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蟹

馬蹄蟹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1] ,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基本介紹

馬蹄蟹簡介,馬蹄蟹的形態特徵,馬蹄蟹的品種介紹,馬蹄蟹的生活習性,馬蹄蟹的繁殖特點,馬蹄蟹的科學價值,馬蹄蟹的逸聞趣事,

馬蹄蟹簡介

馬蹄蟹(Horseshoe Crab)
馬蹄蟹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它們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它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雖然現今仍存有五種馬蹄蟹,但從後白堊紀時期開始,它們就較不常見。
鱟的長相既像蝦又像蟹,人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鱟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套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此外,鱟的肉、卵均可食用。

馬蹄蟹的形態特徵

是一類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然保留著它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馬蹄蟹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而是用腮呼吸的原始的節肢動物。有寬大的盤狀身軀,細長的針狀尾巴。它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紀時期,但一直要到侏羅紀時期,才發展出馬蹄的外型。

馬蹄蟹的品種介紹

目前世界上僅有四種:中國鱟、美洲鱟、馬來鱟和圓尾鱟

馬蹄蟹的生活習性

生活在近岸較深的水域,不善於游泳,用一對軀體翼瓣在水中捱進,或緩慢地在海底爬行。海底軟泥對它們最適合,在那兒以小蛤和幼蟲為食,用頭甲作挖掘器將其從軟泥中挖掘出來。
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生活在近岸。

馬蹄蟹的繁殖特點

每年春天,成熟成年蟹成群結隊地遷移到所選的海灘上產卵。產卵地通常是波浪衝擊到的沙灘,這種選擇導致許多個體的衰落。人們尚未充分理解這種繁殖性遷移的原因,但它似乎和望月春潮有關,這時成千上萬的蟹遷移到岸邊,在最高潮處的沙中挖坑,雌蟹在坑內產下200-300個卵,在被沙埋之前雄蟹給卵受精,然後任其發育。
在這些處於拍岸浪帶的裸露海岸上,許多蟹被海浪掀翻,把其脆弱、柔軟的軀體暴露在炙熱的陽光下,極容易成為當時集聚在海灘上的海鷗的獵物。能用其長尾巴作控制桿,來校正自己的航向,只是頗有難度。然而,這各冒險似乎值得的,因為在較為隱蔽的海灘上,產卵的雌蟹很可能活下來,但是所產的卵幾乎不太可能被孵化。產下的卵孵化四個星期,正好趕上下一個望月春潮,把新孵出的幼蟹衝進海里。
尚無明顯的理由說明其古代譜系存活下來 的原因,顯然它很適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它十分強壯,足以在遭受產卵期間的巨大損失後倖存下來。

馬蹄蟹的科學價值

眼睛
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 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在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套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血液
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麻省海生所的一位研究員龐博士 (Dr. Frederick B. Bang)於一九五五年無意中發現鱟血的快速凝固,事實上是身體防禦系統上的重要一環。換言之,當鱟殼受損傷而流出的血液會很快凝固,這是為了防止細菌侵入體內。於是,科學家意識到可以用鱟血來作為一種細菌測試器,再經過進一步探討,科學家們更發現鱟血當中有一種特殊細胞,不僅可以測出活菌,同時也能測出細菌所分泌的內毒素 (endotoxin)。所以鱟血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還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目前鱟血的其他研究及在醫學上的套用還繼續為科學家們所探討和發展之中。

馬蹄蟹的逸聞趣事

對“愛情”堅貞不渝
鱟對自己的伴侶可以稱得上堅貞不渝。成年的鱟總是成對活動,從不分開。雄鱟總是趴在雌鱟的背上,一步不離;而雌鱟也總是背負著雄鱟四處活動。漁人們捕捉鱟的時候總是捉到一雙,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說如果人們將雌鱟捉走,雄鱟就會留在原地等著雌鱟歸來,雌鱟不出現,雄鱟就不會離開。
(這實際上因為人們通常只在鱟“夫妻”雙雙上岸產卵的時候捕捉到鱟,造成了上述假象。)
在台灣著名鄉土畫家吳鼎仁先生的筆下,竟是風情萬種。有詞一首,如下:
東鱟晴西鱟雨 南滄溟北海苦
橫虹臥碧波  鮮美名海錯
鱟在數億年前出現並能夠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鱟自身的繁殖能力較強,另一方面因鱟肉的口感較差,而且食用後容易發生機體過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於鱟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質,一直以來極少被人們捕殺。然而近些年來,因有些人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吃鱟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販在其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在進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誤導,致使這種古生物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這種濫捕濫殺東方鱟和對食用者生命安危於不顧的行為,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根據世界各國醫學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鱟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著極大的危害:
1、鱟肉內含有一種大分子非特異蛋白致敏性物質,吃鱟可引發皮膚過敏性斑疹、紅腫和搔癢,嚴重時導致過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應,中毒的死亡率較高。這種現象早在1988年《中國海洋藥物雜誌》第三期,由廣西海洋研究所梁廣耀等人報導的“廣西沿海鱟類毒性調查初報”情況相一致。
2、鱟的肉質含有大量內環醯胺嘌呤類化學物質。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嘌呤類物質在體內代謝不完全或蓄積時,是導致痛風疾病發生髮展的重要原因。
3、鱟血液顏色呈藍色,是因為鱟血漿的主要成分是血藍蛋白,每1ml血藍蛋白含重金屬有機銅(Cu2+)在0.28~0.31mg(鱟脫離水面時間長短差異)。按每隻(雄、雌性)鱟平均體重比值計算,成年鱟的血漿及肉質中含這種銅自質(Cu2+)分別在 600~1300mg。據醫學研究表明:這種重金屬(Cu2+)進入人體後隨血液循環主要蓄積在肝和腎臟,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細胞壞死或肝硬化的發生髮展和引發腎功能衰竭氨中毒等併發症。此外,這種 (Cu2+)質還可引發人體造血機能障礙和影響幼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等。 也許會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也曾吃過鱟,怎么就沒有發生過敏性反應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存在個體差異的原因。雖然在吃鱟時未發生過敏性反應,但鱟血液和鱟肉中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是不容置疑的,當這些化學物質在人體內蓄積或代謝不完全時,必定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因此,為了有效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鱟資源,確保自然界生態平衡,充分體現鱟資源的社會價值,請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高度重視保護鱟資源的真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