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村

高椅村

高椅村位於湖南省會同縣,沅水上游雪峰山脈的南麓,近貴州省。杜甫《詠懷古蹟》中有一聯:“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現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東面。高椅這個名字聽起來蠻特殊的,一問才知這裡原名渡輪田,顯然古代是一個渡口。後來,因村寨三面環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師椅,把村子擁抱,於是更名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楊,據說是南宋誥封威遠侯楊思遠的後裔,都是侗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椅村
  • 所屬地區:湖南省會同縣
  • 政府駐地:林城鎮
  • 電話區號:0745
  • 郵政區碼:418300
  •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
  • 方言:湖南話
  • 氣候條件:寒暑適度,四季分明
  • 車牌代碼:湘N
建築格局,文物保護,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旅遊貼士,圖書信息,圖書概況,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建築格局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廟為中心,按梅花狀向外輻射,大小縱橫的巷道形成交通網路。一色的的青磚封火高牆,兩端成梯狀的翹角馬頭高聳,夾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縱橫交錯,曲折幽深。每家每戶獨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與鄰家戶戶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風格。走進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或瓜果牛羊,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主人是武將還是文人或者農家。飛檐脊飾更是各有不同,極盡精美。院子裡都是木質的兩層穿斗式結構的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會發現,整個建築群落與周遭的山水、園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當時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時,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體和諧,珍護著一方風水。
高椅村周邊自然風光也很棒,走出古村,還可以遊覽鷹觜界自然保護區,絕壁溶洞,小溪飛瀑,有湖南小張家界之稱。靠近會同縣城還有粟裕故居,也是當地一個景點

文物保護

高椅原名渡輪田,在唐宋以前,是一處古渡,始為少數民族(南蠻)所僵。高椅村保存著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緒七年(1881年)間修建的民居104棟,建築面積達19416平方米。這些古民居以“五通廟”為中心,呈梅花狀外延分為老屋街、坎腳、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個自然群落。西部俗稱“老屋街”,主要為明早期建築,北部俗稱“田段”、主要為明晚期建築,東部俗稱“大屋巷”,主要為清前期建築,南部俗稱“田段”,分“上、下寨”,主要為清中晚期建築。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古建築己遭到破壞,如“醉月樓”,“五通廟”,“入木三分”等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有些內部以基本破壞,有些已被用作他用,有些甚至被完全改造。高椅村因發展滯後而得以保存,但也因發展而遭到破壞。
高椅村高椅村
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遠侯楊再思的五世孫楊盛隆、楊盛榜落居高椅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後,楊盛隆的後裔在北檣山腳下興業建房,逐漸發展成“老屋街”。明正統二年(1437年),一甲鄉紳集資在老屋街村落北側的出村道口上興建了“一甲涼亭”。明代中葉(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東側,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後裔“五通廟”系道教神廟,始建於南宋末年(約1275年)。清乾隆年間再次擴建,將其修建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神廟建築專供村人祭祀禮拜之用(1980年毀)。
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間,楊盛榜的後裔又向村東、村北方向發展,在田壠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腳”和“大屋巷”兩個建築群落。乾隆末年楊廷秀的後裔在“五通廟”東側修建了“一甲祠堂”。
中晚期,隨著人口的繁衍,建築繼續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兩個建築群落。這個時期是高椅的鼎盛時期。無論是民居的興建規模和興建水平,都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據調查考證,此期興建了院落近200多處,美化更為講究,石質材料已作為用與建築對象,如大屋楊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門樑柱,特別是田野小區環境建設的規劃得到重視。如大屋塘,是六棟民居圍成一個圓圈,在圓圈中央開鑿了兩口大魚池(紅魚塘、黑魚塘),周圍有木質欄桿,池上空是葡萄架,不僅能最佳化環境,而且能發展庭院經濟,又是附近的消防池,並對雨水排放能取到極好的吞吐作用。
嘉慶初年(1796年),楊盛隆的後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過廳毀於1969年,正廳改作生產隊倉庫後,保存至今。
高椅村高椅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老屋街貢生楊盛之家塾三子,創辦學館。後三子楊躍楚拔貢,棄官還鄉,繼承父,開設學堂。題名“清白堂”。“清白堂”保存至今。據《紳衿錄》統計表全村先後出舉人3名、進士2名、貢生9名,其它廩膳生秀才、乾總等總計293名。
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楊廷茂的後裔在“五通廟”北側修建了“十甲祠堂”(毀於六十年代)。
同治年間(1962一1875年),由大屋街富戶方紳集資興建了“醉月樓”,作為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消遣場所,宣統初年(1909年)改辦成女子學館,從外地請來一老秀才講學,由求學者(多為地主富豪之女)輪流供養。抗戰勝利後,洪江興辦了洋學堂,女子學館被廢止。“醉月樓”保存至今。高椅的文化遺產、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豐富多彩,1998年6月公布為會同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9月公布為懷化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範圍22.3公頃。前來考察的文物古建專家高度評價說:“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發展建築史書,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南方社會基層結構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價值”。被譽為“古民居建築活化石”、“民俗博物館”、“耕讀文化完美典範”、“江南第一古村”美名。

生活習慣

高椅村民多少年來,保持著原始古老的生活習慣,燒柴草、住木屋。
高椅村高椅村
淳樸自然,凡有客人到來,侗家人總是用山歌和“攔門茶”招待貴客,環走全村,村里沒—、見到現在農村用的水泥曬穀坪,還是沿影用古老的篾竹蓆曬穀。
山水之好,使這裡成為聞名的“長壽村”,村里到處可見身體健康的高齡老人。高椅的整個建築群落與同遭的山水渾然一體,村中布局整體而和諧。
據楊氏族譜記載,楊家的先人,花了百年多的時間,四代輾轉遷徙才最後選定這么一個融山水之美,達天人合一之境的地方落戶,建家園成了今天的高椅村,於是高椅人也就世世代代的珍護著這屬於他們的一方水土。

經濟發展

高椅村有個圩場,一個小小的交易市場。說小那是因為這裡最大的市場就是一個肉市,其他散有一些米粉店小吃店和雜貨店。就高椅村地處群山阻隔之中,這樣規模的圩場還是十分必需的。其實再回溯到百年前,高椅的面貌絕非今日可比,隨處可見精雕細刻的窗欞,院落重重的飛檐斗拱。它的繁華,迄今我們也只能在古村的高院深宅里去拾摘一點散落的碎屑。為什麼那么多富家大戶甘願到高椅這般與世隔絕的深山裡來?難道真得是風水顯靈嗎?只要看看村邊這條無言的巫溪,歷史的答案都不辨自明了。巫溪,沅水支流,因為流經高椅,這裡成為當地水運大商埠也就順理成章。在水運是最為便利的年代裡,上游的桐油木材糧食都是靠著這條巫水外運到常德。昔日這個熙熙攘攘的渡口如今只在江面上橫著一兩艘渡船,供人往過江而已。
高椅村高椅村
毛毛細雨還在紛紛灑灑地下著,像扯不斷的情緒。看遠山青翠可愛,山腳下的屋舍田園和一畦畦的青菜地,等到富貴慢慢褪色,重生的一派天然未必不也是生機蓬勃。
隨著高椅村發現,外地遊客日漸多起來。當地居民特色旅館相應開了幾家。我們那天到了村支書家的旅館歇歇腳。侗族風格的樣式,雖然不張揚,但是給人感覺還是非常整潔溫馨。開車師傅小李一邊烤火一邊讚嘆,好地方啊。將來有空他要帶上朋友來這裡住上一段時間,他就愛這盆炭火,比昨晚他睡的賓館裡那台空調要暖多了。打聽這住店的價錢還真實惠,才十塊錢一天。

旅遊貼士

特別提醒
高椅的每棟建築都是坐北朝南的木質房屋。走在這外表相似又戶戶相連的建築間,一定要提防著迷路,聽說高椅村的中年人也不一定認識村裡的每條小道,而導遊也常常只走熟悉的路而已。10月份去,有高椅的漂流節目。
交通火車
上海到湖南懷化,24小時;再乘巴士從懷化到會同高椅3個半小時
食宿
農家消費50元/天/人;星級飯店100元/天/人
特產
柚子蜜餞、玉蘭片天麻、竹編工藝、寶田茶葉、臘肉、爆辣椒、血粑香腸、儺戲面具、沙溪辣椒、高椅紅坡貢米、金秋梨、桔子

圖書信息

圖書概況

書 名: 高椅村
作 者:李秋香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7302239017
開本:16開
定價: 98.00元

內容簡介

《高椅村(中華遺產·鄉土建築)》從歷史、人文、地理、建築、村落格局等方面介紹了高椅村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高椅村位於湖南省會同縣內,巫水河畔,是一個多民族、多姓氏的村落,宛若一處『桃花源』。漢、苗、侗族長期雜居在此處,不斷融合、同化,對高椅村的村落格局、建築形式及民俗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椅村內曾建有不少公共建築,如各種祭祀建築、文教建築、各姓祠堂、商貿圩場等。儘管村內許多公共建築均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被毀,高椅村依舊是一個難得的、具有很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
高椅村

作者簡介

李秋香,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高級工程師,1989年起從事鄉土建築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村居》《石橋村》《丁村鄉土建築》《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鎮——堯壩場》等,合著《新葉村鄉土建築》《郭峪村》《流坑村》《十里舖》《磧口古鎮》等,主編“鄉土瑰寶”系列書籍《宗祠》《廟宇》《文教建築》《住宅》(上、下)和《村落》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西南古道·邊塞爽風
第一節 滇黔門戶
第二節 會同縣歷史文化
第二章 巫水河畔的高椅村
第一節 高椅村史話
第二節 高椅村的六大姓氏
第三節 高椅村落的文化特質
第三章 村落環境與建沒發展
第一節 山河資源的優越
第二節 來龍去脈的風水格局
第三節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風俗
第四章 村落結構與演變.
第一節 寨與村
第二節 村落格局的形成與完善
第三節 兵燹匪患與村防設施
第四節 清末民初的村落建設與管理
第五節 公共設施——涼亭
第五章 宗族與宗祠建築
第一節 建祠之緣起
第二節 沾了神氣的一甲家祠
第三節 更勝一籌的十甲家祠
第四節 下寨家祠及伍氏家祠
第五節 家祠管理與家譜編修
第六章 雙重文化特質的住宅
第一節 住宅的基本形制及習俗
第二節 住宅使用功能及構成
第三節 建屋時的升梁踩棟.
第七章 文教建築
第一節 文學堂
第二節 武學堂
第三節 新學堂及抗戰時期文化教育
第四節 倡文運,培風水
第八章 各類廟宇
第一節 最大的廟宇——五通廟
第二節 村內不同類別的廟宇
第九章 商業圩場與巫水碼頭
第一節 圩場及商業街的演變
第二節 巫水碼頭與木材貿易
第三節 碼頭的秩序與管理
第四節 巫水河上的龍舟競渡
後記
附錄
附錄一 十甲“家祠記”碑文
附錄二 《楊氏族譜·祠堂記》
附錄三 《楊氏族譜·秀、茂二祖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