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是指具有平肝潛陽、平息肝風功效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等證。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平肝息風藥
  • 別名:平肝熄風藥,平肝藥
  • 主要適用症: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症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 主要用藥禁忌:用量不宜過大,陰虧血虛者當慎用
  • 藥品類型:中藥
簡介,症狀,藥用功效,

簡介

凡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為主要作用,主治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病症的藥物,稱平肝息風藥。
如:石決明 、珍珠母 、珍珠、 代赭石、蒺藜 、牛黃 、鉤藤 、地龍、 全蠍、 蜈蚣、 牡蠣、 玳瑁 、羚羊角、 僵蠶等。
此類藥物皆入肝經,多為介類、昆蟲等動物藥及礦物藥,具有平肝潛陽、息風止痙及鎮靜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風藥可分為以平肝潛陽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陽藥和以息肝風、止痙抽為主要作用的息風止痙要兩類。但由於肝風內動以肝陽化風為多見,且息風止痙藥為兼具平肝潛陽的作用,兩類藥物常互相配合套用。故又將兩類藥物合稱平肝息風藥。

症狀

肝陽上亢多因肝腎陰虛,陰不能制陽所致。多呈現頭目眩暈、頭痛、耳鳴、心煩。常見於高血壓病。所謂“動風”是指在病變過程中出現的抽搐、震顫、頭暈眼花等一類具有“動搖”特點的症狀。此等表現主要為肝經病變的徵象。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已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記載。所以一般稱為肝風。
為了區別於外感風邪所致的外風證,常將肝風歸屬內風,稱為肝風內動。平肝息風藥主要用於平息內風。“肝風”臨床常見有:
①熱極生風。是溫熱病時高熱所至,表現為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多見於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其他急性傳染病之高熱驚厥。
②肝陽上擾,虛風內動。由肝陽上亢病情進一步發展而來,除見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外,甚或卒然跌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強、半身不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及其後遺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此外,癲癇、神經官能征、美尼爾氏征、破傷風等疾病,亦可見到肝風內動的現象。
肝陽上亢的治療原則是平肝潛陽,常用鉤藤、天麻、地龍等以平肝,用石決明、生牡蠣等以潛陽。亦宜加用滋肝腎之陰的藥如熟地、枸杞、麥冬等。肝風內動治以平肝息風,常用羚羊角、鉤藤、天麻、地龍、全蠍、蜈蚣等。

藥用功效

本類藥的平肝息風功效,可能與下述藥理作用有關。
(1)鎮靜、抗驚厥作用:平肝息風藥中多數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天麻及其共生菌密環菌液(片)、地龍、僵蠶、僵蛹、全蠍、蜈蚣、羚羊角等分別對不同致驚厥劑,如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寧、菸鹼或電驚厥有對抗作用。天麻、鉤藤並能制止實驗性癲癇的發生。鉤藤、天麻、羚羊角、地龍、僵蠶可使動物自主活動減少,增強中樞抑制劑戊巴比妥、硫噴妥、水合氯醛等的作用。表現出明顯的鎮靜效應。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及天麻中提取出的香蘭醇也有與天麻類似的鎮靜、抗驚作用。用人工合成天麻素臨床治療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綜合徵;用香蘭醇的結構類似物香蘭素治療癲癇,皆取得較好的療效。羚羊角的抗驚厥作用可能與藥物的鎮靜解熱作用有關。
從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分析,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亢進或失調有關。故藥物的息風功效與其具有的鎮靜、抗驚厥、抗癲癇等中樞抑制作用當有密切關係。
(2)降壓作用:鉤藤、天麻、地龍、全蠍、羚羊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鉤藤的降壓有效成分已提得,為鉤藤鹼。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亦有使血壓下降的作用。從實驗結果和臨床報導來看,鉤藤的降壓作用較確實,對多種血壓正常或高血壓動物,急慢性給藥皆能引起明顯的降壓效應。其總鹼對高血壓的療效亦已得到臨床證實,對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的效果顯著。中醫書籍中雖無高血壓病名,但肝陽上亢。虛風內動諸證與高血壓極為相似。提示藥物的平肝潛陽功效與降壓作用密切有關。亦有報導,天麻及其共生菌蜜環菌片用於治療陰虛陽亢證,改善頭痛頭暈等症狀的療效雖好,但降壓不滿意。看來藥物的平肝潛陽功效,似為降壓與鎮靜、鎮痛等中樞抑制作用的綜合表現。而非單純降壓。
(3)解熱、鎮痛作用:平息內風治則在對陽邪亢盛,熱極生風諸證的治療中,常從清熱、 息風等多方面考慮用藥。本類藥物中的羚羊角、地龍與多種清熱藥一樣,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羚羊角水解液臨床用於感染所致各種高熱病症有效。天麻、羚羊角、僵蠶經實驗證明尚有一定的鎮痛和/或抗菌作用。臨床套用天麻注射液治療39種疼痛的1000例病人,緩解疼痛的效果較好。這些效應有助於說明本類藥物用於平肝息風,治療驚癇抽搐的合理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