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抗日遺址

馬鞍山抗日遺址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口頭鄉大口頭村南,是淄河上游的一座馬鞍形險要山峰。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扼沂蒙山區通往清河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鞍山抗日遺址
  • 位置:淄川區口頭鄉大口頭村南
  • 景點:馬鞍山
  • 特色:紅色文化
歷史,周邊景點,

歷史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6米,是一個由粗獷雄偉的山巒疊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麗多姿的田園山莊及馬鞍山革命抗日遺址組成的自然風景區。其山勢峻峭,峰頂突兀,四周懸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條石鑿的132級的石階小道能通往峰頂,易守難攻,實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故為兵家必爭之地。 山巔石峰高數十米,東西兩頂相連,成凹形,遠望狀似馬鞍,故名馬鞍山。石峰四面懸崖峭壁,西南角有條石階,狹而陡,似天梯,直達南天門,是通向峰頂的唯一險道。馬鞍山周圍峰巒起伏,山上林木蒼蒼,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縱橫交錯,曾為歷史上南北交通咽喉。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扼沂蒙山區通往清河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
1941年八路軍占領此山,並控制周圍地區。在日偽軍對魯中區進行“大掃蕩”時,部隊分散活動,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1942年11月,日偽軍掃蕩沂蒙。1942年11月9日,千餘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馬鞍山發動進攻。當時,山上只有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王鳳麟、中共魯中區黨委組織科長李成式和抗戰軍屬馮旭臣老人等30餘名傷病員和家屬。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軍二百餘人。王鳳麟、譚克平等30餘人壯烈犧牲。這就是淄博抗日戰爭史上有名的“馬鞍山保衛戰”。
為紀念在保衛戰中獻身的英雄,1945年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立了“馬鞍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碑通高210厘米,呈六棱形,刻有介紹馬鞍山戰鬥的碑文,魯山區專員徐化魯題寫的“氣壯山河”4字、博山縣長毛梓材的《馬鞍山抗日烈士贊》題詞,以及27名烈士姓名。整個紀念園規劃面積51平方公里,建成面積8000平方米,主要景點有紀念館、戰鬥遺址、怪石林鐘鼓樓華光寺等。
1977年12月,省革命委員會公布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政府為紀念碑加築了水泥結構的護碑亭,整修了登上山峰的台階、護攔及山峰的掩體、指揮所遺址。1985年,在主峰的多處懸崖石壁上鐫刻了廖容標馮毅之錢鈞李伯秋吳瑞林的題詞和詩詞。
改革開放後,淄河鎮投資近百萬元開通了攀山公路,恢復了山上原有的玉皇閣華光寺等建築,重修了烈士祠堂,塑造了“一門忠烈”烈士群雕,修建了凌雲閣等景點,安裝了風力發電機組,將其建成了融革命傳統教育與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馬鞍山風景遊覽區。一年四季,遊人如織。已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奇蹟盛世出。人們又在山上陸續發現了多處新的自然景觀:2001年在馬鞍山兩側的山樑上發現了100多間石屋和烽火台;在山東峰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十餘米高的八路軍頭像,浩然正氣,形象逼真,象徵了馬鞍山戰鬥中犧牲的烈士的不屈靈魂,被稱之為“英雄魂”;在馬鞍山正南方的“三泰山”主峰上,恰似一個熟睡的大佛,莊重自然,活靈活現,被人們稱之為“三泰臥佛”;馬鞍山西南方的一座山峰,猶如一尊靜坐修行的彌勒佛,神情專一,泰然自如,線條分明——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周邊景點

相傳,馬鞍山原為天上的一匹青龍駿馬,因嚮往人間的自由觸處犯了天規,被兇惡的法神砍去了四肢,將其扔到了無邊無垠的大沙漠上,妄圖將其曬死。但這匹馬卻抱著一個堅強的信念:我一定要活下去!哪裡的地方最好,哪裡的人民最善良,我就到哪裡去!就這樣,它不知越過了多少高山,涉過了多少江河,終於來到這裡變成了如今的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太河水庫的上游。夏季,馬鞍山腳下,水波浩渺,成為人們開展水上活動的好去處。與馬鞍山毗鄰的蓮花山一線天、夢泉、摩天柱等景點神奇而美麗。這裡久負盛名的池梨、大棗和蒜生產,為觀光農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