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尾目

劍尾目

劍尾目隸屬於節肢動物門肢口綱,該目現僅存3屬4種,通稱,頭胸部背面為大而穹圓的馬蹄形頭胸甲,故稱馬蹄蟹,其體形巨大,生活在淺海潮間帶沙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劍尾目
  • 別稱:鱟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肢口綱
  • 亞綱:劍尾亞綱
  • :劍尾目
  • :鱟科
  • :3屬
  • :5種
基本信息,存活年代,地域分布,生活習性,繁殖特點,研究價值,

基本信息

鱟的身體分為以關節相連的3部分:
寬闊馬蹄形的頭胸部,小得多的分節的腹部和一根長而尖的尾劍(尾節)。頭胸部上表面光滑,隆起,側面有一對 複眼,中脊前端有一對能感受紫外線的單眼。頭胸部的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稱為 螯肢,專門用以捕捉蠕蟲、薄殼的 軟體動物和其他獵物;其他5對附肢圍繞於口周圍,其功能為步行和進食(步足),每個步足的基節內側有長刺,用以剝離食物並將其滾入口中。最後一對步足基節後面有一對退化的附肢,稱為脣瓣。
食物進入磨胃(砂囊)後被磨碎。體內有一個大型的器官,稱為肝胰腺,可將消化酶分泌入長形的胃腸內;主要的排泄器官為一對長形的基節腺,開口於第4對步足的基部。頭胸部的神經節癒合成環狀,圍繞食道。生殖腺多分支,分布於體內大部分區域。頭胸部附肢之後有一個橫行的板狀片( 厴),覆蓋著書鰓。書鰓有節奏的拍動並激起水流,以進行呼吸。
鱟有四隻眼睛,兩隻單眼,兩隻複眼。在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單眼,緊挨著,中間只有一條黑線相隔。小眼睛對紫外光敏感,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
美洲大西洋岸為美洲鱟,最大體長可達60厘米,壽命可達14~19年。亞洲太平洋熱帶海產的中國鱟,分布於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至馬來半島海域。東南亞產有大鱟。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區還有一種圓尾鱟,自孟加拉灣至馬來半島、菲律賓向北分布到北部灣的越南和中國廣西沿岸。頭胸甲背面凸,略呈瓢形,馬蹄狀,前緣寬圓(雄性中國鱟前緣左右凹下),後緣中部平截,兩側角尖,向後呈三角形突出。背面有兩條縱溝,6條縱脊,另有一對不帶柄的複眼和小的中央單眼。腹部體節癒合,背面觀向後趨窄,側緣各有活動棘6個,後3棘有時較小。體末為粗硬的劍尾,其末端尖,有棱脊或圓柱形。頭胸部口周圍有6對附肢。螯肢在口前,短小,螯狀,由3或4節構成。第1~4對步足由6節構成,底節內側擴大為顎,末部螯狀。第1或1、2步足雄性末節為彎爪,與末第2節形成螯狀或亞螯狀,膨凸。第5步足末端變形,不呈螯狀,第5節末端有4片匙狀突,為掘沙器官。腹肢6對第1對左右癒合成蓋狀,為生殖厴,覆蓋生殖孔。第2~6對腹肢左右結合,片狀外肢的後面附有許多片疊置 的鰓為書鰓

存活年代

劍尾目在古生代泥盆紀極盛,現僅存3屬4種。

地域分布

分布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

生活習性

成體爬行於潮間帶或淺海沙底,喜潛沙內,也能游泳於水中。鱟食性很廣,捕食小型底棲動物,也吃有機碎屑。

繁殖特點

鱟掘穴產卵於沙灘上,受精卵孵化為三葉幼體(tri-lobite larva),形似三葉蟲,但無尾刺,幼體腹部8節,腹肢4對,蛻皮後生出尾刺和第5腹肢,為幼後期,約需2月。第一年蛻皮5~6次,以後每年蛻皮2次, 約經8年才達性成熟。壽命長達十多年之久。

研究價值

鱟肉生殖腺和卵可食,頭胸甲可作水杓。血液內含銅,食用過量會中毒。鱟的血液可制檢測細菌內毒素的試劑。近年來受到醫藥界的重視。天然鱟供應不足,已研究人工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