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農場

饒河農場

饒河農場為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國營農場,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管理局。位於饒河縣北部,場部距饒河縣城33公里。地處三江平原沿江三角洲亞區,東瀕烏蘇里江,北臨撓力河,水資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 饒河農場因場部原駐饒河鎮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河農場
  • 外文名:bei da huang rao hu
  • 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管理局
  • 位於:墾區紅興隆管理局區域東部
  • 總面積:696平方公里
  • 總人口:1.2萬
  • 下轄:9個農業管理區
  • 別稱北大荒生產建設兵團三師二十二團
  • 郵編:155741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相關資料,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土地資源,水產資源,經濟與社會發展,交通狀況,風景名勝,

地理位置

饒河農場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饒河縣境內,東經133.56°、北緯47.06°,南依完達山脈,北靠撓力河與勝利農場,東臨烏蘇里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36公里,農場土地總面積696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人,轄9個農業管理區。農場擁有耕地2.8萬公頃,林地2萬公頃,水面0.4萬公頃,場域林地覆蓋率為 29%。農場地處世界僅有四條未經工業污染河流之一的烏蘇里江流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1997年被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定為有機食品基地,1998年被國家批准為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建設試點區。

歷史沿革

1964年3月,將原八五九農場的畜牧場、二分場及八五九農場西通分場和富饒農場與人民公社插花地帶的3個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隊合併而建立,組建國營饒河農場。
1968年6月,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隨王震將軍部隊第2軍第三師二十二團番號編為第三師第二十二團,簡稱二十二團。
1976年2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農場體制,場部所在地欣城,因西靠矢山,故更名為萬山紅農場。
1978年,恢復饒河農場名稱。

相關資料

1954-1956年期間,第2軍軍長王震,親率10萬大軍在北大荒屯墾戍邊、墾荒建場,為國家提供短缺的糧食。為尊重部隊指戰員的感情和意願,上級同意以部隊番號命名所建的農場,他們是:八五零農場八五一零農場八五二農場八五三農場,直至八五一一農場,形成一個農場群。
統計表明,從1957年到1966年,在王震將軍率領下,經過解放軍轉業復員官兵和墾區職工共同奮鬥,北大荒的農場經濟取得了大發展,耕地面積由1956年的457萬畝增加到1370萬畝。在縱橫千里的黑土地上。建起了一大批國營農場,形成了龐大的農場群。這些農場大部分是以生產糧食和大豆為主的機械化農場。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荒涼的北大荒,變成了富饒的北大倉。
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彩色寬銀幕影片《北大荒人》,真實記錄了北大荒人在那個年代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和無私奉獻精神,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饒河農場,自1964年接收佳木斯市49名青年來場,1968年到1975年有先後有3774名上海(松江、南市、黃浦區知青),北京(長辛店、崇文區),天津(漢北區),哈爾濱(道里區、南崗區、平房區),佳木斯(東風區、向陽區、永紅區)及18團(團部、八營)等知青來場。據饒河農場場志志記錄(187頁),在1976年至1980年期間絕大多數知青返城。截止1985年,城市知青返城共3169人。到2008年末,農場還有各地城市知青77人。

自然資源

生態資源

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山地林冠下有珍貴的猴頭、木耳、蘑菇、蕨菜、黃花菜等山珍。還有五味子、黃芪、刺五加等中草藥。1997 年被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定為有機食品基地, 1998 年被國家批准為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建設試點區。

土地資源

全場總面積741平方公里,農場土地總面積696平方公里。擁有耕地2.8萬公頃,可種荒地0.9萬公頃,水面0.4萬公頃,草原0.4萬公頃,林地2萬公頃,場域林地覆蓋率為 29%。農場地處烏蘇里江是世界上四條未經工業污染河流之一。
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澤土為主,有機質含量為7%左右,土壤結構及基礎肥力較好,氣候濕熱,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和紅小豆、甜菜、白瓜、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

水產資源

魚產品有烏蘇里江的鮭魚、鯉魚及撓力河的黑背肚鯽魚。盛產“三花五羅”等名貴魚種。經濟魚類有16科69種,主要有大馬哈、甲魚、鯉魚、鯽魚、狗魚、鯰魚等,其中大馬哈及魚籽馳名中外。

經濟與社會發展

農場現有人口12700人,共有居民5167戶,其中職工24089人,下轄9個管理區,農業生產隊29個,林場2個,工副企業27個。1997年底全場總人口12159人,從業人員5525人,漢族人口占97.6%,其餘為蒙古、朝鮮、滿等少數民族。
擁有林地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9%,1992年糧食總產量4.54萬噸,農業總產值5102萬元。場辦工業有木材加工、糧油加工、農機修造廠等。1998年被國家批准為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建設試點區。2008年農場實現生產總值5.26億元,同比增長26.75%,人均純收入12066元,實現利潤2487萬元,是國家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單位。已成為邊境農墾小城鎮。
饒河農場經過37年的開發建設,現已成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大型國有農墾企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場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農業以“四到戶、兩自理”為標誌,以興辦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業改革穩步推進。農場重點抓科技興農,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不斷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堅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1997年糧食作物總產量11.38萬噸,其中水稻5.59萬噸,小麥2.53萬噸,大豆2.17萬噸。1997年農田水利投資449萬元。農場大力發展養殖業,鼓勵、扶持發展專業大戶,興辦養殖場和專業隊,促進了畜牧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997年生豬存欄3435頭,肉牛存欄1315頭,肉類總產量440噸,家禽5萬隻,產蛋42噸。畜牧業產值572萬元。
工業通過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工業生產穩定發展,1997年生產麵粉1210噸,大豆油106噸,掛麵90噸,豆餅680噸,紅磚200萬塊,白灰400噸,衛生筷2萬箱。
商品流通活躍,全場有零售網點121個,同時還開放了集貿市場,199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600萬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2011萬元。
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農場投資380萬元,建成具有千餘門程控電話的通訊大樓,還開通了行動電話和尋呼業務。1997年職工自籌資金260萬元建成3582平方米的職工住宅樓,48戶職工喬遷新居。職工自建的230平方米2棟商業樓已投入使用。
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現有中學1所,國小3個。學校有微機室3個,語音室1個,實驗室4個。
衛生保健系統進一步完善,有職工醫院1個,衛生室42個,衛生防疫站4個,婦幼保健站1個。職工醫院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
計畫生育達標率為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7‰。人均純收入達2938元,人均磚瓦住房面積15平方米,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6%。
饒河農場將遵循“強農、壯牧、扶龍、兩開、一化、活流”的總體工作思路,最佳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糧豆總產量2億公斤,利潤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0元,實現強場富民目標。但因農場人口太少負增長過快,人口越來越少基本全都是老人,年輕人很少會留在農場。導致人口越來越少,經濟發展越來越慢,購買力極弱。

交通狀況

農業已陸路交通為主,每天有開往哈爾濱,佳木斯,建三江的客運班車,新建饒河至建三江國家公路,穿越場部連線同三公路10小時可以到達省城。境內還有西通烏蘇里江碼頭,水陸直通佳、哈、吉林、海參崴,依託擁有進出口貿易的優勢,是對俄哈巴州水運和冬季過貨的國家一類口岸。

風景名勝

饒河農場還是革命老區東北抗聯七軍根據地。境內有多處著名的戰鬥遺址,新興洞西通戰鬥遺址,1935年9月20日抗聯七軍四團政委李鬥文、朴振宇副團長與日軍戰鬥,犧牲在新興洞後山。擊斃日偽軍27人,抗聯犧牲十幾人。1982年饒河縣政府地名普查命名此地為鬥文,紀念抗聯烈士,並立碑紀念。1938年9月27日,抗聯七軍代軍長崔萬泉,副師長姜克智率隊在饒河農場西豐嘴子撓力河畔,伏擊擊斃了偽滿洲國軍政部要員日野武雄少將等39人,我抗聯小分隊無一傷亡。此戰震驚東北方向,是抗聯七軍著名戰鬥。
農場境內還有24連壘山日本工事遺址、大頂山峰、陳榮久烈士犧牲地等遺址。
饒河農場小城鎮建設發展迅猛。通村公路、文化廣場、水上公園、豐富優美的生態資源,吸引著廣闊的開發前景。上海、北京、天津、哈爾濱、佳木斯等各地知青,紛紛舉家回訪故鄉北大荒,探親訪友。農場與縣城經濟聯合,開發了珍寶島一日游、饒河小南山國門游、農場大通河現代開發區、烏蘇里江畔、西通、新興洞抗聯遺址、場部欣城景區、全國少數民族赫哲族居住地、四排鄉村風情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