妝師,台前幕後,各色人等無不由男性擔當,而劇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來扮演,至於女性則被排斥在大門之外。
後來,風氣漸開、坤角初起時期,女演員登台仍難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所述:“從前京劇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這就是男扮女的由來。光緒中葉有了女演員,但受到歧視,稱為髦兒戲。

戲曲興起

男女合演和坤班興起
辛刻鼎革後,北京城一度市面蕭條。一九一三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唐少川(紹儀)組閣,趙智庵出長內務部,為了繁榮市面,維繫人心,開男女合演之禁。俞菊笙的兒子武生俞振亭,是梨園行長袖善舞的一位能人,他見有機可乘,首先呈報京師警察廳,在香廠建立戲棚,組成雙慶社。約來金月梅、孫一清、金玉蘭等坤角,首先舉辦男女合演,俞振亭自演大軸。由於標新立異,觀眾為之耳目一新,好奇者爭先往觀,頗具號召。京中各戲園聞風而起,自此津滬有名的女演員接踵而至,最著名的是老生恩曉峰,她能文能武,頭天打炮戲演的是《連環套》的黃天霸,與名角孟小如、榮蝶仙、劉春喜等同班,演出地點是前門外大柵欄的廣德樓。但好景不常,未幾,京中著名藝人聯名向正樂育化會(梨園公會前身)提出:“男女合演有傷風化,應予取締”,經呈報京師警察廳批准,限期施行。於是坤角又想繼出京。當時前門外糧食店中和園主薛翰臣創議組辦坤班,由清一色女演員演出,從天津約來小翠喜、金鳳奎、張小仙等人,繼之又有三慶園、慶樂園、廣德樓,於是坤班興起,從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一年的七年間,京中坤班就有鴻順社、慶和社、崇雅社、維德社、太平社、共利社等近十家之多。當時名噪京華的京劇女演員,先後有老生李桂芬、小蘭英、姚玉蘭、姚玉英,旦角劉喜奎、張小仙、金月梅、鮮靈芝、福芝芳,武生梁春樓、梁花儂、趙紫雲等,這些人可謂坤角之前輩了。

名人事跡

一九一九年歲次已未,北京有個廣東籍商人彭秀康在香廠南角買了幾十畝荒地,開闢了一所與上海新世界“大世界”風格截然不同的遊樂場叫城南遊藝園。那裡百戲雜陳,應有盡有,最大的劇場演京劇,有樓廳也有包廂,日夜兩場完全由坤班演出,是“崇雅社”的班底。從上海來到北京的坤角,大都先在城南遊藝園招徠顧客,一批批從上海的請坤角來演,它即為坤班演出建立了固定演出地點,也幫助了無數有才華的女演員成名。本文所談的“四大坤旦”都在那裡掛過號。最早在“遊藝園”一唱而紅的是碧雲霞琴雪芳
碧雲霞是謝玉山家養女,出生於上海,一九一三年進京,當時正是京劇鼎盛時期,都中名角薈萃,楊、梅、余鼎足而立,坤班已趨向衰退,進不了大戲園子。自從來了碧雲霞,竟然轟動九城。原因有三:一、她在台上灑得開,很會做戲,颱風冶盪有誘惑力;二、所演劇目新穎,多為海派戲如《孟姜女哭長城》、《三戲白牡丹》等等;三、北洋軍閥大事捧場。這樣一來打破了兩條慣例,一賂只有小市民去逛的遊藝園,竟然常有帶了四個馬夫乘汽車來看碧雲霞戲的將軍們。京中盛大堂會原來從無坤角參加,也出現了碧雲霞的節目,那時碧雲霞還排演了不少新戲,其中有一出《絡緯娘》就是《紡棉花》,九腔十八調號召一時,與她配丑角張三的是朱鳳雲(宋寶羅母)。提起《紡棉花》雖然是小馬五當年唱紅的,然而馬五究竟是男旦,坤角演《紡棉花》在台上大賣色情的噱頭的,碧雲霞實為始作俑者,吳素秋、童芷苓是她的後輩了。
琴雪芳原名馬金鳳(馬盛龍的姐姐),最早演於上海大世界乾坤大劇場,色藝兼優。一度遠走南洋到菲律賓小呂宋去演出,頗獲好評,彭秀康派人把也經香港接到北京來,京中盛傳琴雪芳到過外國,這下子可替她做了大宣傳。一九二四年她接碧雲霞後隊出演於“遊藝園”,以演古裝戲為主,如《麻姑獻壽》、《寶蟾送酒》、《千金一笑》等劇,當時都中只有梅蘭芳演出這路戲,如今來了個坤角俱然能之,首先驚動了“梅黨”,梅黨健將馮幼偉、吳震修等中國銀行權威人士成了座上客。很快這個琴雪芳的名字傳到大總統黎元洪的耳朵里,黎召她到公府演堂會,倍加賞許,琴雪芳成了進大總統府演戲的第一位坤伶,從此身價倍增。
碧雲霞後來下嫁河南督軍寇英傑,育有一女,即現在的張君秋夫人謝虹雯,這位謝老太太至今健在。琴雪芳呢?紅顏薄命,三十八歲那年就離開了人間。自從碧雲霞、琴雪芳來京受到達官顯貴的賞識,坤伶又入中興時代。城南遊藝園更是群芳爭妍人才輩出,繼碧、琴之後又出現勝過前人的雪艷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