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勃(擔子菌類馬勃科菌類)

馬勃(擔子菌類馬勃科菌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勃,俗稱牛屎菇馬蹄包、藥包子、馬屁泡;擔子菌類馬勃科。嫩時色白,圓球形如蘑菇,體型較大,鮮美可食用,嫩如豆腐。老則灰褐色而虛軟,外部有略有韌性的表皮,頂部出現小孔,彈之有粉塵飛出,內部如海綿,黃褐色。

生於曠野草地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勃
  • 拉丁學名: Lycoperdon spp.
  • 別稱:馬糞包、馬屁泡、馬屁勃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亞門擔子菌亞門
  • :馬勃目Lycoperdales
  • 分布區域:山西、遼寧、甘肅、河北、湖北、內蒙古、廣東、廣西等地
物種種類,脫皮馬勃,大馬勃,紫色馬勃,生長和品種,生長的環境,品種分布,人工栽培,主要價值,功能主治,藥材選方,藥理作用,化學特性,化學鑑別,化學成分,歷史考證,

物種種類

脫皮馬勃

【形態】: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無不孕基部,直徑15~20cm
馬勃-中藥材馬勃-中藥材
包被】:灰棕色至黃褐色,紙質,常破碎呈塊片狀,或已全部脫落
【孢體】:灰褐色或淺褐色,緊密,有彈性,用手撕之,內有灰褐色棉絮狀的絲狀物。觸之則孢子呈塵土樣飛揚,手捻有細膩感
【氣味】:氣似塵土,無味
子實體近球形至長圓形,直徑15~20厘米。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成塊地與內包被脫離,內包被紙狀,淺煙色,成熟後全部消失,遺留成團的孢體隨風滾動。孢體緊密。有彈性,灰褐色,漸退成淺煙色,由孢絲孢子組成;孢絲長,分枝,相互交織,淺褐色,粗2~4.5微米;孢子褐色,球形,有小刺。直徑4.5~5微米。生於草地上。

大馬勃

【特徵】:不孕基部小或無,殘留的包被由黃棕色的膜狀外包被和較厚的灰黃色的內包被所組成,光滑,硬而脆,成塊脫落;孢體淺青褐色,手捻有潤滑感
子實體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0厘米,或更大,不孕基部無或很小;包被白色,後變淺黃或淡青黃色,由膜狀外被和較厚的內被所組成,初微具絨毛,漸變光滑,質脆,成熟後開裂成塊而脫落,露出淺青褐色的孢體;孢子粉狀,球形,光滑或有時具細微小疣,淡青黃色,直徑3.5~5微米;孢絲長,與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粗2.5~6微米。

紫色馬勃

【特徵】:呈陀螺形,或已壓扁呈扁圓形,直徑5~12cm,不孕基部發達;包被薄,2層,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塊或已部分脫落;孢體紫色
【性味】: 辛、平,無毒。
【成分】:含蛋白胺基酸、乾酪基酸、尿素、麥角淄醇、類脂質、馬勃素等。此外還含有磷酸、鈉、鋁、鎂、矽酸、硫酸鹽等。
(2)癰疽瘡癤:馬勃孢子粉,以蜂蜜調和塗敷患處。
【附方】:久咳不止。馬勃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即愈。(《普濟方》)
積熱吐血。馬屁勃為末,沙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
【貯藏】:置乾燥處,防塵。
【用法用量】:1.5~6g。外用適量,敷患處。
在六界分類法中,屬於真菌界,珊瑚菌類
子實體陀螺形,直徑5~12厘米,不孕基部發達;包被薄,兩層,上部常裂成小塊,逐漸脫落,內部紫色,當孢子及孢絲散失後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孢子粉狀,球形,直徑4~5.5微米,上有小刺;孢絲很長,分枝,有橫隔,互相交織,色淡,粗2~5微米。生曠野草地上。

生長和品種

生長的環境

多生於園中久腐處,,生於濕地腐木上,夏天采。大者如斗,小者如升。

品種分布

脫皮馬勃:主要分布在 內蒙古、河北、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大頹馬勃:主要分布在 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新疆、青海、江蘇等地。
紫色馬勃:主要分布在 河北、新疆、青海、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廣西、福建、海南等地。

人工栽培

馬勃菌人工栽培方法屬於食用菌的栽培技術領域,解決了野生馬勃菌人工馴化培養及栽培的問題,它包括組織分離、制種、配料、接種、發菌和出菇管理。
馬勃(擔子菌類馬勃科菌類)
栽培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先配料,即按以下配方及重量比稱量棉仁粉5-15%、麥麩2-10%、木屑42-50%、果樹葉10-35%、牛糞5-15%、磷酸二氫鉀2-5%、石膏1-2%、石灰1%,將以上各種原料拌勻,含水量調至60-65%,培養料堆放發酵25-30天之後立即裝袋袋栽或填入菇棚播種溝內溝栽,接種後在菇棚內發菌,菇棚溫度控制在16-26℃,光照為弱光或陰暗,第一潮菇採收後進行床面清理,噴灑一次水,經過15-20天后採收第二潮菇,第三、四潮菇管理以此類推,該方法從馬勃菌採種馴化到採收約需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平米可以採收馬勃菌2-3kg。

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

功用:主要用作局部止血藥,兼治咽喉痛、失音等。
長柄梨形馬勃長柄梨形馬勃
(1)外傷出血,鼻衄,拔牙後出血:馬勃撕去皮膜,取內部綿絨樣物壓迫出血部位或塞入鼻孔,填充牙齦處,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2)癰疽瘡癤:馬勃孢子粉,以蜂蜜調和塗敷患處。
(3)凍瘡:先將患處用溫水浸洗,使局部發紅,拭乾後按患部大小敷貼馬勃。如瘡面已破潰,則先塗以紫草油(紫草根9克,麻油30克。浸十天即得),再敷馬勃,包紮之。

藥材選方

馬勃配伍青黛馬勃味辛性平,清熱解毒、宣肺利咽, 功擅宣散;青黛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長於清熱.二者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因熱邪火毒所致者。
馬勃配伍薄荷、牛蒡子板藍根馬勃能散肺經風熱而利咽止痛;薄荷、牛蒡子能疏散風熱利咽;板藍根長於解毒利咽.諸藥伍用,有疏散風熱、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療肺經風熱所致之咽喉腫痛。
①治咽喉腫痛,咽物不得:蛇脫皮一條(燒令煙盡),馬勃一分。上藥細研為散,以綿裹一錢,含咽津。(《聖惠方》)
②治急喉閉:馬屁勃、焰硝各一兩。上為末,每用一字許,吹入喉內,吐血出,愈。(《經驗良方》)
③治久嗽:馬屁勃不以多少,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湯送下。(《普濟方》馬屁勃丸)
④治聲失不出:馬屁勃、馬牙消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元方》)
長剌馬勃長剌馬勃
⑤治吐血:馬屁包,為末,砂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袖珍方》)
⑥治妊娠吐衄不止:馬勃末,濃米飲服半錢。(《聖惠方》)
⑦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口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陳皮(去白)、生甘草元參柴胡桔梗各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粘子、薄荷各一錢,僵蠶升麻各七分。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李杲·普濟消毒飲)
⑧治臁瘡不斂:蔥鹽湯洗淨,拭乾,以馬屁勃末敷之。(《稗史》)
⑨治癰疽:馬勃擦粉,米醋調敷即消;併入連翹少許,煎服亦可。(《外科良方》)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脫皮馬勃對口腔出血性疾患有明顯的止血效能,不亞於澱粉海綿或明膠海綿,對鼻出血亦有效。原理未明。
馬勃馬勃
2.抗菌作用:體外試驗,脫皮馬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及肺炎雙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少數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煎劑中含大量色素,經用活性炭脫色後,抗菌作用大減。埃蕈新鮮子實體的壓榨汁,給動物注射,可毒害毛細血管,引起內臟出血。
3.咽喉腫痛,不能咽物:用馬勃一分、蛇蛻一條,澆為末,棉裹一錢,含咽。
4.失音:用馬勃、馬牙硝,等分為末,加沙糖和成丸子,如芡子大。噙口內。
5.久咳:用馬勃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6.積熱吐血:用馬勃感想為末,加沙糖做成丸了,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
7.妊娠吐血及鼻血:用馬勃研為末,濃米湯送服半錢。
8.抗癌:大馬勃製劑經動物試驗,有顯著的抗癌活性。
9.損傷血管:埃蕈新鮮子實體的壓榨汁,給動物注射,可損害毛細血管以致內臟出血。
10.抗細菌和真菌:紫色馬勃的製劑對細菌和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學特性

化學鑑別

(1)取脫皮馬勃置火焰上,輕輕抖動,即可見微細的火星飛揚,熄滅後,發生大量白色濃煙
(2) 脫皮馬勃:粉末灰褐色。孢絲長,淡褐色,有分枝,相互交織,直徑2~4。5μm,壁厚。孢子褐色,球形,直徑4。5~5μm,有小刺,長1。5~3μm。
大馬勃:粉末淡青褐色。孢絲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直徑2。5~6μm。孢子淡青黃色,光滑或有時具微細疣點,直徑3。5~5μm。紫色馬勃粉末灰紫色。孢絲分枝,有橫隔,直徑2~5μm,壁厚。孢子紫色,直徑4~5。5μm,有小刺。
(3) 取脫皮馬勃碎塊1g,加乙醇與0。1mol/L氫氧化鈉溶液各8ml浸濕,低溫烘乾,緩緩熾灼,於700℃使完全灰化,放冷,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磷酸鹽(附錄Ⅳ)的鑑別反應。

化學成分

1.脫皮馬勃:子實體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麥角甾醇、類脂質、馬勃素等及磷酸鈉72.18%、鋁15.66%、鎂2.93%、矽酸0.44%、硫酸鹽8.77%,其中,以磷酸鈉含量最高。
馬勃馬勃
2.大馬勃:子實體脂溶性部分含麥角甾-7,22-二烯-3-酮、麥角甾-7,22-二烯-3-醇、β-谷甾醇、棕櫚酸、過氧化酶、輔酶Q及脂肪酸等,總胺基酸含量為32.9mg/100mg。
3.紫衣馬勃:子實體含抗菌成分馬勃酸、抗真菌及抗菌成分對位羧基苯基氧化偶氮氰化物、類固醇二聚體。此外,還含有胺基酸和磷酸鹽。

歷史考證

勃本草記載最早見於《名醫別錄》,稱其“味辛平無毒,主治惡瘡馬疥”,生長環境為“園中久腐處”。最早關於馬勃的藥材性狀描述的是南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馬勃……,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
馬勃馬勃
大馬勃原植物出,傅諸瘡用之甚良也。”顯然陶氏所述紫色馬勒Calvatialilacina無疑。此後的歷代本草,諸如《千金翼方》、《新修本草》及《蜀本草》等均列有馬勃條,其性狀描述“如紫絮”,“紫塵出”等,很確切地描繪了紫色馬勃的性狀特徵。到宋代,馬勃的品種有了變化。《本草演義》記載,馬勃“所謂牛溲馬勃,有大如頭者,小亦如升”牛溲即牛屎菰。《本草綱目》也以牛屎菰為馬勃的異名,但從《本草演義》記載看,牛溲是當時藥用馬勃的另一品種。從《本草綱目》和《植物名實圖考》的附圖來看,前者似乎指大馬勃或脫皮馬勃,後者為前者的複製。
中國藥典》2000年版共收載的馬勃藥材,均為灰包科真菌,有三個來源:脫皮馬勃、大馬勃和紫色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