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舞劇)

《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舞劇,改編自李存葆的同名中篇小說,由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首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山下的花環
  • 外文名: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High Mountain
  • 類別:舞劇
  • 出演: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
劇情介紹,演職員表,評論擷萃,舞台效果,

劇情介紹

序幕乳汁哺育
1949年,沂蒙山區的梁嫂含辛茹苦地哺育著襁褓里的梁三喜和軍醫吳爽的兒子趙蒙生。一對金鎖分掛在孩子的項上,傾注著慈母深深的祝福。
第一場激戰前夜
三十年後……激戰前夜,戰鼓催征。連長梁三喜整裝待發。指導員趙蒙生眷戀大城市生活,上戰場還是調離連隊回城,頭腦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第二場浴血疆場
戰場上,艱苦鏖戰中的九連戰士,承受著極度乾渴的折磨,靳開來為戰友們取蔗解渴犧牲在甘蔗田。炮手“小北京”因炮彈啞火而倒在血泊中。連長梁三喜為掩護指導員趙蒙生,飲彈身亡,留下一紙血染的欠帳單……
第三場凱旋思親
南疆奏凱,歌吟動地,經受血火洗禮的趙蒙生,緬懷戰友,心事沉重,戰場烽煙重聚胸中,烈士音容再現眼前……哀思與愧悔中,迎來了梁三喜的母親和妻子玉秀。
第四場情牽碧水
趙蒙生手捧梁三喜烈士的軍大衣,觸物生情,思緒萬端。溪水清清,玉秀默默地為戰士們漿洗衣裳,青山碧水牽動著玉秀無限的哀思。
第五場魂系青山
烈士陵園,風涼月冷,長夜未央。梁三喜墓前,玉秀慟悼親人,柔腸寸斷。梁大娘不負兒子的遺願,償還了烈士生前的欠款。
烈士遺物中的金鎖,喚起了趙蒙生兒時的記憶。
本劇根據著名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1983年起在濟南、北京等地演出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均有較高的評價,演職人員受到總政和中宣部、文化部領導的接見。

演職員表

演出單位: 濟南部隊前衛文工團
創作者編導:郭永悅、穆彬於、薛守義、彭浩田
作曲:董洪德原野
作詞:李薦葆
舞美設計:金步松孫恆俊
樂隊:前衛文工團民樂隊
指揮:董洪德
藝術指導:高藝學
演出者主要演員:
李社、李令柱(飾梁三喜A、B)
鄭建軍、滕愛民(飾趙蒙生A、B)
張美華(飾梁大娘)於臘梅(飾年輕時的梁大娘)
何德輝、孫岩(飾韓玉秀A、B)
李長鎖(飾雷軍長)
馮體育(飾靳開來)
王艦(飾薛凱華)
倪小群(飾吳爽)

評論擷萃

一部已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的小說再想“出新”,誰都知道,那是很困難的。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都是要對其創作的素材經過嚴格的取捨,而舞劇《高山下的花環》在這點上可說是剪裁得當,獨運匠心。它捨去了原作中趙蒙生的愛情這條副線,舞台上同時出現蒙生和母親、“小北京”和雷軍長告別的兩組平行畫面。強烈的對比,使人一眼看出他們之間,在革命情操上的天淵之別。它還捨去了原作中趙蒙生的母親和梁大娘“認親”及向老部下雷軍長痛悔自己錯誤的情節,集中力量用大篇幅的舞蹈,描寫玉秀在梁三喜墳上月夜思親的感人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彙,伴著揪心裂肺的板胡,似夢非夢,真情實感地再現了一段難得的“人間天上”的夫妻情,使全劇緊緊圍繞著幾代人對自衛戰爭的態度和行動的主線而發展,寓愛國主義教育於藝術作品之中。
《高山下的花環》在表現手法上克服了只見動作不見人的那種用舞蹈解釋情節的弊病。編導、演員在塑造舞蹈形象時,運用對比、鋪墊、陪襯和呼應的手法,著重刻劃了人物的性格和矛盾,表現人物不同的命運。在第一場“激戰前夜”中,梁三喜和趙蒙生的內心思想是用形象的對比來表現的。梁三喜精神昂揚,整裝待發;趙蒙生貪圖安逸,眷戀後方。這時在趙蒙生的身旁又幻出了四個吳爽、八個戰士的形象。這個舞蹈場面細膩地描寫了趙蒙生激烈的思想鬥爭。第四場“情牽碧水”中,一對年青的傣族夫婦相依過場,玉秀觸景生情、懷念丈夫,在這裡動作雖少,感情深刻。
這部舞劇的音樂優美、動聽、流暢、通俗、易懂,真正起到了舞劇的靈魂的作用。一、民族樂隊表現時代精神、部隊氣質是很難的,但舞劇的作曲家並不完全拘泥於一些民族音調,而是大膽創新,吸取了現代革命歌曲的音調又不生硬,旋律寫得十分成功,既有民族風格,又有時代氣息,也體現了部隊氣質。二、作曲家有豐厚的民族音樂的底子,運用民間音調時不是七拼八湊,而是從劇情出發,把它們糅成一體,恰如其分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三、在創作手法上,運用西洋的創作方法與民族音樂的發展手法有機地結合,特別在配器上,獨奏樂器與大樂隊齊奏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用獨奏樂器表現人物細膩的內心活動十分成功。

舞台效果

舞劇《高山下的花環》第一場“激戰前夜”的大幕拉開時,人們看到天幕的前面,從上到下並排懸掛著三面薄薄的紗幕。在朦朧的視覺中,人們看到九連的戰士似乎是從遙遠的山巒中列隊走來;當這支威武的連隊走出紗幕時,又真實地感到他們已經遠涉重山來到面前了。真是奇妙的構想。三張紗幕解決了舞台空間的局限。而當舞劇中的人物產生回憶和想像時,若隱若現在薄紗之後的表演區,又很自然地讓觀眾隨著劇中人來到了渴念著的故鄉山水。在第二場“浴血疆場”的尾聲中,九連戰士們的悲憤迸發了。他們挺槍出擊,越過戰壕,沖向敵陣。這時舞台的照明燈光都暗下去了,只有快速閃爍著的燈光,連連映射著這支猛虎下山般的隊伍。由於人們視覺的誤差,燈光一閃即逝的瞬間,給觀眾的眼前留下了一座座生動的英雄塑像。這種類似電影跳格的表現手法所產生的心理作用,使人們感到,面前正在奔涌著勢不可擋的千軍萬馬。用最簡易的方法,取得這樣成功的舞台效果,是很難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