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保馬

日本社會學家、經濟學家。1883年12月27日生於佐賀縣。1910年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後師從米田莊太郎研究社會學。1933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轉入研究民族學、經濟學。主要著作有:《社會學原理》(1919)、《社會學概論》(1923)、《階級及第三史觀》(1925)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田保馬
  • 國籍:日本
  • 出生地佐賀縣
  • 出生日期:1883年12月27日
  • 逝世日期:1972
  • 職業:日本社會學家、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
  • 主要成就: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大阪大學教授
  • 代表作品:《社會學原理》(1919)、《社會學概論》(1923)、《階級及第三史觀》(1925)
生平,理論,

生平

高田保馬(1883-1972)日本社會學家,文學博士,經濟學博士,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大阪大學教授。生於佐賀縣,1910年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研究經濟學,1914年任京都帝國大學講師,講授經濟學,1919年任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921年任東京商科大學教授,講授社會學,經濟學。同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24年因病由東京商大退職。翌年任九州帝國大學教授,1929年兼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1938年任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院院長,1939年辭去院長職務,1944年退職。在這期間,在社會學方面,提倡特殊科學的社會學,在1919年所著的《社會學原理》中,樹立了社會學的一大體系,以結合作為社會學的本質。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史觀的考察。在1924年所著的《階級及第三史觀》中,樹立了以結合為中心的人口論史觀。他對經濟學也有精闢的研究,作為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共同觀點,他主張勢力說。
高田保馬
1940年任日本諸學振興會常務委員,1941年任日本出版文化協會理事,1943年民族研究會成立時,任該所第一任所長。1945年該所解散,因而退職。同年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1951年任大阪大學教授,講授經濟學。1953年任該大學法經學院院長。1954年與森嶋通夫創設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成為日本近代經濟學的主要研究中心。

理論

高田保馬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吸收了格奧爾格·齊美爾、 L.von維澤、阿爾弗雷德·菲爾坎特和弗蘭克林·亨利·吉丁斯等人的觀點,把社會學看作特殊的科學,批判了綜合社會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科學的觀點,強調社會學是“社會科學界的一介平民”。他從社會結合的觀點出發,將狹義的社會本質定義為“有情者的結合”、“期待的共存”、“非限定性接觸的意識”,並在《社會學概論》中論述了他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他將社會形態分為整體社會與部分社會,又將後者分為以血緣和地緣為結合紐帶的基礎社會和以相似性、共同利益為結合紐帶的派生社會。他指出,在社會內部,“權勢欲”促使社會發生簡單分化,產生了分工與階級;隔離與爭鬥誘發了複合分化。分化帶來了社會解體,但社會意識與社會組織的統製作用阻止了這種解體的發生,使社會最終走向整合。他提出了“結合定量法則”,認為在以國家為範圍的一定社會內部,社會結合力是一定的,各個社會成員的結社傾向和整體社會的整合也是一定量的,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的分化和離散的加劇,結合紐帶的強度將趨於弱化,結合程度愈來愈低。在運用“結合定量法則”分析社會變動時,高田否定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只存在一般的發展方向,這就是中層基礎社會衰退,大社會愈來愈大,小社會愈來愈小。按照他的“基礎社會衰耗法則”,遵循分散、錯綜、利益社會化和理性化諸法則而發展的派生社會將逐步吸收基礎社會的功能,從文化角度看,其結果將是自由的增大和個性形成這兩大趨向。高田保馬接受了埃米爾·杜爾凱姆的社會形態學和齊美爾的一般社會學構想,在《階級及第三史觀》中提出了與K.馬克思的階級史觀以及唯心史觀都不相同的、將人口增長視為社會變動根源的第三史觀──人口史觀(又稱社會學史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