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村古建築群

位於湖南省會同縣,鄰近貴州省。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宛如高椅的侗族古村寨。高椅村建築格局以五通廟為中心,按梅花狀向外輻射,大小縱橫的巷道形成交通網路。清一色的青磚封火高牆,兩端成梯狀的翹角馬頭高聳,夾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縱橫交錯。每家每戶獨擁小院,又與鄰家戶戶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椅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湖南省會同縣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五通廟
信息,簡介,景區概述,高椅村古建築,建築,文物保護,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湖南省
高椅村古建築群 VI-671

簡介

高椅位於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的故鄉——湘西南的會同縣境內。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高高的太師椅而得名。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築村落,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館”。2002年5月,被正式批准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6月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省歷史文化名村。有著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古村現保存有明洪武13年到清光緒7年(1380-1881)連續500年間的古民建築104棟,總建築面積19416平方米。古村現有住戶594戶,2205人,其中85%的地村民為楊姓,侗族。系南宋誥封“威遠侯”楊再思的後裔。它是古村旅遊的一顆“明珠”。

景區概述

高椅古村無論從古民居建築群落的地理分布還是建築的形態特點、以及內部結構與周圍山水園林、地形水系的關係,都有著極具特色的人文形態,有著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高椅古民居建築的自然選位符合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學說。古村建築整體布局按梅花狀排列,巷道與封閉式庭院呈“八卦陣式”將古村分成了五個自然村莊。
道路縱橫交錯,宛如網狀,進入村中,如入迷宮,叫人找不著出路,由於地形地物複雜,幾百年來,這個村子從未受過土匪、強盜的騷擾。古村建築均為木質穿斗式結構,四周封有高高的馬頭牆,構成相對封閉的庭院,當地稱為窨子屋。這種建築因是高牆密封,僅開小窗,對於防風、防盜、防火具有特殊功能。近百年來,高椅尚沒有一家失火殃及毗鄰的先例。這種建築格式,用小青石砌築地基,高出地面60公分,有較深的排水溝,在房屋密集區,還設有下水道和水塘。

高椅古村曾是水陸交通樞紐,是歷史聞名的“煙土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這裡,既可以瀏覽到精細巧妙的木雕工藝,鱗次櫛比的馬頭牆,曲徑幽深的青石板路,還可以欣賞民族歌舞表演,品嘗侗族農家飯菜,居住侗寨木樓,體驗侗家生活。高椅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加之具有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和豐富的周邊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潛力很大,旅遊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高椅村古建築

湘西高椅村是巫水河邊的一個古村落,村內有保存較好的104座明清老宅。村落融於自然之中,其和諧的布局,靈巧的庭院,古樸的氣質折射出濃厚的文化積澱。結合對高椅村的考察,探討中國傳統聚落的擇地、理水、禮樂秩序等與聚落住居環境的關係,揭示中國傳統聚落在社會約定俗成中所產生的共同哲學基礎和營造理念,為營建健康的人居環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高椅村位於湖南省會同縣,沅水上游雪峰山脈的南麓,近貴州省。杜甫《詠懷古蹟》中有一聯:“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現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東面。高椅這個名字聽起來蠻特殊的,一問才知這裡原名渡輪田,顯然古代是一個渡口。後來,因村寨三面環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師椅,把村子擁抱,於是更名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楊,據說是南宋誥封威遠侯楊思遠的後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廟為中心,按梅花狀向外輻射,大小縱橫的巷道形成交通網路。一色的的青磚封火高牆,兩端成梯狀的翹角馬頭高聳,夾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縱橫交錯,曲折幽深。每家每戶獨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與鄰家戶戶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風格。走進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或瓜果牛羊,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主人是武將還是文人或者農家。飛檐脊飾更是各有不同,極盡精美。院子裡都是木質的兩層穿斗式結構的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會發現,整個建築群落與周遭的山水、園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當時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時,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體和諧,珍護著一方風水。 高椅村依照一種奇怪的陣法而建,巷道縱橫交錯,宛如網狀,陌生人一旦進入村中就如入迷宮,身陷其中找不著出路,由於地形複雜變幻,幾百年來,這個村子從未受過土匪、強盜的侵擾。
高椅村周邊自然風光也很棒,走出古村,還可以遊覽鷹觜界自然保護區,絕壁溶洞,小溪飛瀑,有湖南小張家界之稱。靠近會同縣城還有粟裕故居,也是當地一個景點。
2006年05月25日,高椅村古建築群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

有祠堂、學館、涼亭、土地廟、池塘和水井。學館“清白堂”、“醉月樓”曾是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的場所,建築保留至今。這裡自古以來沒有商店鋪號,沒有商業氣息,但有著濃郁的耕田讀書的“讀耕文化”的氛圍。據統計,明清時期,高椅村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國時期,會同縣只有大學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據傳聞,三國時諸葛亮征“五溪蠻”,足跡遍布沅水中上游。高椅村口的巫水河就是諸葛亮足跡所到之處。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據說是諸葛亮行軍中指揮士兵鑿出的,井口石頭上尚留刀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營山,就是孟獲紮營之地。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在這巫水之濱留下了不少遺址和故事。

文物保護

高椅原名渡輪田,在唐宋以前,是一處古渡,始為少數民族(南蠻)所僵。高椅村保存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緒七年(1881年)間修建的民居104棟,建築面積達19416平方米。這些古民居以 “五通廟”為中心,呈梅花狀外延分為老屋街、坎腳、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個自然群落。西部俗稱“老屋街”,主要為明早期建築,北部俗稱“田段”、主要為明晚期建築,東部俗稱“大屋巷”, 主要為清前期建築,南部俗稱“田段”,分“上、下寨”,主要為清中晚期建築。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古建築己遭到破壞,如“醉月樓”,“五通廟”,“入木三分”等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有些內部以基本破壞,有些已被用作他用,有些甚至被完全改造。高椅村因發展滯後而得以保存,但也因發展而遭到破壞。
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遠侯楊再思的五世孫楊盛隆、楊盛榜落居高椅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後,楊盛隆的後裔在北檣山腳下興業建房,逐漸發展成“老屋街”。明正統二年(1437年),一甲鄉紳集資在老屋街村落北側的出村道口上興建了“一甲涼亭”。明代中葉(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東側,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後裔“五通廟”系道教神廟,始建於南宋末年(約1275年)。清乾隆年間再次擴建,將其修建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神廟建築專供村人祭祀禮拜之用(1980年毀)。
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間,楊盛榜的後裔又向村東、村北方向發展,在田壠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腳”和“大屋巷”兩個建築群落。乾隆末年楊廷秀的後裔在“五通廟”東側修建了“一甲祠堂”。
清中晚期,隨著人口的繁衍,建築繼續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兩個建築群落。這個時期是高椅的鼎盛時期。無論是民居的興建規模和興建水平,都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據調查考證,此期興建了院落近200多處,美化更為講究,石質材料已作為用與建築對象,如大屋楊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門樑柱,特別是田野小區環境建設的規劃得到重視。如大屋塘,是六棟民居圍成一個圓圈,在圓圈中央開鑿了兩口大魚池(紅魚塘、黑魚塘),周圍有木質欄桿,池上空是葡萄架,不僅能最佳化環境,而且能發展庭院經濟,又是附近的消防池,並對雨水排放能取到極好的吞吐作用。
清嘉慶初年(1796年),楊盛隆的後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過廳毀於1969年,正廳改作生產隊倉庫後,保存至今。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老屋街貢生楊盛之家塾三子,創辦學館。後三子楊躍楚拔貢,棄官還鄉,繼承父,開設學堂。題名“清白堂”。“清白堂”保存至今。據《紳衿錄》統計表全村先後出舉人3名、進士2名、貢生9名,其它廩膳生、秀才、乾總等總計293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楊廷茂的後裔在“五通廟”北側修建了“十甲祠堂”(毀於六十年代)。
清同治年間(1962一1875年),由大屋街富戶方紳集資興建了“醉月樓”,作為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消遣場所,宣統初年(1909年)改辦成女子學館,從外地請來一老秀才講學,由求學者(多為地主富豪之女)輪流供養。抗戰勝利後,洪江興辦了洋學堂,女子學館被廢止。“醉月樓”保存至今。
高椅的文化遺產、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豐富多彩,1998年6月公布為會同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9月公布為懷化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範圍22.3公頃。前來考察的文物古建專家高度評價說:“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發展建築史書,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南方社會基層結構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價值”。被譽為“古民居建築活化石”、“民俗博物館”、“耕讀文化完美典範”、“江南第一古村”美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