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凌

馬鶴凌

馬鶴凌(1920年11月-2005年11月1日),祖籍湖南湘潭縣白石鋪鄉馬家堰潭口村。上世紀30年代,在南嶽衡山腳下的湖南岳雲中學就讀6年。後考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早年曾當過蔣介石的侍衛官,後來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職。後任國民黨中央考核風紀股長會副主任等職。

退休後創辦了“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家庭,遺囑,

人物生平

馬鶴凌(1920~2005),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其父馬立安曾開鑄鐵鍋廠。
馬鶴凌
1926年,其父馬立安逝世,得劉岳峙資助,舉家遷往衡山縣(衡東縣三樟鄉新湖村),馬鶴凌就讀三樟鄉油麻完小。
孤寡母親帶領子女們相依為命,度日維艱,後來在國民黨政府湖南省軍法處長馬敬先生(馬立安的堂弟,同為衡東縣德圳鄉馬家壠族人)的資助下,舉家遷往衡山縣城白石巷2號居住(此事一直銘心刻骨在馬鶴凌先生的心中),才渡過艱難。
1935年2月至1940年12月,在岳雲中學初45班、高23班就讀,成績優異,酷愛體育,曾任校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隊長,初二時奪得省運會萬米長跑冠軍,後在省、市運動會上多次獲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10000米長短跑冠軍。
1941年考入重慶南溫泉中央政治大學第11期,1944年從軍,曾任蔣介石侍衛官,後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中校。
1949年去香港,1951年秋去台灣,歷任國民黨陽明山黨部書記、台北市黨部第二組和第三組組長、公路黨部設計委員、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組主任、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中央考核風紀股長會副主任等職。
1992年退休,籌組“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及全球12個重要地區總會,期盼兩岸團結合作,以高度的同胞愛化解兩岸敵意。
1995年5月,偕夫人秦厚修、女兒、女婿一行回大陸走訪省親。
2005年4月,組團到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鄲尋根祭祖。
為紀念岳雲中學原體育主任楊一南先生,捐贈1萬美元設立“一南體育獎學基金”。並設立何炳麟獎學基金,聯絡部分旅台校友,寄來數百萬台幣,以振興校譽、嘉惠青年學子。
精勤奮進,剛直不阿,善於演講,口若懸河。
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書法造詣頗深,創作詩詞1000多首,與海內外詩友瑤草惠賜,交往甚密,享譽台、港、澳及泰國、新加坡等地。
2005年11月1日晚7時15分病逝台北國泰醫院,享年86歲。
育有四女一子,子馬英九台灣地區領導人。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馬鶴凌在湖南私立岳雲中學從國中到高中肄業,一共6年,在校時曾深受校體育主任楊一南老師的教誨,一年之後,在長沙市一次比賽中獲得800米田徑賽第2名;兩年後,成為湖南參加全國運動會的成績最好的10000米長跑選手;三年之後,在母校校慶運動會的一天之內,又獲400米、800米、1500米和10000米4項第一。五年和七年之後,再在湖南全省運動會和“政大”運動會中獲得4個第一。當時,湖南出席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選手,多數都是岳雲中學的學生,而贏得“北有南開,南有岳雲”的美譽。自此以後,馬鶴凌養成了持續不斷的晨跑習慣,幾十年都是如此,到了晚年仍然愛好體育運動。他對體育的愛好,也深深地影響著家人。兒子馬英九小時候,父親馬鶴凌每天早晨帶著兒子跑步。結果,馬英九也擁有了一副強健的體格,成為了以晨跑作為日常健身運動的傑出政務官員。馬鶴凌為紀念老師教導有方,不忘師恩,曾分期捐贈1萬美金給湖南省岳雲中學設立一南體育獎學基金。並親自撰寫了《岳雲中學一南體育獎金緣起》一文,表達他對岳雲母校和楊一南恩師的感謝之心。並希望母校發揚光大重視體育的精神,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促進國家建設,早日實現中國富強統一和世界永久和平的理想。正如他贈送給母校的楹聯曰:
馬鶴凌年輕時馬鶴凌年輕時
岳峙南天,萬千桃李興中國;
雲飛四海,十億炎黃進大同
馬鶴凌原偏向數理化,決心學工科。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讀了孫中山理論體系專著,於是改變了他的一生,對政治有了濃厚的興趣。馬鶴凌在政治大學第11期法政系畢業,他為人精勤奮進,剛直不阿,善於演講,口若懸河。他又是一位詩人,喜愛撰寫舊體詩詞聯語。他早年曾任蔣介石侍衛官。1948年到台灣,曾任國民黨陰明山黨部書記,國民黨台北市黨部第2組、第3組組長,國民黨公路黨部設計委員,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台灣當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組主任等職位。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任國民黨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1986年任國民黨中央考核風紀股長會副主任。在台灣政界任職40餘年,於1992年退休。上個世紀90年代初組織“中華四海同心會”,並擔任主任委員。
馬鶴凌葬禮馬鶴凌葬禮
馬鶴凌早年曾任蔣介石的侍衛官。抗戰後期,又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職。抗戰勝利後,為處理日本受降,馬鶴凌又在蔣經國指揮下,到各淪陷區負責“接收”工作。
年輕時的馬鶴凌,頗有俠義之風。抗戰勝利後,他曾回到老家湖南衡山(衡東縣三樟鄉新湖村),召集家中佃農,一把火焚毀了佃農們歷年積欠的糧租契約。沒想到,善心終得善報,1949年湖南解放後,馬家雖遭土改運動的批鬥,但馬家佃農為了報恩,竟然趁著黑夜,釋放了已經被拘押的馬鶴凌的母親向敦
向敦老人逃出湖南後,即轉道前往香港。此時的馬鶴凌已隨國民黨敗走台灣,得知母親抵達香港,又帶著妻女赴港,與老母親團聚。正是在港短暫居住期間,馬英九也恰好於1950年7月13日,在香港廣華醫院出生。
1951年,馬鶴凌舉家從香港再赴台灣。此後,馬鶴凌曾出任國民黨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和國民黨中央考核風紀股長會副主任委員,雖然因為性格耿直,始終都是“副職”,不過馬鶴凌也算是國民黨內的高級幹部了。
馬鶴凌1948年闊別家鄉,旅居台灣。他雖人在台灣,但仍然思念著家鄉,掛念著親人,總想有一天回到故鄉再見到親人,親自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祭掃陵墓,以表達其孝順之心。1974年前後,馬鶴凌就囑託女兒馬以南從美國給外甥劉肇禮寫信,詢問家鄉和親人的情況。劉肇禮收到他們的來信後,欣喜萬分,隨即將家鄉的變化和親人們的情況,詳細地寫信告訴了舅父馬鶴凌,同時也把自己在鄉間村野行醫的事作了說明。此後,劉肇禮還陸續給舅父馬鶴凌寄去了一些工作照片和生活照片。1989年,台灣電影導演凌峰來大陸攝製“八千里路雲和月”影片,該片中攝有馬鶴凌外甥劉肇禮從醫的狀況和家人的生活片段以及家鄉的田園風光。馬鶴凌在螢屏上看到這些情況以後,激動萬分,甚至於在那段時間裡一連看了37次。特別給外甥劉肇禮寫了一封信,還隨即寫下一首詩,將詩隨信寄去。詩中曰:“割別家園四十年,乍觀錄影七情煎,孤兒卓立誰呵護,節婦餘生孰愛憐。廬墓已為衰草蝕,江鄉猶共古槐眠。臨安未許歌歸去,老淚縱橫感萬千。”其中“廬墓已為衰草蝕”一句,指其父親馬立安的墓地,四十多年未去祭掃了。他還在信中說:“己已歲末,得家園錄影,目觀禮兒劫後儒醫生涯,雲妹苦節四十年,仍能步行掃墓,慰甚!唯多年懷念之故居,已僅存基石數方。先嚴之墓園,亦有墓無園矣!至見雲妹頻撫孤立江乾之古槐,不禁大慟,綴此以志此生憾事。”
1991年9月28日,馬鶴凌的外甥劉肇禮和母親馬元英赴台探親。當飛機平穩地停在台灣桃園機場時,馬鶴凌早已在那兒等候。一見到妹妹馬元英,馬鶴凌便一下握住她的手,痛哭失聲,久久不能自抑。
馬鶴凌多次對妹妹馬元英(劉岳峙兒媳)和外甥講,他如能回到家鄉去,一定要對湖南的鄉土建設,文化經濟方面的建設作些調查了解。並相信海外華人回歸故鄉促進家鄉地方建設,達到中國富強統一,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1995年5月19日,馬鶴凌一行16人由台北飛香港轉飛南京。這是他離開大陸40多年後,第一次回到大陸。他由重慶回到湖南長沙,受到省、市領導的熱烈歡迎。在歡宴上省政府秘書長代表省政府贈給馬鶴凌一幅由名畫師繪製的“張家界風光山水畫”,盛意感人。回到台灣後,馬鶴凌撰寫了:“劍岫雲煙遊子夢;板橋松石故園心。”對聯配於畫幅的兩側,懸之中堂,以慰鄉思。
馬鶴凌特別重視家教。先祖馬援的家訓名作《萬里還書誡兄子》,被歷代馬氏宗族族人銘記在心,並作為家教的典範,馬鶴凌也不例外,他作青年輔導工作30餘年,認為親職教育對青少年一生影響最大、最深,負有“奠基”與“主導”的責任。馬鶴凌以“孝、友、賢、良和確立人生理想”為準則,提出了以“認清環境、了解自我、慎選目標、力行計畫”四句話為綱目來訓導子女。
馬鶴凌有一子四女,兒子馬英九,女兒馬以南、馬乃西、馬冰如和馬莉君。子女們留學美國多年,都恪守家規,以孝友賢良互勉。子女們也都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也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中文教育,他們以中華兒女享有的中華文化為榮。女兒們曾一直擔任中文學校的義務教師。
馬鶴凌曾任“台灣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主席,“中國三民主義協進會理事長”,台灣馬氏宗親總會總會長。他十分關注和支持中國的統一,他常以江澤民的老師顧毓琇贈給他的對聯“和平統一興中華,天下為公進大同”自勉。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於“誠正修齊”之餘,仍要為“治平”志業盡一份心力。他認為只有兩岸統一起來,才能更加富強。只有為自己的家園創造財富,才最有意義,心中才充實。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馬鶴凌不顧年老,奔忙於大洋彼岸,赴各地演講數十場,聯絡華人中的專家學者。早在1993年7月,在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成立大會上,馬鶴凌就被推選為理事長。1998年,他獲悉大陸遭受到嚴重水災的訊息後,立即召集身邊的至親好友,捐贈了新台幣100萬元給湖南省,以表深切的慰問。
馬鶴凌像馬鶴凌像
2004年3月初,台灣舉行大選前夕,馬鶴凌電告在湘潭的家屬:為了反對陳水扁的“公投”和“台獨”,他已在月初向全台灣島的馬姓族人發出了呼籲信,號召所有的馬姓同胞聯合起來,投好關鍵的一票,選舉出有利於台灣和平與穩定的領導人,此舉得到了馬姓人士的大力回響與支持。他所做出的努力,表達了大多數老一代國民黨元老的心聲:反對台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2004年8月,第三屆世界華人馬氏宗親懇親大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率團參加大會的馬鶴凌老先生知道中華馬氏祖源地在河北省邯鄲時,馬上表態,他要組團到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鄲尋根祭祖。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湯錦程、馬善田、藺朝國等有關人士努力下,2005年清明節前後,馬鶴凌老先生夢想成真。此舉,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2005年11月1日,馬鶴凌老先生病逝,享年86歲。

人物家庭

父親馬立安
母親向敦
全家福全家福
弟弟馬延齡
妹妹馬雲英
妻子秦厚修
兒子馬英九
女兒馬以南、馬乃西、馬冰如和馬莉君

遺囑

餘生逢亂世,七歲失怙,在家憂國難中成長,幸有我父遺澤、我母德教與師友恩義之引導匡持,七十餘年來,尚知自勉,仰事俯畜無虧。
馬鶴凌骨灰罈馬鶴凌骨灰罈
大局丕變,率家來台,歷盡艱險,得以目睹我母晚年安樂,以八三高齡在兒孫孝敬中壽終內寢;四女旅美、孝友賢良,婚姻美滿,子女上進,並義務教授中文多年,為親友所稱道;我兒英九潛心學養,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經之志,立身行道,國人期許方殷,此乃余此生最大安慰。
惟為興革治平,夢想風馳五十年,冒險犯難,奮不顧身,徒勞無功;叩闕陳辭,不斷建言中樞,力行中山遺訓、遺囑,策動黨人,「為民前鋒」,「喚起民眾,共同奮鬥」,「迎頭趕上民主先進國家」,「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如此要務,乃竟不為主其事者重視,以致國人至今不知自主,而為謊言欺騙,暴力威脅,利益收買,終為奸宄所乘,陷入當前政治混亂、經濟崩潰、社會沉淪、民不聊生之悲慘局面,此乃余此生最大遺憾!
幸退休後,有自由之身,奔號海內外,結志同道合之士,籌開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大會八屆;籌組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及全球十二重要地區總會,推廣開創華人和平建設世紀之理念與構想。主張我兩岸政要正視漢滿融合、中蒙並存史實,在國內化獨漸統,團結合作,全面振興;在國際化敵為友,協和歐美,共進大同。十二年來,鍥而不捨,反覆論證弘揚,已見成效。此乃天下國家必由是而治之大道,繼續努力,必能救國救世。
惟余今年已年逾八旬,且有痼疾在身,自知朝不保夕,特立遺囑,寄望我兒英九繼志述事,適時全力以赴。會內同仁隨余義務工作十二年,各總會發起人皆熱愛國家民族與世界人類之志士仁人,均應爭取合作,以收眾志成城之效。
至余之後事,務必從簡,不發訃文、開弔、勞動親友,登報周知、火葬我母墓旁即可。遺著夢想風馳文選及吟草,可供同道參考欣賞。世亂方殷,人生苦短,此願得酬,亦無憾矣!
馬鶴凌的骨灰罈題有“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兩句話。
馬鶴凌教誨後人留言“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 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