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羚

驢羚

驢羚(學名Kobuslech'),又譯列羚,是一種生活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尚比亞喀輔埃濕原及班韋烏盧沼澤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方的羚羊。驢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體重70至120公斤。它們有著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腳部。雄性的顏色較深。角呈豎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腳比其他羚羊較長,這是為方便它們從沼澤泥土中賓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驢羚
  • 中文別名:列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基本資料,物種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育繁殖,保育,大角驢羚,赤驢羚,藥用價值,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驢羚
下目:有角下目(Pecora)
總科:牛總科(Bovoidea)

物種簡介

驢羚(學名Kobuslech'),又譯列羚,是一種生活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尚比亞喀輔埃濕原及班韋烏盧沼澤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方的羚羊。
驢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體重70至120公斤。它們有著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腳部。雄性的顏色較深。角呈豎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腳比其他羚羊較長,這是為方便它們從沼澤泥土中賓士。
驢羚出沒於沼澤地區,因它們以水中植物為糧食。它們亦會以及膝的水作為保護,免受獵食者的侵襲。它們的腳有著抗水物質包裹,容許它們在這種環境下快速賓士。
驢羚是白天生活的動物。它們聚集成群的數量可達多千頭。族群一般都是同性別,但在交配季節則會兩性混雜。在班韋烏盧沼澤生活的族群毛色較深,是驢羚的一個亞種,故稱為黑驢羚(學名Kobuslechesmitheman')。生活在喀輔埃濕原的另一個亞種是喀輔埃河驢羚(學名是Kobuslechekafu'),而其他地區的則稱為赤驢羚(學名''Kobuslecheleche)。

形態特徵

紅水羚是中型的羚羊,肩高90-112公分。體色主要為栗色(chestnut),腹部、喉部、嘴部及眼睛外圈為白色。雄羚隨年齡體色較深,一般有斑點,斑點的顏色隨亞種不同而稍有變化,一般為黑或紅色。只有雄羚有角,角細長,長約45-92公分。蹄的形狀適合它們在沼澤活動。
分布在非洲南部的熱帶草原。大部分分布在桑比亞(Zambia),但在安哥拉(Angola)及波札那(Botswana)的河畔平原也有發現的記錄。
喜歡近水的濕地,因為濕地容易得到飲水及食物。尤其是含有濕生植物的泛濫平原。當雨季河水泛濫時,紅水羚就會往灌木林遷移。

生活習性

草食性。喜泛濫區的濕生草。為了得到食物,紅水羚可以到深至腹部的水中覓食。乾冷的天氣紅水羚可以不需要飲水,但在乾旱的天氣則需要一定量的水。甚至一天喝三次。
雄羚和雌羚一般不在一起生活。雌羚和幼羚多在水邊生活,而雄羚則對水的需求不高,固多生活在離水源較遠的陸地。雄羚一般會與其他成年雄羚組成一個單身群體。在動情期(rut)會與其他的雄羚互相爭鬥以取得領導權。雌性群體則比較開放,隨時會改變群體的組成或大小。群體中沒有一定的領袖。在各個群體中,除了母羚和幼羚在生產後的一年內,其他的紅水羚都少有個體間的互動。紅水羚活躍於日出前後數小時。
驢羚出沒於沼澤地區,因它們以水中植物為糧食。它們亦會以及膝的水作為保護,免受獵食者的侵襲。它們的腳有著抗水物質包裹,容許它們在這種環境下快速賓士。
驢羚是白天生活的動物。它們聚集成群的數量可達多千頭。族群一般都是同性別,但在交配季節則會兩性混雜。在班韋烏盧沼澤生活的族群毛色較深,是驢羚的一個亞種,故稱為黑驢羚(學名Kobuslechesmithemani)。生活在喀輔埃濕原的另一個亞種是喀輔埃河驢羚(學名是Kobuslechekafue),而其他地區的則稱為赤驢羚(學名Kobuslecheleche)。

生育繁殖

在交配期,會形成一個交配區(lek)進行交配。每一年的交配區可以不在同一個地方,因為紅水羚的棲息地會受不穩定的河水影響而有所改變。由雌羚會在動情期(estrus)第一天進入交配區和一隻或多隻雄羚進行交配。在交配區中,由居領導權的雄性主控,但當它精疲力盡(losestamina)時,其他雄羚就會取而代之。
在九月至次年的二月雨季時交配。雌羚一歲半已達可交配性成熟,而雄羚則需要到五歲方達到性成熟。妊娠期為7-8個月。在卡福爾平原(KafueFlats)幼羚(calves)多在7月中至九月中出生。生產時,母羚一般選擇單獨或在小群體中生產。母羚會尋找一個乾燥及隱密的地點生產,產後幼羚亦會在生產地匿藏兩到三個星期。母羚在早上及旁晚哺餵幼羚。三星期後,幼羚將與其他的幼羚組成一個幼羚群體,但幼羚仍然依賴母羚。群體大小約50隻幼羚。幼羚到五或六個月大時斷奶(weaned),開始學習獨立。

保育

CITES附錄二。IUCNRedList易危(VU-Vulnerable)。一世紀以前,紅水羚的數目約有五十萬以上,但數目一直在遞減。在西元1971到1987年間,數目下降得最快。原因是水力發電科技普及化,在河流源頭建立的水霸改變了河水泛濫的周期。這個生態上的影響是遠遠超於盜獵的破壞。

大角驢羚

大角驢羚(學名Kobusmegaceros)是一種生活在南蘇丹氾濫平原的羚羊。
大角驢羚肩高90-100厘米,體重70-110公斤。雌性呈金褐色,在其腹部呈白色,沒有角。雄性是黑褐色至紅褐色,在肩部有白色鉤狀斑紋,而在眼睛附近有白點,有呈“S”形的長角。
大角驢羚在沼澤地區生活,吃水中植物。它們是曙暮性動物,喜在破曉或黃昏時出沒。它們的族群最多是15頭雌性及一頭雄性,或是全數雄性卻為數更少。
在交配季節,年青的雄性會將頭垂下至地面,彷佛用角鑿地,並在它的頸及頰毛上撒尿。雄性會在水中打鬥,以頭上的角角力。這些競爭往往都很短時間但很激烈。雌性則會在行走時大聲發出彷佛蟾蜍的叫聲。

赤驢羚

保育等級:低危-依賴保育
分類
種:驢羚K.leche
學名:Kobusleche(Gray,1850)
亞種
喀輔埃河驢羚(K.l.kafue)
赤驢羚(K.l.leche)
黑驢羚(K.l.smithemani)
驢羚(學名Kobusleche),又譯列羚,是一種生活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尚比亞喀輔埃濕原及班韋烏盧沼澤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方的羚羊。
赤驢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體重70至120公斤。它們有著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腳部。雄性的顏色較深。角呈豎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腳比其他羚羊較長,這是為方便它們從沼澤泥土中賓士。
赤驢羚出沒於沼澤地區,因它們以水中植物為糧食。它們亦會以及膝的水作為保護,免受獵食者的侵襲。它們的腳有著抗水物質包裹,容許它們在這種環境下快速賓士。

藥用價值

名稱:羚羊角
類別:平肝息風藥
拼音:LINGYANGJIAO
拉丁:CornuSaigaeTataricae
別名: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藥用部位:角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長15~33cm,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角的基部橫截面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約占全形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形呈半透明,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無,味淡。
栽培要點:產地:新疆、青海。採收加工:全年均可捉捕。獵取後鋸取其角,曬乾。性味歸經:寒;鹹;歸肝、心經。功能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狂,癰腫瘡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宜先煎2小時以上;研末,每次0.3-0.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或磨汁塗敷;或研末調敷。
禁忌:脾虛慢驚禁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