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鱟(圓尾鱟)

蠍鱟

圓尾鱟一般指本詞條

蠍鱟(學名: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類中個體最小的一種,體長40厘米(加尾長)。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

棲息地一般喜歡選擇在泥濘的河流,河口沼澤和紅樹林,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和該屬的其他物種不同,在海水退潮時不返回大海。成年蠍鱟,多見於深水,而幼鱟多見於潮間帶淺水區。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蠍鱟是現存類中個體最小的一種,體長40厘米(加尾長)。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里爬行。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殼(脫殼一次稱一齡,但並不是一年脫一次殼,鱟的小時候脫殼次數較多次),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

棲息環境

棲息地一般喜歡選擇在泥濘的河流,河口沼澤和紅樹林,喜歡居位於鹽度較低的河口。和該屬的其他物種不同,在海水退潮時不返回大海。

生活習性

成年蠍鱟,多見於深水,而幼鱟多見於潮間帶淺水區。潮間帶沙灘和泥灘是它們的繁殖地。雌性的馬蹄蟹會於水漲時到沙泥灘產卵,每隻雌性每次約產下二千枚卵。 但由於蠍鱟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萬隻幼鱟中,大約只有1到2隻可存活10到15年。主要以沙蟲、小蟹、貽貝的雙殼類動物為食。
鱟的脫殼是由頭胸部的周緣裂開,而新的舊體才由其間隙跑出來。剛脫皮的甲殼非常柔軟,這甲殼要恢復到原來的硬度,也需要相當的日子,幾乎令人懷疑它是否會恢復到原來的堅硬度。鱟由於生長速度慢,所以是一種不大能長大的動物,科學蜀仍不清楚確定幾年才能生長成成體。大概認為雄的脫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體;雌的脫16次皮,於第14年成成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
蠍鱟分布圖蠍鱟分布圖

繁殖方式

鱟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腸的兩側,直延伸到腹部,經一對短的生殖導管以生殖孔開口在生殖厴板下。每年夏季為繁殖季節,鱟從深海游到近海潮間帶的沙灘上,雌雄聚集在潮間帶,由雌鱟扒沙作窩。雄性以腳須抱住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產卵時,雄性排精在卵上,行體外受精。產卵後雌雄分開。
當潮水退去時,埋在沙里的受精卵便不會位於水下,這樣它們就安全地避開了水生捕食動物。另外,受精卵的發育要求它們被埋在沙灘上比較高的地方,但又不能太高;如果卵埋得太高,它們就會因為太乾燥而不能孵化成幼鱟;如果埋得太低,又會因為沙里的氧氣含量不足而死去。雌鱟利用笫6對步足端節基部呈5個扁平可動的、張開時形同花辦的突起物作為工具,在高潮線沙灘上挖穴,穴深6-11厘米,然後兩個生殖孔同時產卵,每穴產卵200-630個。隨之雄鱟將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漲時沖刷上來的泥沙將卵堆覆蓋,約2厘米厚,受精卵便在沙層中進行孵化。然後,這一對鱟又向前爬行20厘米左右,重複以上過程。大約產十幾堆卵後,潮水退去,這一對鱟就乘夜色撤離海灘,回到海里。
卵為中黃卵,但為完全卵裂,發育中經過三葉幼蟲階段(trilobitelarva)。此發育階段因相似於三葉蟲而得名。剛孵化的幼蟲尾劍不突出,僅兩對書鰓,經13-14齡連續蛻皮後發育成成體,性成熟在第三年。利用沙吸收陽光的熱量,受精卵大約經過40天孵化出幼鱟。剛出卵殼的幼鱟,在尚未蛻皮之前沒有尾劍,樣子很像6億多年前的古生物三葉蟲,所以被稱作三葉幼蟲。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鱟生長周期很長,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鱟資源已經急劇減少。由於填海造地、灘涂開發等原因(因為鱟很挑地方生長)鱟失去了賴以生息的淺海沙灘。鱟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所以無法逃脫被濫捕濫殺的命運,面臨著滅絕性的災難。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