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村

香林村

香林村位於尤溪縣東南部,東南與閩清、永泰交界,南西北與本縣的中仙鄉、溪尾鄉、台溪鄉毗鄰,東北與本縣的洋中鎮接壤,距福州市78公里,車程僅1.5小時,距高速公路金沙出口僅28公里。

據一塊殘缺的石碑記載,香林村在清乾隆之前,稱上林。後來也許因為在村的南北山坡上長有成片的天然蘭花,在鮮花盛開時節,飄溢出濃郁的蘭花香,故而改名香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林村
  • 外文名稱:xiang lin cun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三明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5108
  • 面積:10748
  • 人口:994
  • 氣候條件:冬暖夏涼
  • 著名景點:天下俠谷,白岩山
  • 機場:沙縣機場
  • 火車站:尤溪站
  • 車牌代碼:閩G
  • 農業人口:994人
  • 耕地面積:1889畝
歷史文化,香林村獨特節日活動,農業方面,地理情況,交通情況,自駕車路線,火車線路,
村莊概況
香林村有土地總面積10748畝,其中耕地1726畝、林地9022畝。 據考證洋中一座石板橋,橋面左邊刻有“梁貞明五年(919年)建造”,右邊落款“大夫陳大年捐建”。大王堂一座石板橋,橋面左邊刻有“晉天福二年(937年)建造”,右邊落款“趙十五姐捐建”。村中還存有“鼓樓隔”和按姓氏居住的地名,以及“城隍”神只等遺蹟,同時依據流傳,綜合推定,香林村始建於唐末五代。當時,跟隨王緒、王游、王審知從河南入閩的移民,先是進入閩南,後再移居香林,開發了這一片的集居地。
第一批居住的村民有陳、吳、羅、肖、李、宛6個姓氏。他們分別居住在陳厝壑、吳厝壠、羅厝園、肖厝里、李厝坪、宛頭壑。約在宋末元初之間,他們陸續回遷閩南,至今還留有“閩南墓”等地名,村周圍的山場仍稱“六甲山”(六姓共有)。
第二批居住的村民有陳、黃、吳、馬等四個姓氏。他們分別居住在陳坂中(陳姓)、店前洋(黃姓)、吳厝坪(吳姓)、馬太厝墘(馬姓)。約在明末清初之間,他們又陸續向臨近的二十都珠溪、吳厝、岐坑等地移居。村里至今仍留有他們的祖墓,每年八月初,都有來人掃祭,有的委託他們在當地的親戚代為管理。
第三批進村的即現住村民有賴、池、黃、林等姓氏。賴姓於明嘉靖41年從德化移居來的;池姓於清康熙25年從閩清際峰移居來的;黃姓於清朝年間從本都山兜移居來的;林姓也是在清朝年間從本都君竹溪遷往尤溪縣城關轉遷來的。
香林村據一些老人聽到的傳說和有關的佐證,在明清時期,香林村的地域範圍:東鄰閩清寶峰,南接岳溪、山兜,西連溪濱、陽星,北靠胡厝的浮坪,土地面積約在2萬畝左右。由於居住的村民更換,在他們離村時,把所轄的山場、田地或變賣,或送人,而大量的山場、水田丟下無人管理,任人侵占,村民每更換一次,地域範圍就縮小了許多。現在的地域範圍:東至後限侖頂、大嶺頭,南至大坑、石厝洋、上園隔、秋竹洋隔,西至棋盤石、村村岺頭、雞母林,北至胡厝上寨、牛鼻侖、上坂寨、大王火坑等範圍的山場和水田。
香林村的隸屬關係,早在宋代,香林、胡厝場稱倉下埕,屬興文公長安里。元代里改團,明代團即都,都下設圖,後又改圖為境。明興化年間,香林村稱興隆境,稱尤溪縣十九都興隆境。
民國初期,二十都稱湯山鄉,十九都稱香湖鄉。民國34年(1945年),香湖鄉與湯山鄉合併稱香山鄉,後又改稱香湖鄉。香林村先後歸屬香山鄉和香湖鄉。
解放前夕,本村賴天濟與當時尚在秘密活動的0閩浙贛區委城市工作部地下黨組織建立了聯繫,並加入0地下黨組織。他與嶺頭村吳冠山合夥,於1949年4月間,在本村成立了香湖游擊隊,吳冠山任隊長,賴天濟任政治指導員,下設兩個班,有隊員30多人。以香林寨侖糧食倉庫為據點開展活動。因此,香林村是尤溪縣的老區村。
建國後,1950年3月,尤溪縣第四區在溪尾成立,香林村歸屬第四區管轄,派出南下幹部陳初開進村,宣傳發動群,建立村人民政府和農民協會,第一任村長賴聯柱、農會主席池傳安,辦公地點在上坊牛後寨。1952年香林、胡厝兩村合併,成立香湖鄉,辦公地點先在香林賴天濟土堡里,1953年改設在胡厝前洋阿福寨里。
1958年撤消區公所改辦湯川人民公社,香湖鄉改為香湖大隊,香林村按片分設幾個生產小隊,1979年公社和大隊改為鄉、村建制,設獨立的湯川鄉香林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主任、委員,一屆三年。
香林村地處戴雲山麓,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以中高山峰為主,海拔820米,最高山峰四角林侖海拔1100米。源於白岩山的高洲溪,通過林前,與林中小溪交匯。屬中亞熱帶氣候,氣溫較低,山高水冷,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土質淺薄,屬鹼性沙質土,素有“一斤土十二兩沙(過去是以十六兩為一市斤)”之稱和“雨來滿地澆,雨過鞋不濕”的說法。過去由於山火頻繁,森林植被不斷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多是光山禿嶺。近年來,人民政府加大護林防火力度,做好封山育林,昔日的光頭山,都長了林木,一片綠水青山,鬱鬱蔥蔥。但又由於砍伐嚴重,所有山場很難找到象樣的可用之材。
1951年土地改革時,全村耕地面積1889畝,糧食產量729600斤(市斤)。1955年國家實行糧食定產、定購、定銷的“三定”工作,香林村三定土地面積2608畝,糧食產量483317斤。
1952年,由賴紿陶、池傳開、賴聯燕首先辦起農業臨時互助組,很快在全村普遍推開。1954年開始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以賴聯燕為社長的光輝農業生產初級社,以賴聯昇為社長的香林農業生產初級社。1955年,在農業合作社熱潮的推動下,初級社轉為高級社,小社並大社,基本形成一村一社,香林村稱光輝農業生產高級合作社。
全村現有290戶,總人口994人。勞動力664 人,其中勞動力轉移379人,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3元。

歷史文化

香林村獨特節日活動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
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後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裡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有的鄉村因習俗不同,這個節日定在初一、初七、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禦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

農業方面

本村輸出特色商品有: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茶葉、土紙、木炭、柴片、筍乾、香菇、食用菌、木材、毛竹、中藥材、高山大米、村里現在還有農業綜合開發、休閒觀光基地等。

地理情況

本村平均海拔840米,年平均氣溫15.8℃,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溪流縱橫,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特別是夏秋季節,著意的涼風給客人留下了“高山自然空調”的美好印象。

交通情況

香林村所在位置

自駕車路線

福州出發:福州繞城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金沙出口—X126—俠天下景區—香林村
三明出發:長深高速—沿福銀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香林村
南平出發:長深高速G205—沿福銀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俠天下景區—香林村
廈門/泉州/莆田出發:瀋海高速—經福泉高速—沿福銀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香林村
寧德出發:瀋海高速—沿福銀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俠天下景區—香林村
尤溪出發:沿途X735東行—溪尾鄉—湯川鄉—香林村

火車線路

福州動車站下車:動車抵達福州站,坐公車到福州新西客站乘坐尤溪班車(早上9點,下午14點左右,共2班),到香林村路口下車;
三明動車站下車:搭車到三明汽車站,乘坐尤溪班車到香林村路口;或直接到尤溪動車站下車;
尤溪火車站下車:搭車到尤溪汽車站,乘坐班車到香林村路口(備註:班車共有四班分別是:6:35,8:20,14:00,15: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