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縣

高句麗縣

高句麗縣,又稱高句驪縣,漢朝漢武帝時期滅衛滿朝鮮以後設立,公元1年後西遷,西遷後位於今遼寧撫順新賓縣一帶。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起源與成立,參見,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7年,西漢在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地區設立玄菟郡,治所在夫租城。
公元1年左右,玄菟郡的治所從夫租城遷移到高句驪縣的西北,夫租縣劃歸樂浪郡直轄。史稱第二玄菟郡。
公元12年,玄菟郡高句驪縣侯騶被誅殺。
公元32年,玄菟郡高句驪縣侯開始稱王。史稱第三玄菟郡。
“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玄菟”(《後漢書·東夷傳》)。
漢昭帝始元五年,對東北漢四郡行政區劃作調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郡治並沒有西遷至高句驪縣,仍在夫租城。。
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解慕漱,一說是金蛙王)朱蒙建立高句驪國。西漢朝廷沒有承認高句驪國,仍由高句驪縣管理高句驪部落的行政。
公元12年,高句驪縣侯騶被王莽誅殺,王莽令更名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侯沒被貶為下句麗侯,高句麗縣也改為下句麗縣。
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驪才開始第1次稱王,遣使朝貢,漢光武帝承認高句驪國。
東漢末年,高句麗受到中國東北軍閥公孫家族的控制。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

起源與成立

史書中多記載高句麗為扶餘別種。論語疏云:“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有人說是滿族人最早的名稱),五鳧臾(扶餘),六索家,八人,九天鄙。”)。高句麗可能出自扶餘族居住東北地區的某一支。扶餘四出道中(東部)有馬加部,是個以馬為圖騰的氏族,高句麗可能是馬加人的後裔。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年),曾在高句麗分布地區置高句麗縣,隸玄菟郡。高句麗建國後,仍隸屬漢玄菟郡管轄。
中國史學界更多認為高句麗以扶餘等民族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高句麗人其實是在高句麗縣中發展的民族(主體是沸流國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餘人朱蒙未出現在卒本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麗族頭人(松讓在見朱蒙時指自己累世為王),後松讓與朱蒙斗,不勝,讓位朱蒙,高句麗人在桂婁部之下建國。高句麗源出扶餘是指朱蒙一族來自金蛙王。高句麗有五部:桂婁部稱黃部,內部是高句麗王族,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國王松讓領那一部,絕奴部來自扶餘,桓那與貫奴是沸流中分出的。卒本與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麗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帶了一部分扶餘人走了,《三國志·魏書·東夷傳》 :“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三國志》提到玄菟郡後來“徙郡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真番郡併入玄菟郡之後,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麗人。玄菟郡所轄句麗見於史書記載遠早於朱蒙所部南遷,句麗並不是指朱蒙所部,與後來的高句麗族也不是同一民族。《漢書·地理志》高句驪縣注引應劭,認為高句麗縣是“故句驪胡”,而高句麗由於在大武神王時代,高句麗為漢朝對扶餘作戰有功,在公元32年(東漢建武八年。西漢建昭二年)自立為高句麗王。故而高句麗國名晚於句驪胡 和高句麗縣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