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語

體態語

體態語,是指在交流中運用身體的變化,如表情、動作、體姿、身體空間距離等作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輔助工具的非語言符號。電視播音員主持人運用體態語主要有四種功能:(1)輔助認識功能。播音員主持人以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加深和強化信息的傳遞,如用眼神提醒重點、顯露喜怒哀樂的態度或示意注視的方向,為觀眾提供理解節目的簡易性和便捷性;(2)直觀闡釋功能。傳播信息時,輔以手勢動作、道具演示,使語言信息更加形象化,有助於觀眾的理解;(3)溝通交流功能。與觀眾、嘉賓、訪談對象交談時的體態語透露出主持人內心的真實態度,對節目中的人際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 審美觀賞功能。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誠摯的口光、微笑的面龐、瀟灑大方的舉止、神采奕奕的精神狀態、和諧得體的衣裝氣韻,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還給人文化上、精神上美的享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態語
  • 外文名:body language
  • 又稱肢體語言
  • 意義: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
詞語釋義,基本概述,特徵功能,作用,文化差異,

詞語釋義

詞語:體態語
注音:tǐ tài yǔ

基本概述

提到交流,我們自然會想到語言,即我們每天說的不計其數的話。但是,除了有聲語言,還有一種對我們日常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身體語言──體態語。體態語是一種表達和交換信息的可視化(有的伴聲)符號系統,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和體位變化等構成。或者通俗地講,當人體動作能夠傳遞相關信息時,這些動作有了語言的功能,就成為體態語了。在現實生活中,體態語使用極其廣泛,而且有時更能無聲勝有聲地巧妙表達信息,同時留給對方更大的想像空間。心理學家得出一個有趣的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人體動作。這表明,人們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印象。因而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曾十分肯定地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
體態語
人類的體態語具有一定的共性,語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異的人們可以通過體態語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然而,共性的體態語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動作(如歡樂之笑,痛苦之哭)和自發動作(如雙臂抱胸,雙腿交叉等),而更多的體態語卻是後天習得的,根植於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宗教環境中,從而具有了各自的民族特性,自然而然體態語的文化差異就產生了。隨之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會因為體態語的差異而產生誤解。

特徵功能

體態語雖然是一種無聲語言,但它同有聲語言一樣也具有明確的含義和表達功能,有時連有聲語言也達不到其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
體態語具有揭示內在素質的功能。體態語研究結果表明,體態語具有交流思想、傳達感情、昭示心理、強調指代··· 因此,體態語對內在素質的揭示具有確定性。體態語對內在素質的揭示還具有直觀性。
手勢語(sign language)是體態語的一種。體態語(body language)包括眼神、走路姿勢、站立的姿勢以及手勢等等。體態語十分豐富,可以表達各種思想感情,並且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體態語。

作用

教師在課堂上講課,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需藉助於一些表情、手勢、動作等無聲語言的表達來補充有聲語言的不足,傳遞特定的信息,以加深印象,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用表情、動作或體態來交流思想的鋪助手段是一種伴隨語言,稱之為體態語。
在教學過程中,體態語與有聲語言同樣重要。有人作過這樣的估計,在人們的各種感官中,聽覺和視覺的作用大約占90%以上,或其中視覺的作用又特別顯著,大約有87%的感覺印象來自於眼睛。體態語直接作用於人們的視覺器官,所以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會被學生密切注視。體態語是表露人的內心、寄予人的感情的語言,具有表意性,它表示特定的含義,體現特定的情感,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師是學生的嚮導和引路人,無論是傳授知識或是培養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師作出表率。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恰當的體態語,會使學生從中得到肯定、理解、鼓勵、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的體態語普遍存在著隨意性和習慣性,如將手插在口袋裡;來回在黑板前走動;頻繁地做些無用的手勢等,這些都將影響信息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形象的塑造。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恰當地使用體態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 親切、關注的目光語是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前蘇聯作家費定說:“眼睛的表情,遠比人類繁鎖不足道的語言來得豐富。”眼睛素來被人喻為“心靈的視窗”,人們內心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這個“視窗”折射出來。它是一種非常複雜、深刻、微妙,江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上課時兩眼不看學生,而實際上什麼也不留意,只管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講課。學生在下面聽得如何,他一概不知,這種“有眼無珠”的講課方式無法掌握學生獲取知識的程度,更無法與學生進行信息溝通與交流。學生在聽課時,眼睛往往是注視著教師的,如果教師以一種和藹的目光一邊講課,一邊巡視學生,用目光語來詢問、了解,與學生溝通,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是在對自己講課,不禁會集中注意聽課,做到心領神會。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用親切的目光語注視他,學生會有一種被鼓舞、信任的感覺。如有學生做小動作,教師用關注的目光看他一下,實際上是一個提醒暗號,學生會感知自己的不對而改正過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一種親切、關注、持續不斷的目光巡視全班同學,能隨時把握學生的動向,及時溝通信息。
二、 友好、和諧的微笑語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保證
微笑語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它除了表示友好、愉悅、樂意、歡迎、欣賞之外,還可以表示鼓勵、諒解、理解。教師在公眾的眼裡是嚴肅的代名詞,教師在學生心中也早已形成了嚴肅、板著臉的定勢。這種定勢是很不利於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的。且不知友好、和諧的微笑語,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首先,微笑可以使學生放鬆情緒,減輕壓抑感,他們會覺得老師是可親可近的,從情感上就已接納了教師,從而能主動地、自願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而在友好、和諧的乺中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微笑可以起到鼓勵、信任的作用。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錯了或一時答不上來,你一個微笑投遞過去,學生會從中得到鼓舞與信任,解除心中的畏懼而調整情緒。再次,微笑還可以在素質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職業教學中,某些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培訓之一就是進行微笑語教學。如果教師板著臉講課,學生又如何笑得起來。另外,微笑還可以教師的形象。這種形象不僅在於外表,而且在於內心,它可以陶冶人們的心靈。因此,教師如果採用微笑語教學,不僅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同時也塑造了教師整體的形象。
三、 美好的體姿語是行為規範教學的標本
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藝術最講究語言的動作性。手的姿態、人的動作是表達形體語言和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一個鮮明有力的手勢,能給人以經久難忘的印象;一個寓意深刻的身資能說明許多問題。俗話說:“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這是指人與人交往中應有的正確體姿。在教學過程中,立資和步資是最多的。立資語是通過站立的姿態傳遞信息的語言,不同的立資,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教師站在講台上,彎腰曲背,表示精神不振,上起課來有氣無力;有的教師整堂課是側身對著學生,是一種漫不經心的表現,這種立資隨意性很強,會使學生注意里集中不起來,課堂氣氛不濃厚;有的教師整堂課是兩手撐著講台上,這種沒精打采的立資顯示出一種單調感,學生會提不起精神來。除了立資,在講台上還有步資,通過行走的步資傳遞信息。一個小小的講台,它可以展示教師的心態。有的教師來回不停的走動,這種不自覺的習慣性步資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和寧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自己挺身直立,面對學生,給人以瀟灑自如、穩重自信之感,給學生樹立起行為規範的標本。
教師體態語在課堂上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教師體態語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四大作用。
1.輔助作用
與所有的體態語一樣,發揮傳達信息、交流情感的作用,也可以稱為輔助作用。體態語作為非語言手段輔助語言手段來進行教學。例如,對外漢語教師在朗讀課文時,隨著課文中人物的語氣變化而變化,抑揚頓挫,不僅可以強化朗讀效果,使枯燥的朗讀變得有趣動聽,還可以增強感染力,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含義。又如,教師一個讚賞的眼神可以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更加熱情。一個責怪不滿的眼神可以讓學生沮喪好久而不能專心於課堂。
2.替代作用
代替有聲語言,節約課堂時間,保證課堂的流暢性,不至於打斷老師和學生的思路。教師在講課時,一名學生做小動作,不專心聽講,教師就可以在不停止講課的前提下,走到這名學生面前,可以拍拍他的肩,也可以停住,在這位學生身邊不走,都可以起到代替言語行為的作用。這一動作行為,不僅可以免去口頭批評對學生造成的尷尬,促使其集中精力聽講,還可以不打擾其他同學學習,節省了大家的時間。
3.感染作用
有些體態語可以發揮良好的感染作用,感染學生好好學習。譬如教師挺直的脊背。教師在板書時,不可避免地要將背展示給學生,挺拔的背影留給學生的印象是精神而有力。這會不自覺地傳染給那些鬆散、上課沒精神的學生,從而讓他們打起精神,認真聽講。
4.增強教師魅力
良好的教師體態語可以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增強教師自身的魅力。有些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教師的不同表現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用有聲語言,點名道姓地批評一通,即使是用幽默的語言如“某某同學神遊太虛了?”這時,所有的同學都會關注他,讓學生感覺如芒在背,難受至極。並且在課後,該同學也會覺得同學們都對他有異樣的眼光,不再像以前那般親密無間。反之,如果教師用體態語,咳嗽一聲吸引學生注意力後,以目光注視這位同學,待這位同學發覺教師正在看著他時,就可以轉移開目光,這就表達出“我已經注意到你了,不要再分心了!”的意義。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的尷尬,贏得學生的好感。每個學生都有著希望給自己喜歡的老師留下好印象的心理。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爭取大部分甚至全部學生的喜歡。除了淵博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尊敬之外,舉手投足間的優雅,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度都是可以拉近師生距離,融洽師生感情的良好因素。很多學生就是因為喜歡老師,才好好學習一門課程的。

文化差異

一個日本人問一個美國旅客,機場是否提供行李車服務。美國人想告訴他,機場不但提供行李車服務,而且還是免費提供!於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圓形手勢作答。然而對那個日本人來說,這個手勢表示“錢”,因此,日本人斷定行李車服務收費昂貴。而這時,旁邊一位突尼西亞人看到了這一幕,於是認為美國人在對日本人暗示“他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偷”,讓他小心點,否則殺死他。
如果該案例中的日本人、美國人、突尼西亞人事先知道“OK”這一手勢可表示不同的含義,也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由此可見,了解中西體態語文化差異對克服交流障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為了掃除交流障礙,了解中西體態語文化差異便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應從哪些方面來掌握中西體態語文化差異呢?
按照學術化的觀點,我們可以從中西體態語文化差異的根源、體勢語、體距和體觸四個方面來研究其文化差異及其交流障礙。
體態語文化差異的根源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同時也是封建中央專制集權格局和傳統主體文化最穩固、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完備的綱常觀念、謹嚴的等級秩序、系統的禮樂教化、向心型的內斂文化模式,薰陶出中國人謙謹、從眾、克制、重禮節、尚倫理、表現含蓄等民族性格特徵。而英語國家由於交通較發達,異族入侵和民族遷徙頻繁,其古老文化較難保持強有力的歷史延續性,呈現出富於變動性和擴張性的多元文化混雜的格局。這些國家較早地擊潰專制集權而步入了現代社會體制。這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使英語國家的人富於冒險精神、崇尚獨立、張揚個性、注重個人表現等,形成外向、自信、直率、隨便等民族性格特徵。
體勢語的文化差異
我們的面部表情以及手勢、腿、腳、軀幹的姿勢都屬於體勢語。所以,可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位三個方面來研究中西體勢語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及其所引起的交流障礙。
面部表情 達爾文說:“面部與身體的富於表達力的動作,極有助於發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更複雜到千百倍的語言。”的確,藉助和利用面部表情可以更好地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同樣的面部表情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西方一些國家,眨眼是一種感興趣的表示,而在中國一些地方,沖陌生人眨眼則是一種挑釁行為,沖女人眨眼更是不可為。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就很可能會造成誤解。如在中國和講英語的國家不論微笑還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贊同、滿意、高興、愉快,但在某些場合,中國人的笑會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在餐廳里,一個外國人偶然摔了一個碟子,他本來就感到很窘,而在場的中國人發出笑聲,使他更加覺得不是滋味,又生氣,又反感。
當然,中國人的這種笑,不論是對本國人還是對外國人,並非是嘲笑當事人,也不是幸災樂禍。這種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別當一回事兒”,“一笑了之”,“沒關係”,“我們也常幹這種事”等。不過,對於不了解這些意思的人,這樣一笑會使他們感到不愉訣,而且會對發笑的人產生反感。
面部表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觸。在英語國家,盯著對方看或看得過久都是不合適的。即使用欣賞的目光看人——如對方長得漂亮——也會使人發怒。而在中國,目不轉睛地看可能僅僅是對某人某物感到好奇或者是驚訝,自然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
⑵手勢 手勢動作語言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肢體語言,它不僅豐富多樣化,而且簡便、直觀性強,所以運用範圍廣、頻率高、收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榮獲200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最受觀眾喜愛的歌舞類節目特別獎的《千手觀音》,二十一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姑娘用她們的手勢語向全國億萬觀眾傳遞信息,表達了新春的祝福。但在不同的國家民族間,不少手勢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倘若不了解其中的差異,就很容易造成交流障礙。
中國人與英美人有一些相同的手勢,但表達的意義確不同。中國人表示“2”時,常伸出中指和食指,英美人則用這一手勢表示勝利(現在的中國也引用了此表示法);中國人表示八時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這一手勢表示“2”。曾經一位在上海進行商務談判的美國人在飯店用餐時點了啤酒,服務人員問他要幾瓶,這位商務人員伸出食指和拇指。很快服務人員送上八瓶啤酒,美國商人看了目瞪口呆。
中英用手勢表示數字法差別懸殊。英語國家的人是將一個個手指掰開,中國人是將一個個手指彎下。英語國家的人數“一”時伸出右手食指,數“2”時再伸中指,再伸無名指表示“3”,加上小手指表示“4”最後伸開拇指表示“5”就多數情況而言,中國人數數時是從右手拇指開始,一個個手指彎曲。彎下拇指表示“1”,再彎下食指表示“2”,依次類推表示“3”、“4”、“5”。也可用左手食指掰動右手指數數。當然,現在也有許多中國人使用掰開手指的方法來計數。在英語國家中表示“6”至“10”必須用兩隻手,即用一隻手表示“5”,另一隻手再從“1”數至“5”。中國人也用雙手表示“6”至“10”,但一般只有兒童才用。
中西方手勢的差異除表現在數字方面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現將不同之處舉例如下:
A.動作一樣,意義不同:
1) ;向上伸中指:在中國有些地方表示“胡扯”,四川等地用這一手勢來表示對對方的侮辱;在美國、法國表示憤怒或極度不快。
2) ;向上伸小指:在中國表示小、微不足道、拙劣、最差的等級或名次,還可表示輕蔑;在美國,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賭。
3) ;大拇指向下:在中國表示向下、下面;在英美等地表示不同意,不能結束,或是對方輸了;在法國、墨西哥表示壞運氣、死了、無用。
4) ;伸出的中指壓在伸出的食指上:在中國表示數字“10”,在美國、法國等國家表示祈禱幸運。
B.意義相同,動作有差異:
⒈ ;“過來 ”(叫別人過來):中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美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後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
⒉ ;“丟人 ”(半開玩笑):中國的肢體語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美國的肢體語言:伸出兩隻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
⒊ ;“我吃飽了,’(吃飯後):中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或兩隻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常同時說“到這兒了")
C.只存在於美國文化中的動作:
⑴順指甲:重大思想負擔;擔心,不知所措
⑵用大拇指頂著鼻尖,其他四指彎著一起動:挑戰;蔑視
⑶搖動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攏):警告別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對方在做錯事。
⑷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向下擺幾次:反對某一建議、構想;反對某人;表示強烈反對。
D.只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動作:
⒈ ;用食指點點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義 :“ 是我”,“是我乾的”(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可笑)
⒉ ;說話時用一隻張開的手遮著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義 :說秘密話(有時沒有明顯的意義)
⒊ ;兩隻手遞(即使可以用一隻手拿起的)東西給客人或別人
意義 :表示尊敬
⒋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張開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杯子旁邊
意義 :表示感謝
⒌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戲曲中出現)
意義 :男女相愛;匹配良緣
這裡所舉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說明手勢語的差異,也說明了解另一種語言中的手勢語的重要性。
⑶身體其他部位 中西肢體語言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時不擁抱,一般見面時握手即可;揮手表示再見;皺眉表示不高興;聳聳鼻子表示不喜歡、討厭或不快;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緒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讚揚、誇獎、鼓勵;咬牙表示生氣、憤怒或下決心;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不”。看到這裡,我想提一個問題:
各種文化背景的民族中,點頭是否都表示“是”,搖頭是否都表示“不”?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點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尼泊爾人、斯里蘭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用點頭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某種語言時就得了解說話人的動作、舉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在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不完全相同。例如,頭部左右擺動所表示的意義在中英國家中是不同的。英語國家表示“也許”、“差不多”、“馬馬虎虎”、“不大清楚”、,甚至還表示“同性戀”或“陰陽人”。中國人則沒有這一動作。又如,中國人可以用點頭招呼某人過來,不過這一動作使用的範圍是有限制的。因為它往往顯得有點高高在上和藐視他人。英語國家沒有這層意思。他們常將點頭作為一種指點動作,即用前額指點。而他們招呼人過來的動作是揚頭。又如,跺腳在中國所表達的意義是“氣憤”、“惱怒”、“悔恨”。而它在英國所表達的意義是“不耐煩”。
在所有這些由身體部位做出的動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聳肩動作。這一動作如果被說成是英語國家所特有的,那也是不為過的。這一動作表現為皺眉聳肩、雙肘彎曲,雙手向外攤開甚至還微屈雙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呢”、“我無能為力”等含義。在中國找不到與此截然相同的動作,只有一個與此極為相似的動作,即聳動雙肩,然後再加上吐一下舌頭的動作。成年人滑稽地做一下這一動作,就表示“我露怯了”。
體距的文化差異
有這樣的一個例子:阿拉伯人同英國人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後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後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已經相當遠!
在這個例子裡,雙方的距離是關鍵。不同的民族或種族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
一個在華的美國人在他所做的關於美國禮儀的演講中,形象地比喻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周圍都有一個“氣泡”。這個“氣泡”以人體為圓心,直徑有30~50公分。如果有人進入這個氣泡,你馬上會覺得不舒服;如果不小心進入別人的“氣泡”應立即表示歉意。這個距離是比較概括的說法,根據科學的測量,人們依據交際環境的不同,把身體空間分為四個不同的界限,並根據交際性質的不同、交際對象關係的親疏進行調整。
四種界限表示四種不同情況:關係親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場合。交談雙方關係親密,那么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親密的場合,比如說夫妻關係。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個人交談一般在相距45~80厘米為宜。在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米至3米之間;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3米至2米的距離。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如在公共場所演說,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他們和聽眾距離一般在3.6米以上。在這種地理距離疏遠的情況下,一個成熟的講話者會適時地運用一些體態語來調整心理感受,即拉近心理距離。比如,演講人會用環視的方式關注到聽講者的每個角落,使任何一個人不感到受冷落,並在其中穿插注視的方式和聽講者進行單個的交流,以調整自己的交流心理,使對象更可感、更具體。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隱私的國家。對一米線的嚴格遵守已經固化為他們日常的行為規範。不僅是銀行,比如在郵局寄信、在飯店登記入住、結賬、辦理登機手續,大家都會自覺地等到前一個人辦完,工作人員招呼“下一個”時才走上前去。你不會看到一排人站在櫃檯前面你擁我擠的情景。小小“一米線”,作用不小,不可小視。但是,這種意識在國內並沒有被廣泛接受。希望能夠早日普及。
總之,在人際關係網越來越密集、聯絡方式越來越便捷、個人隱私越來越難以堅守的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空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就顯得尤為可貴和必需。
體觸的文化差異
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擁抱、依偎、輕拍、撫摸、親吻這些我們經常運用的身體觸摸方式就像水、陽光、食物一樣是我們的必需。
而談話雙方身體接觸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異。在這一方面,有一篇調查報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字。調查者在各地大學裡或附近的商店中觀察兩人坐著單獨說話時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時,記下兩人觸摸對方的次數:英國首都倫敦(o);美國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⑵;法國首都巴黎⑽;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180)。這些數字本身很說明問題。
在英語國家裡,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避免身體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如果一方無意觸摸對方一下,他(她)一般會說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對不起”的道歉話。
在中國,摸摸、拍拍、或是親親孩子表示親近和愛撫。但在西方,這種動作會被人認為是無禮的,也會引起孩子父母強烈的反感和厭惡。除輕輕觸摸外,再談談當眾擁抱問題。首先,來看一則有意思的故事:
在一個社區機構免費的英語說話課上,當一個學期的課程結束後,熱情的女老師主動和每個學生擁抱。一個中國的男留學生也在這裡練習口語。當這個“男博士”和女老師擁抱時,卻窘得滿臉通紅,在場的每個人都看出了他的窘態。事後他說他當時真是手足無措,實在不習慣這種“親密”接觸。
這是從身體接觸上強烈反應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例子。
英國人比較保守和冷靜,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表露情感,在社交場合中,不會與人擁抱,即使是情侶也很少會擁抱。但是在美國就不同了,美國人性格開朗,感情外露。常在公眾場合熱烈擁抱。在中國,除了十分親近的人外,一般不會互相擁抱,更不會把擁抱視為一般的禮節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作為一種行為語言,體觸的具體動作必須有發出者和承擔者來共同完成,兩者既可以統一於單個人,也可以統一於多個人之間。其次,行為語言意義上的“觸摸”必須具備“語義”功能,即表達情緒和傳遞信息。那些不表示語義的觸摸,如一些表示突髮式的觸摸動作。如擁擠的公共汽車裡人與人之間身體的偶爾相碰,或道路很窄人們狹路相撞等等,這些皆不屬於我們這裡所界定的行為語言意義上的觸摸。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觸摸與動作的自覺性或非自覺性無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