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內移截骨術

骨盆內移截骨術指用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補救性手術,只有當不能選用其他手術使髖臼旋轉而達到穩定目的時侯才套用本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盆內移截骨術
  • 外文名:Chiari procedure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骨盆內移截骨術

別名

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Chiari procedure;基阿利手術

分類

骨科/先天性畸形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骨盆截骨術

ICD編碼

77.3904

概述

骨盆內移截骨術用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Chiari設計的骨盆內移截骨術是通過髖臼上方髂骨截骨,將包括髖臼在內的骨盆遠端斷塊向內側推移,而截骨處近端的截骨面相對外移,隔關節囊蓋在股骨頭上外側成一臼蓋。它是一種關節囊內嵌的關節成形術。其主要作用是擴大髖臼面積,使股骨頭得到較完全的覆蓋,增加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單位面積負重力量。股骨頭內移,增長臀肌槓桿力矩,可改善臀式步態。骨盆截骨面所做成的新髖臼,不能與真髖臼保持完全一致的連續性,又沒有關節軟骨,但有關節囊相隔,隨時間的推移,髖臼能較好地塑形,如適應證選擇妥當、操作正確,大多可獲較滿意療效。
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補救性手術,只有當不能選用其他手術使髖臼旋轉而達到穩定目的時才套用本法。女性病人雙側骨盆內移者,對以後分娩有影響;單側骨盆內移者,有10%的病人對分娩有影響。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骨盆內移截骨術適用於:
1.7歲以上兒童未經治療的先天性髖脫位或半脫位,伴有髖臼發育不良者。
2.股骨頭大,髖臼小,頭臼不相稱,不宜做Salter髂骨截骨術的7歲以下小兒。
3.嚴重髖臼淺平,髖臼指數>50°,或已有骨性關節炎改變者。
4.其他手術失敗的病人,可適當考慮此手術。

禁忌症

1.全身情況不良和手術區域皮膚有感染灶。
2.股骨頭達不到髖臼相對水平的位置。
3.髖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

術前準備

1.牽引 術前進行患肢牽引是很必要的。除非同時行股骨縮短術。牽引能使:①攣縮的軟組織鬆弛,手術容易復位;②復位後股骨頭穩定,防止因肌肉攣縮而產生再脫位;③減輕術後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的壓力,防止軟骨面受壓迫而壞死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除3歲以下和股骨頭向上移位輕者可採用皮膚牽引外,一般均採用克氏針脛骨結節下骨牽引,對年齡大脫位高者宜採用克氏針股骨髁上牽引。牽引時抬高床腳10~20cm,作為對抗牽引。牽引方向應取患髖輕度屈曲、與軀幹的縱軸相一致或輕度內收位牽引。若將患肢放在外展位牽引,股骨頭抵在髂骨上而受到阻擋,不能牽引下降。當股骨頭牽至髖臼平面時,患髖可逐漸外展和伸直,以牽拉攣縮的軟組織。牽引的重量開始用2~3kg,以後逐漸加重,一般不超過7~8kg。牽引時間為2~4周,如股骨頭下降不夠,可適當延長時間。病兒的年齡、病變各不相同,所需的牽引重量和時間也各異。牽引過程中應注意測量兩下肢的長度,檢查腹股溝部是否可觸及股骨頭,牽引2周后每周在牽引下攝X線片1次,以確定股骨頭的位置。待股骨頭下降到髖臼平面並維持1~2周后即可進行手術。如採用同時股骨縮短的術式,術前可不需牽引治療。
2.做好全身情況和手術區皮膚準備。
3.備血 如估計手術困難大或需同時加做其他手術者,應配血300~600ml。

麻醉和體位

全身麻醉或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
仰臥位,患側臀部和背部墊高使身體向健側傾斜30°。

手術步驟

1.切口、顯露
切口、顯露關節、解除關節內外妨礙復位的因素,均與前方進路開放復位術相同。
2.截骨及骨盆內移
骨膜下顯露髖骨內外板及坐骨大切跡,髂骨內外側各放一彎形骨橇於坐骨大切跡,並使兩者在骨膜下相碰,以保護其後的坐骨神經和臀上動、靜脈。髂骨截骨位置在髖關節囊與股直肌腱斜頭之間,沿關節囊附著的曲線,前面起自髂前下棘,後至坐骨切跡做截骨。截骨方向由外向內呈15°傾斜。為了準確掌握截骨的位置和方向,應使用骨刀進行截骨,不用線鋸,並應在C形臂X線機透視控制下進行。先鑿開全部外板皮質骨,慢慢地由外向內推進,再同樣鑿開內板皮質骨。骨盆環完全截斷後,將患肢外展,並向內上方推進,使截骨線下側髖臼骨內移,內移多少,以股骨頭外側面恰好與近段髂骨外側面平齊為度。內移過少,股骨頭覆蓋不完全,內移過多,則髂骨截骨兩斷面接觸過少或失去接觸。一般不用內固定,如發現髂骨面對合不穩,可用粗克氏針固定,保持位置。
3.關節囊成形
徹底剝離繼發髖臼處的關節囊,切除關節囊的多餘部分或將關節囊重疊縫合,嚴密修整,消除外上方鬆弛口袋樣關節囊,以防發生再脫位。縫合關節囊時由一助手將患髖保持屈曲,外展30°,輕度內旋位,直到術後石膏固定完畢為止。
5.縫合
縫合股直肌,如有緊張,可將股直肌反折頭縫在直頭的起始端上,髂骨嵴骨骺原位縫合,逐層縫合深筋膜、皮下、皮膚。

術中注意要點

1.正確掌握截骨的部位和方向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截骨部位應在股直肌腱斜頭和關節囊附著處之間。截骨平面過高,可形成階梯,術後仍發生再脫位;截骨平面過低,術後股骨頭與新臼頂之間無關節囊相隔,股骨頭直接與粗糙的截骨面相研磨而出現股骨頭軟骨損害。截骨方向應是由外下向內上呈15°方向。角度過大,可造成內移過多;角度過小,則內移困難。
2.注意保護重要神經血管 坐骨大切跡處有臀上動、靜脈及坐骨神經,套用骨膜剝離器妥善保護。在髂骨內側終末線處無肌肉遮蓋,在此處不遠的疏鬆結締組織中有髂外動脈經過,套用鈍器小心將該處的血管和疏鬆組織從骨盆分離後,再截斷骨盆內面的終末線。

術後處理

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6周,拆石膏後即行功能鍛鍊。去石膏後2周可開始扶拐進行部分負重鍛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