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岩大紅袍

馬頭岩大紅袍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的馬頭岩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馬頭岩大紅袍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頭岩大紅袍
  • :植物界
馬頭岩大紅袍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的馬頭岩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馬頭岩大紅袍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其創製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載
馬頭岩大紅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制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馬頭岩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龍茶馬頭岩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馬頭岩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馬頭岩九龍集石壁上現存有茶樹6棵,從“大紅袍”石刻旁上層第一棵算起,按順序編號,上層4棵(歷史上稱正本),編號1,2,3,4,中層1棵為5,底層1棵為6。據調查觀察,這6棵茶樹,雖同屬一類型,但由於從馬頭岩菜茶有性群體品種,經長期自然雜交演變而來,因而存在個體間的差異,大體分為3個不同的株系。
3,4號成熟早,節間短,葉小而長,葉面光滑,葉齒淺,葉邊平,製成烏龍茶,岩韻明顯(有棕葉香),香氣較濃,味醇不淡,葉底黃亮稍暗。2,6號成熟居中,節間短,小葉型呈橢圓,葉質細嫩,葉齒細不明顯,葉邊平,製成烏龍茶香氣較高,味醇稍薄,葉底黃亮,綠葉紅鑲邊適度。1,5號成熟期最遲,葉齒粗而深,葉邊呈波浪式,製成乾茶香氣比3,4號強,但不及2,6號,滋味似2,6號,葉底黃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