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璘(唐朝中期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傑。岐州扶風(今屬陝西)人。唐朝中期名將。

馬璘出身將家,早年從戎於安西都護府,累官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安史之亂”時,他率三千精兵入援朝廷,轉戰衛南、河陽等地,升任鎮西節度使。昭覺寺之戰時,更以所部五百人突入十萬叛軍中,取得大捷。後長年鎮守西北,多次與吐蕃交戰,互有勝敗。晚年官至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並知省事,封扶風郡王。

大曆十一年十二月(777年1月),馬璘去世,年五十六。獲贈司徒諡號“武”。

基本介紹

  • 本名:馬璘
  • 別稱:馬仁傑、馬鎮西
  • 字號:字仁傑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岐州扶風
  • 出生時間:721年
  • 去世時間:777年1月26日
  • 主要成就: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屢次抵禦吐蕃入侵
  • 官職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
  • 封爵:扶風郡王
  • 追贈:司徒
  • 諡號:武
人物生平,立志從戎,屢立功勳,單騎入陣,連戰吐蕃,節度邠寧,移鎮涇原,位登使相,去世,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錢宅俱盡,知錯能改,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立志從戎

馬璘出身將門之家,祖父馬正會,曾任右威衛將軍;父親馬晟,曾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馬璘自幼便成了孤兒,整天遊蕩,無所事事。在二十歲時,馬璘偶然間讀了《馬援傳》,這位東漢名將的事跡對他有很大的啟發,尤其是讀到“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時,馬璘慨嘆道:“豈使吾祖勳業墜於地乎!”
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末年,馬璘仗劍從戎,在安西都護府治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由於屢立奇功,馬璘累官至左金吾衛將軍同正。

屢立功勳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今遼寧朝陽)、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今陝西西安)進攻。唐玄宗李隆基聞訊後,一面組織力量抵抗,一面調朔方(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河西(治今甘肅武威)、隴右(治今青海樂都)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
至德元載(756年)六月,長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馬璘統精兵三千,至鳳翔鎮(治今陝西鳳翔)護駕勤王。馬璘抵達鳳翔後,覲見肅宗。肅宗見馬璘談吐不凡,頗感驚奇,遂令其率軍東討叛軍。初戰衛南(今河南滑縣東)時,馬璘即以百騎破叛軍五千之眾。後在河陽(今河南孟縣南)與叛軍作戰,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鎮西節度使。

單騎入陣

寶應元年(761年)四月,唐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代宗李豫即位。此時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已先後死去,史朝義成為叛軍的最高統帥。十月,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僕固懷恩為諸軍節度行營副元帥,與諸道節度使軍隊及回紇兵會師於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西),進討史朝義。
馬璘隨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今河南開封)西出,與諸軍會攻洛陽。二十八日,唐軍攻克懷州(治今河南沁陽)。三十日,唐軍列陣於橫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義命其部將率兵數萬,於城外立柵自固,企圖阻擋唐軍。僕固懷恩則布陣於洛陽西原,另派驍騎及回紇兵沿山迂迴至城外史軍柵營的東北,前後夾擊,大破史軍。史朝義親率主力十萬出城援救,列陣於昭覺寺,“營壘如山,旌甲耀日”。唐軍發起猛烈攻擊,殺傷叛軍甚眾,但叛軍陣仍堅持不動。神策軍觀容使魚朝恩派射生將五百人力戰,叛軍雖多有死者,但對叛軍軍陣的衝擊仍不奏效。在這關鍵時刻,馬璘見諸將皆不敢動,說:“事急矣!”於是單騎馳入敵陣,英勇奮擊,奪賊兩牌,馬璘率部下五百人殺入叛軍陣中,多次進出敵陣,叛軍披靡,唐軍乘勢而進,大敗叛軍。唐軍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再次擊敗叛軍,共斬首級六萬,俘虜叛軍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跑。唐軍收復東京洛陽及河陽城。此戰,是唐軍與叛軍進行的戰略決戰,馬璘對決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戰後,李光弼讚許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馬璘因功獲授試(試任)太常卿。

連戰吐蕃

寶應二年(762年)正月,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九月,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代宗命馬璘率軍援救河西(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十月初九,吐蕃乘唐朝內亂,兵力空虛之機,攻克長安。代宗被迫出逃陝州避難。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率四千兵與各地唐兵合兵反攻長安。在城內,唐朝軍民裡應外合,迫使吐蕃軍在長安城滯留十三天后,於二十一日引兵撤出長安。
十一月,吐蕃軍在潰退途中圍攻鳳翔,鳳翔節度使孫志直緊閉城門拒守,吐蕃軍攻城數日不下。時任鎮西節度使的馬璘聽到代宗出逃陝州的訊息後,立即率精騎四千餘人自河西轉戰長安救難。正值吐蕃軍圍攻鳳翔,馬璘率眾手持滿弓,直指吐蕃軍隊,突入城中。隨後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身先士卒奮擊,俘斬蕃軍數千人(一說千人),血流於野。次日,吐蕃軍再次逼城請戰,馬璘打開懸門嚴陣以待。吐蕃軍一見馬璘出現,心中膽怯,說道:“這位將軍不怕死,我們應該避開他。”於是撤軍而走,據守原(治今寧夏固原)、會(治今甘肅靖遠東南)、成(治今甘肅禮縣西南)、渭(治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州以便它圖。
經過此戰,馬璘名聲大振。代宗回京後,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令其兼御史中丞之銜。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訪吐蕃。不久,又任四鎮、北庭行營(治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邠寧治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檢校工部尚書。
當時,吐蕃趁唐朝內亂之機,奪取了唐朝大量的領土,並且不斷侵犯邊境,而涇州(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離吐蕃較近。為了對付吐蕃,加強涇州的防務,代宗將馬璘調至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及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其餘職位如故。而後又任河南道副元帥,以鄭(治今河南鄭州)、滑(治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二州隸屬於他。
馬璘詞氣慷慨,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到涇州後,立即“分建營堡,繕完戰守之具”。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誘引吐蕃、回紇、党項羌、奴刺、吐谷渾等三十餘萬(一說數十萬)大軍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軍由吐蕃大將尚結息、贊摩、馬重英率領,自涇州、邠州 、鳳翔府攻取奉天(今陝西乾縣)、醴泉(今陝西禮泉北),進逼長安,回紇軍繼吐蕃之後,僕固懷恩率朔方兵二十萬為後援。吐蕃等三路大軍壓境,京師震恐。二十一日,代宗下制親征,並派中使追回淮西節度使李忠臣駐守東渭橋(今西安城西北),派檢校太子太保李光進駐兵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馬璘則與河南節度使郝廷玉駐守便橋(今陝西鹹陽渭橋)。當時馬璘部在武功東原(今陝西乾縣境)與吐蕃軍游騎四百餘人相遇,馬璘派五十名精兵偷襲蕃軍游騎,大敗敵軍。在唐軍的不斷抵抗下,聯軍進展緩慢,不久又得知僕固懷恩暴死,加上內部不和,遭到唐軍反擊,大敗而走。

節度邠寧

大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任命馬璘兼任邠寧節度使。
大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大將尚結息率軍數萬圍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並派遊騎兵到潘原(今甘肅平涼東40里)、宜祿(今陝西長武)等地偵察軍情。代宗一方面令馬璘嚴陣以待,另一方面令大將郭子儀調離河中(今山西永濟),令其率精兵三萬與馬璘協同作戰,鎮守涇陽今陝西涇陽東南)。十月,朔方軍出兵解靈州之圍,尚結息兵敗撤退。
大曆三年(768年)八月二十一日,尚息結領兵十萬再次攻唐,進逼靈武。二十六日,派大將尚贊摩領兵兩萬攻打邠州,京師長安聞訊戒嚴。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動迎戰,大敗吐蕃軍,然後將俘虜押送京城,以穩人心。不久,吐蕃連敗,只得撤軍。九月二十七日,京師解嚴。

移鎮涇原

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宰相元載認為吐蕃連年進犯,馬璘所率的四鎮軍隊駐紮邠寧,其兵力無法與吐蕃對抗。而郭子儀率領朔方重兵鎮守河中,卻處於沒有戰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讓馬璘移鎮涇州,而讓郭子儀率領朔方軍隊鎮守邠州。初九,代宗讓馬璘改任涇原節度使,將邠州、寧州(治今甘肅寧縣)、慶州(治今甘肅慶陽)歸屬於朔方。馬璘接旨後,先去涇州修築城防,讓都虞候段秀實擔任邠州留後。
涇原之地,荒涼凋殘,無法供養軍隊。為此,馬璘多次上書陳訴實情。大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並讓他兼任鄭潁節度使。
大曆八年(773年)八月十六日,吐蕃大將贊磨率領兩萬騎兵東進,攻打唐朝邊地要衝。同月,贊磨統領十萬大軍分頭進攻涇州、邠州等地,派蕃軍四節度分拒涇川(今涇川縣境)、過閣川南,在渭河會師,形成攻勢,對唐造成壓力。面對此情,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渾瑊率領步騎五千人拒守,與馬璘前後接應,形成犄角之勢。
二十二日,馬璘率兵與蕃軍戰於鹽倉,遭到失敗。涇原兵馬使焦令諶與諸將狼狽而回,潰兵爭道入城。馬璘卻被蕃軍所困,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此時,段秀實召集焦令諶等指出:軍法,失大將,麾下都處死。要求焦令諶等重振旗鼓,選派英勇善戰之將率領守城將士傾城出動往救主將。都知兵馬使李晟等率部下與蕃軍力戰,終於將馬璘從亂軍之中救出。入夜,馬璘才得以回城。
戰後,郭子儀召集諸將總結戰敗原因,定出破敵之策,即派渾瑊率兵駐守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鹽州(治今陝西定邊)刺史李國臣獻破敵之計,即:吐蕃軍乘勝必攻郊畿(今陝西西安西部),唐軍可擊其背後。郭子儀派兵鳴鼓而西攻取秦原(今甘肅清水),吐蕃軍中計退兵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百里鎮)。馬璘與渾瑊合兵一處,埋伏於吐蕃軍途經險要之地,並夜間襲擊蕃軍,殺死數千人,敵軍潰敗。渾瑊又重新收回敵軍所掠朔方俘虜兩百餘人、百姓七百餘人、駝馬數百匹。當時,馬璘也率精兵兩千餘人於夜間偷襲敵軍軍營,並指定弓箭手專射身穿豹皮的吐蕃軍主將,吐蕃軍主將中箭,軍心大亂,被迫舉營退兵。
此戰之後,馬璘因功進銜檢校尚書右僕射。

位登使相

大曆九年(774年)五月,馬璘入朝,並暗示自己想要當宰相。二十八日,代宗任命他為檢校尚書左僕射、知省事,進封扶風郡王
大曆十年(775年)九月二十一日,吐蕃舉兵入侵,途經涇州。馬璘率軍出擊,於百里城(今甘肅靈台西南百里鎮)大敗敵軍。

去世

大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1月26日),馬璘在涇州的軍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朝廷廢朝以示哀悼,並追贈司徒諡號“武”。
大曆十二年(777年)六月五日,馬璘的靈柩由子弟護喪歸於京師,葬於長安附近的銅人原。
大曆十四年(779年),代宗評定“至德已來將相,功效明著”之人,馬璘等六人被定為第三等。

主要成就

馬璘守邊八年,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始終能保一方平安,前後多次破敵,使敵不敢犯邊,成為國家的屏障。他治軍“令寬而肅”,所以將士都願為他所用。他雖然讀書不多,但忠勇有嘉,武乾絕倫,往往在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是中興之猛將。唐代宗制書中讚揚他“以牧人御眾之才,膺方叔召武之任,理事詰禁,以屏西郊,撫和其人,竭乃心力。智謀浚發,忠義侃然,武能用典,師在制命。糾逖伐貳,服柔示懷,懲密人之不恭,執戎子以數罪。務於德禮,以濟威刑,關右寧謐,賴其鎮定”。

人物評價

李亨:吾無憂於東方也。(《贈司徒馬公神道碑銘》引
李光弼: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舊唐書》引
李豫:①以牧人御眾之才,膺方叔召虎之任。現事詰禁,以屏西郊。撫和其人,一乃心力。智謀浚發,忠義偘然。武能用典,師在制命。紀逖伐叛,服柔示懷。懲密人之不恭,執戎子以數罪。務於禮德,以濟威刑,關右寧謐,賴其鎮定。社稷之衛,予嘉乃勛,厚其田租,式寵戎閫。(《加馬璘實封制》)②安得雄邊威敵之臣如扶風乎?(《贈司徒馬公神道碑銘》引
常袞:峨峨雍城,積高氣靈。氣主金行,良將乃生。琅琅司徒,雄略縱橫。耽耽其視,震震厥聲。四方靜難,二紀操兵。初奮厥武,車師戎府。鐵馬蛇矛,大黃白羽。天山瀚海,噴薄風雨。驍騎三千,披荊竭主。從我撫軍,擊胡滅虜。回戈涼野,解敵岐下。烈烈英風,橫飛西土。遂佩珩璜,分雄棨戟。寵臨方鎮,乃蔚乃赫。洪棱遐振,虜氣外折。惠化滂流,人心內結。昆夷先零,白旆至涇。受算宸扆,朱旗撫征。密陰前塞,義渠故城。邱巒陵谷,遠近相屬。澶漫傾合,紆餘回復。野戰高秋,金羈馳逐。左揮右射,虎捷神速。番渠愕視,百姓推伏。國於扶風,祚爾嘉庸。位長庶僚,雁行三公。王用蕃錫,我有鼓鐘。叔父昆弟,燕私邕邕。功成身歿,寵厚厥終。周漢二宣,皆有勞臣。北征西討,出車轔轔。今我司徒,實同厥勛。勛在王室,光昭後昆。(《贈司徒馬公神道碑銘》
權德輿:自馬司徒璘、段太尉秀實之以威望德聲,懷寧邊部,其後禍(闕)師老,疆場蕭然,或依違選懦,日闋而已。(《南川郡王劉公紀功碑銘》
劉昫:①自盜起中原,河、隴陷虜,犬戎作梗,屢犯郊畿。謀臣運策以竭精,武士荷戈而不暇。如璘、昌之材力,扼腕奮命,欲吞虜於胸中;郝、史驍雄,斬將搴旗,將申威於塞外。而竟不能北逾白道,西出蕭關,俾十九郡生民,竟淪左袵,僅能自保,功何取焉!雖運使時然,亦將略有所未至。(《舊唐書》引)②馬、劉、史、郝,氣雄邊朔。力扞獯虜,終慚衛、霍。(《舊唐書》引
陸以湉:段會宗以三十弩至昆彌所,手劍擊殺番邱;傅介子以二壯士刺殺樓蘭王;薛萬均以死士百人走竇建德二十萬騎;王君廓以十三人破賊萬;馬璘以五百部士敗史朝義師十萬;李存孝以十八騎拔洛陽;劉整以十二人取金信陽城;岳少保以五百騎破金兵五十萬。寡足以克眾,惟智勇兼備者能之。否則,行險輕進,鮮有不敗者。(冷廬雜識

軼事典故

錢宅俱盡

馬璘家境富有,財產多得無法估算,在京師所建的宅第,極為奢侈,為功臣權貴中首屈一指,修建中堂就花費二十萬緡,其它居室也所差無幾。馬璘死後,子弟護送靈柩回京,前後有數百都假稱是他的故吏,前去悼唁,實際是觀賞中堂。太子李适唐德宗)聽到後,非常不滿。李适即位後,專程下旨,嚴令大臣的府第超過皇宮。並將馬璘家的中堂拆毀,家園充公,用來賜宴之用。馬璘的子孫都是紈絝子弟,不久便將家產敗光了。晚唐詩人許渾曾作有《經馬鎮西宅》。

知錯能改

馬璘兼任邠寧節度使時,任命段秀實安西四鎮北庭和邠寧三節度使都虞候
馬璘部下有一士兵,驍勇善戰,能拉開二百四十斤重的弓,但因盜竊該當處死,馬璘卻想免其一死,段秀實對他說道:“將有愛憎而法不一,雖韓、彭不能為理。”馬璘認為言之有理,遂斬此卒。
馬璘性格急躁,有時處理事情不合理,段秀實就據理力爭。以至常大發雷霆,部下皆膽戰心驚,段秀實則坦然說:“秀實罪若可殺,何以怒為!無罪殺人,恐涉非道。”馬璘被氣得拂衣而起,而段秀實卻邁著方步退了出去。馬璘的一大優點是敢於承認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馬璘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宴請段秀實,以示謝罪。從此,凡是處理州中事物時,馬璘都要先徵求段秀實意見,然後施行。因此,馬璘在邠寧時,聲名遠揚。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
馬昭
官至朝散大夫、新豐縣令。
祖父
馬正會
官至右威衛將軍,封扶風郡公,贈光祿卿
父親
馬晟
官至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贈太子少保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故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扶風郡王贈司徒馬公神道碑銘》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一百二》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六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