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

香文化

香文化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製作、炮製、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中華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文化
  • 性質:與香品有關的物品、技術、習慣等
  • 課題:香文化的歷史,香料的生產、炮製
  • 歷史:春秋戰國
  •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香文化簡介,香文化發展史,香與香料,香與香品,香與香具,香與文人,香與佛教,其他信息,

香文化簡介

香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對香文化的研究也應從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課題,如香文化的歷史;香料的生產、炮製與配伍;香品的開發;香器(制香用的器物)與香具(用香時的工具)的製作與使用;香與宗教;香與各類文化藝術作品等等。

香文化發展史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 《詩經》、 《尚書》、 《禮記》 、 《周禮》、 《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薰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製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薰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博山爐”在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年間一直廣為流行。
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薰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薰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裡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熏爐(包括博山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銀制薰爐,或許他也喜愛薰香。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
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
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藥香。
“香”的含義也發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複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展。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隋唐之前,雖然上層社會對香推崇備至,但很多適宜熏燒的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不產於內地,而是來自邊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較少,即使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藥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緻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是專香專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對香料十分鐘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鬱金鋪地。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動頻繁,其用香數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樣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熏球(漢代已經出現)、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熏球由兩個半球形鏤空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杯形容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搖擺晃動,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香斗是帶有長柄的小香爐,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絲琺瑯香插主要用於供佛。)
在敦煌壁畫裡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薰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掛,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鑑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迴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薰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製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於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於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高棉)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併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製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如今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緻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 、 朱熹的《香界》。
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以至於如今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藥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
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當今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化學香精類的香品已是當今的主力軍,但仍然可以見到以天然香料製作的香品,這也為那些喜歡品香的人們留下了一方空間。
當今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其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並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漢唐之後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調和多種香料而成)。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當前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今日人們對香之內在品質的忽視,以及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採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術門檻大為降低,以至於當前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香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而“金玉”之內卻少有“香珍”。低劣者點燃後只有燒草的味道,抑或雖有濃郁的香味卻俗不可耐。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面對這些贗品,也難怪如今的人們不願意品香賞香了。不知道東坡臨此是否還能忘情賦詩?而神仙佛祖、祖輩先人們若真能聞到此種煙氣,又會做何感想啊?
雖然當今世界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於古代,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段時間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並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於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近代香文化的發展狀況 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盪,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香斗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薰香怡情的閒情逸緻。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於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免過於偏激,由此而來的矯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於糟粕一併否定了,甚至像淨心明志、修身養性這樣的觀念也被當作消極的態度受到了批判。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徵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隨著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著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廠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香與香料

檀香木是天然香料的來源之一香料的分類
及依照嚴格的定義來說,香料是能被嗅覺嗅出香氣,或被味覺嘗出香味的物質。其種類繁多,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以原料的來源劃分:天然香料/合成香料
天然香料是指以動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經過簡單加工製成的原態香材,其形態大多保留了植物固有的一些外觀特徵,如香木塊、香木片等;或者是利用物理方法(水蒸氣蒸餾、浸提、壓榨等)從天然原料中分離出來的芳香物質,其形態常為精油、浸膏、淨油、香膏、酊劑等,如玫瑰油、茉莉浸膏、香莢蘭酊、白蘭香脂、吐魯香樹脂、水仙淨油等。
自然界中現已發現的香料植物有3600餘種,得到有效利用的約400餘種。植物的根、乾、莖、枝、皮、葉、花、果實或樹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熏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小茴香、雞舌香取自果實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香取自木材;龍腦、乳香取自樹脂。
動物香料多為動物體內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約有十幾種,常用的有麝香、靈貓香、海狸香和龍涎香4種。
合成香料是以煤化工產品、石油化工產品等為原料,通過化學合成方法製取的有香味的化合物。當今世界上合成香料已達5000多種,常用的產品有400多種。
合成香料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官能團分類,例如可分為酮類香料,醇類香料,酯、內酯類香料,醛類香料、烴類香料、醚類香料、氰類香料以及其它香料;另一種是按碳原子骨架分類,可分為萜烯類、芳香類、脂肪族類、含氮、含硫、雜環和稠環類以及合成麝香類。合成香料工業已成為現代精細化工的重要組成部分。
檀香木是天然香料的來源之一
天然香料的製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們最早是從大自然里發現、識別出特殊的芳香植物並加以採集和利用。但野生植物的採集很受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制約,能採收的產量有限,而且其出產也很不穩定;而且,那些出產名貴香料(沉香、檀香、麝香)的動植物大都遭到了過渡的採伐獵取,時至今日均已成為瀕危物種;所以如今大多數的天然原料的生產都主要是依靠人工種植。
要保證人工種植香料品質,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因素。首要的是品種因素:同一種植物中常分為不同的亞種,各亞種的性狀也常有較大的差異。
水土自然環境:植物生長區域的水分、溫度、光照、土壤、空氣以及周邊的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即“水土”、“風水”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植物的質量。
成熟周期:從培育到採摘之間的時間的長短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對某些香料來說,其“孕育”時間越長,質量也越高,例如沉香,其“三年香”的價格差不多正是“一年香”的三倍。熏衣草自種植後,約在第三年才是成熟。
熏衣草種植園期,出油質量最好,超出這個階段後其質量也會下降。
栽培的方式:在這方面,栽培方法、栽培經驗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業污染的程度。化學肥料、化學農藥以及空氣污染等都會直接導致香料質量的降低。在一些不已開發國家,由於化學肥料甚至比天然肥料還貴,所以很少被使用,這反而使他們出產的香料品質更好。
採取的部位:植物的根、乾、枝、葉、花、果實等不同的部位。芳香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例如檀香,越靠近根部和樹心的部分含油量越高。
採取的時機:同一棵植株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時辰採摘,不同的生長階段採摘,其芳香成分也會不同。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僅影響香料的藥力,甚至會改變香料的藥性。
採收的植物植株,或植株中的有香部位,經過簡單的初步加工(清洗、乾燥、分割等),可以製成原態香材,如檀香木片、木粉等。
這種簡單的加工一般都能較好的保護原料的有香成分及直接相關的無香成分不受破壞,並能保留原料的部分外觀特徵,同時也能使原態香材便於貯存和運輸,也易於識別和使用。
芳香植物中,除了直接產生香味的揮發性油脂,還含有很多的營養成分,如“配糖體”(也是“阿斯匹林”的來源):有鎮咳、防腐、消炎等作用;“帖類化合物”,可以殺菌驅蟲,治療濕疹皮膚病等屬於異類入侵的病症;“鞣質”:對於植物本身有防腐、防蟲害的作用;“類黃鹼素”:一種黃色色素,難溶於水,可以增強心肌、預防便秘;“皂素”,可令植物在乾旱期防止水分蒸發,並對遏阻害蟲有很強的作用,主要套用於催吐、祛痰;類胡蘿蔔素:普遍存在於植物各部位,可用於祛痰、健胃,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疾病;香豆素:在當歸、獨活、白芷中存在最多,常用作鎮痛方面的配方。
芳香植物的氣味和藥用功效正是多種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原態香材,與生藥材一樣,正可以很好的保存這些生物成分。從這方面來說,原態香材遠優於香精油,具有最完全的天然品質,也是最合格的天然香料,非常適宜製作藥材和薰香。
原態香材雖有很多優勢,但不便於運輸和存儲。從16世紀開始,歐洲就開始流行提取芳香精油的方法。
植物體內有許多微小的油腺與油囊,其中含有各種植物油脂,芳香植物的有香成分主要就存在於這些油脂之中。用物理方法把油脂分離、提取出來,就得到了香精油。
香精油不僅便於運輸和存儲,也便於把香料加入藥物、化妝品、食品、調味品之中,從而極大的擴大了香料的套用範圍,對香料工業的興起和整體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香與香品

麝香為雄麝的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囊的分泌物香品的種類
香品”一詞常有三種用法: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貴的香品”;其二,指“以香料製成的物品”,類似“茶品”、“食品”的用法,例如,“薰香類香品”、“車用香品”;其三,指“香氣的品質”,例如“某某香香品高雅”。本文所談“香品的種類”是取前兩種用法。
從遠古時代直接焚燒香料植物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努力改進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價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對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便。當今的香品種類之豐富和齊全,正是這種進步的集中體現。
從不同的角度可將香品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根據外形特徵可分為線香、盤香等,根據所用香料的種類可分為檀香、沉香等。所以,對同一種香品,從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將之歸入不同的種類,例如,採用天然香料製作的檀香線香,就外形特徵而言,為線香;就所用香料的種類而言,為檀香;就所用香料性質而言,為天然香料類香品。
根據所用香料的性質劃分:天然香料(及中藥材)類香品/合成香料類香品。
根據所用的配方劃分:靈虛香/靈馨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據外形特徵劃分:原態香材/線香/棒香/盤香/塔香/錐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湯/香囊/香枕等。
根據香味特徵(或所用的主體香料)劃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據用途劃分:美化環境/陶冶情致/修煉打坐/祭祀/養生祛病/淨化除臭/驅避蚊蟲/計時/等。
根據使用方法劃分:自然散發香氣/薰燒散發香氣/浸煮散發香氣/浴用/等。
根據煙氣特徵劃分:聚煙香/微煙香/無煙香。
根據所用香料的數量:單品香/合香。
香品的鑑別與選擇
對於香品的鑑別,由於種類繁多,不便一概而論,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原料、配方、工藝
天然香料(包括天然香料的萃取物)的養生價值遠高於合成香料。合成香料系化學製品,其原料取自煤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原料等含有碳、氫、氧等元素的化學材料,雖然氣味芳香,但作為化學製劑,對健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熏燒類的香品尤其明顯。
而天然香料正好相反,幾乎都是藥用植物,不僅有香氣,還含有十分豐富的營養成分。
好香就象良藥,既要有好的材料,還要有好的配方。單一香料藥性常有偏頗,所以若原料品級相同,其功效常不及多種香料配成的合香。而在兩種合香之間,品質的高下則取決於香方的水準。
2、香氣特徵
對於普通的用香者來說,很難從外觀上判斷出香品的質量,所以品味香氣是最直接也是較為可靠的鑑別方法。不過,這也對鑑賞者的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有些人可能長期使用品質較差的香而不覺察,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用香習慣和評價標準;對於新接觸的香品,即使有經驗的用香者也未必能有正確的判斷。但凡事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只要注意多積累經驗,多用心,培養出較好的判斷力也不是件難事。
由於不同的香品其風格各異,沒有劃一的鑑別方法,但品質較好的香其香氣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沉香是混合了油脂(樹脂)成分和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
香氣清新,爽神,久用也不會有頭暈的感覺;
醒腦提神,有愉悅之感,但並不使人心浮氣躁;
香味醇和,濃淡適中,深呼吸也不覺得沖鼻;
香味即使濃郁,也不會感覺氣膩,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
沒有“人造香味”的痕跡,香氣即使較為明顯,也能體會到一種自然品質;
使人身心放鬆,心緒沉靜幽美;
有滋養身心之感,使人願意親之近之;
氣息醇厚,耐品味,多用也無厭倦之感;
留香較為持久;
天然香料作的香,常能感覺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輕微的澀味和藥材味;
較好的熏燒類的香品,其煙氣淺淡,為青白色,或微煙、無煙。
以上只是普通優質香的特點,至於上乘的極品合香,其美妙神奇則遠遠超出常人的經驗,沒有切身的體會難以想像。古人所云好香如妙藥靈丹,可助人化病療疾,開竅通關,悟妙成真,皆非虛言。要制出這樣的好香,不僅要有上乘的香材,妙驗的香方,還須有極高明的制香家,當前一般的市面上已很難見到了。
香品的外觀
對普通人而言,基本上無法從香品的外觀判斷其品質。
香的原料在製作過程中都要經過細緻的粉碎、攪拌處理,在成品中絲毫看不出材質的特點;利用劣質的染色劑可以調出漂亮的顏色(而天然香料做的香,顏色其實大多偏灰);利用特殊的化學添加劑可以輕易使香品表面變得光滑潔淨;利用低檔的化學香精就可以芳香怡人;在包裝上更容易貌似優質與高檔。即使對於原態香材,也僅僅是稍好一點,不至於完全看不出優劣,但也有很多辦法來掩蓋和修改。
所以,香品外觀所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質優香可能外觀平平,質劣香可能外觀華美。所以,應注意別被香品的外觀所誤導,基本上還是要靠香氣來鑑別。
對於線香和盤香,還可以掂量其重量,雖然不是越重越好,但一般而言,很輕的香質量都較差,大多是使用了草木灰之類的原料。但不要看其“體積”,許多很粗很長的香,其實材料很疏鬆。
香品用途
居家用香:可以有效的改善居家環境,讓房間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芳香的氣息,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即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也有助於烘托家庭的溫馨與和諧。
辦公室用香:可以提神醒腦,消除內心的緊張和煩躁,讓你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當中,另外,薰香有助於激發人的靈感,使您的工作效率變的更好,輕輕鬆鬆過好每一天。當然,如果能把這種香氣與同事們一起分享,那種和樂融融的工作環境真的是再好不過的了。
茶樓用香:“香道”與“茶道”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都是一種深具文化意味的活動,古代文人常把斗香、品茶、插畫等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香道有助於打造優雅的環境,增添藝術氣息,讓人在一呼一吸之間得到心靈的淨化和情感的升華。所以在茶樓里用香會給人帶來更加富有文化意味的情感體驗。
會所用香:就是以所在物業業主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綜合性高級康體娛樂服務設施。在這樣的場合里薰香,會給人帶來一種優雅和檔次的感覺,在氤氳芳香的氣息里,人內在的種種美好的感情都會被激發起來,心緒變得寧靜,思想得到升華。從而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香與香具

明·棗紅色蚰龍耳金斑連座銅宣德爐香具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稱為香器(嚴格說來,制香時使用的工具稱為“香器”,用香時的工具稱為“香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香斗、香筒(即香籠)、臥爐、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造型豐富的香具,既是為了便於使用不同類型的香品,同時也是一些美觀的飾物。
【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爐、筒式爐、蓮花爐、鼎式爐等等。材質多為陶瓷或銅、鋁等金屬,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來流行銅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富於變化。其他材質的香爐,常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用於取暖,也可薰香。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香斗】
香斗,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常薰燒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香筒】
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檔的象牙製品。
【臥爐】
臥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熏。類似於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薰球】
薰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線。內套數層小球,皆以承軸懸掛於外層,最內層設有焚香的小“杯”,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其設計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故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相似。
【香插】
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或棒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於不同規格的線香。
【香盤】
香盤,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製成。
【香盒】
香盒用於放置香品,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多以木、銅、鋁等製成,大
香箸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飾物。
【香夾】
香夾用於夾取香品。
【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製。
【香鏟】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製。
【香匙】
香匙用於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香囊】
香囊用於盛放香粉、乾花等香品,以便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

香與文人

焚香圖中國文人大多愛香,不知是時刻不可離的香使中國文人創造了迥異於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藝作品,還是因為文人愛香而促進了香文化的發展,總之,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獨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又作為創作的題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藝術中,有一種“博山雖冷香尤存”的使人參之不盡、悟之更深的內涵,或許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說,文人與香有著不解之緣,中國文化與香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係。
大約魏晉以後,文人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與香的關係在唐宋之際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繡閣組歡,香雲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確乎是書香難分了。難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嘆“香之為用大矣!”
既然案頭燃香,自然筆下也要寫香。古代文人所寫關於香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名家也比比皆是:劉向、李煜、李商隱、王維、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李清照、朱熹、文徵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許多作品都極為精彩,如蘇軾的《和黃魯直燒香》 :
《和黃魯直燒香》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
李清照的很多詩詞也都寫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陰》(詞中“瑞腦”即龍腦香;“金獸”即獸形銅香爐):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香對文人的意義,明朝屠隆的一段話可算是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始終像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熏蒸著歷代文人的心靈。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遺忘,還是人們有意迴避,對傳統文化的諸多研究中,極少有人談及香對中國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國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難以揭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真諦。

香與佛教

佛教寺院大殿前多有一個香爐由於香料,特別是用於焚燒的香,與人的精神活動有格外密切的關係,所以古往今來的諸多宗教,無論規模是大是小,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對香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其中佛教尤甚。
從流傳下來經書中可以看到,佛家關於香的記載非常之多,如《佛說戒德香經》 、 《六祖壇經》 、 《華嚴經》、 《楞嚴經》、 《玄應音義》 、 《大唐西域記》等等;而且諸佛聖眾都有與香有關的論述,如釋迦牟尼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慧能大師、龍樹菩薩等等;經書中所記載的香品的種類難以計數,現今使用的絕大多數香料在經書中都有記載。
在佛教剛剛興起,釋迦牟尼佛還住世之時,就對香十分推崇;其後兩千年多年裡,佛家用香的風習不改,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以至於如今有佛寺處必有香菸,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
佛教對香的重視可從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佛教中用於供養的香品種類十分豐富,除了用於熏燒的“燒香”,香料製作的香水、塗在身上的塗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還用於浴佛,是一種很高的供養。如《法華經》之“法師品”列出了“十種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其中四種都是香品。
佛家用香輔助修持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薰香,在寺院內外也是處處薰香,以營造好的修煉環境。而且對香的品類也是精心選擇,不僅使用上等的單品香料,還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調和製作更適用於修煉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許多修煉有成的法師同時也是調製合香的高手。
佛家以香治病
由於絕大多數的香料本身就是藥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龍腦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也很早就用於治病。用於治病的香品,也稱為“香藥”,是“佛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醫理論頗為相似的佛醫學對中醫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佛醫學關於香藥的知識使中藥材的種類得到了擴展,增加了沉香、薰陸香(乳香)、雞舌香、藿香、蘇合香等新藥材,而且在《本草綱目》等經典醫書中增加了“芳香開竅類”藥材。
佛家香藥的配方種類十分豐富,用途也極其廣泛。不僅熏燒香藥以除污去穢,預防瘟疫,還有專門的藥方對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藥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燒,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塗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時用。
佛家香品的種類十分豐富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種豐富,包括南亞、南洋群島、西亞、澳洲、中國等廣大地區出產的多種香料。早期的佛教經書中就記載了很多的香料品種,如沉香、檀香、龍腦香、菖蒲、安息香、牛黃、鬱金、苜蓿香、麝香、雄黃、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葦香、竹黃、細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馬芹、龍花須等等。
佛家的香品種類齊全,有熏燒用的“燒香”,有塗敷在身上的“塗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湯,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狀、塊狀的香木,也有粉狀的香末;有單品香料,也有多種香料合和而成的合香。而且,這些豐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經出現了。

其他信息

香的釋義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宋代陳去非的詩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
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宋代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後,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
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實為時代之遺憾。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
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盪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寫有《香界》一詩: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