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學

養生學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我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生學
  • 外文名:regimen
  • 榮譽: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
  • 簡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原出:《管子
養生一詞的來源,前言,葛洪,管仲,養生學要訣,

養生一詞的來源

前言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 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顆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養生學-中國古代名人養生模式及相關論點介紹

葛洪

葛洪(283~36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歷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其父悌,繼續仕吳。吳亡以後,初以故官仕晉,最後遷邵陵太守,卒於官。葛洪為悌之第三子,頗受其父之嬌寵。年十三,其父去世,從此家道中落,乃“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覆有字,人尠能讀也。… …”①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餘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②西晉太安元年(302),其師鄭隱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藥之朴,攜入室弟子,東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陽。太安二年,張昌、石冰於揚州起義,大都督秘任洪為將兵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遷伏波將軍。事平之後,洪即“投戈釋甲,徑詣洛陽,欲廣尋異書’了不論戰功。”但因“正遇上國大亂(指“八王之亂”——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塗隔塞”。③在此去留兩難之際,恰逢其故友稀含為廣州刺史,表請他為參軍,並擔任先遣。葛洪以為可藉此避亂於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為其仇人郭勵所殺,於是滯留廣州多年。深感“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④乃絕棄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乾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所留,乃止於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優遊閒養,著作不輟。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⑤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⑥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套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葛洪在堅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徵及其化學反映。他在《抱朴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其所撰《肘後備急方》中,保存了不少中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系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為研究魏晉南北朝醫學的重要史料。該書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是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一千多年。據載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⑦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中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以後人誤題或偽托者居多。
葛洪葛洪

管仲

名夷吾.春秋時代齊國國相,輔助齊桓公40年,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與"商"也有著相當的淵源關係.管仲出身破落貴家族,少年時家貧,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到分紅利時,他往往多取一倍,有人不滿,鮑叔牙便為他辯解:管仲並非貪心,而是因家貧,我自願讓他的.而後兩人從政,各為其主,一次戰鬥中,管仲一箭差點射死鮑叔牙的主人齊桓公,齊桓公掌權後要殺管仲,鮑叔牙又為之辯護:管仲天下奇才,你若用他,他將為你射天下.於是得以重用.後人常說"管鮑之交",便是此典故.因為管仲當過商人,對商品生產,貨幣,貿易有較豐富的知識,所以他掌權後,充分肯定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提出"四民分業",將士農工商並列,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人們按職業劃為社會集團.自後中國歷代王朝皆基本接受了這種典型的職業劃分---士農工商.管仲實行國家管制商業的政策,實行四民按比例規定人數.在對外貿易上,採取鼓勵發展政策,由於齊國臨大海,盛產漁鹽,管仲則實行"通齊國之漁鹽於東萊,使關市譏而不征,以為諸侯利",即齊國的漁鹽可由商人自由出口而不納稅,以利貿易與經濟發展.可以說,齊之強盛,與管仲重視商業是有很大關係的.。管仲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幾經人事變換的管仲終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在管仲相齊的四十年間,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軍事、政治、稅收、鹽鐵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齊國國力大盛。他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大國。而管仲的思想才學就體現在《管子》一書中。
管仲管仲
《管子》共有八十六篇,其中十篇亡佚,實存七十六篇,後人認為它絕非一人一時所作,兼有戰國、秦、漢的文字,集有一批“管仲學派”的思想和理論。其內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為主,兼有儒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陰陽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倫理、地理、教育等問題,在先秦諸子中,“襄為巨軼遠非他書所及”。可以說,《管子》是先秦時獨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雜家著作。諸葛亮隱居在南陽隆中的時候,經常自比管樂。“管”是管仲,齊國名相;“樂”是樂毅,燕國名將。他們都輔佐國君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管仲(?—公元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亦稱敬仲安徽穎上人,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國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採取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為,除了自身的才幹外,同鮑叔牙能夠知人並無私地舉賢薦能有關。管仲與鮑叔牙年輕時就是諍友。兩人共同經商,分配盈利時,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於鮑叔牙的財物。別人不平,鮑說,這不是他貪財,是因為他家裡貧窮。兩人一起領兵打仗,鮑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管卻衝鋒在後,退卻在前。別人議論,鮑說,這不是他怕死,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鮑叔牙這種寬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管仲,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後來,鮑克服重重困難,把管仲引薦給齊桓公,築壇拜相,自己卻甘願位居其下。司馬遷感慨地說: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賢,而推重鮑叔能知人。管仲所以有所作為,又同齊桓公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緊密聯繫的。管仲原來輔佐小白的哥哥子糾。糾、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詐死始得脫。後來子糾死後,小白為齊國之主,他尊賢禮士,不計舊怨,接受鮑叔牙的推薦,毅然授相與管仲。當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車入城時,“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信,加以駁斥。並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華,作出一番事業。
管仲他的養生思想主要有:(l)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即以“平正”養生,包括樂觀端正,節五欲去二凶,去好過等;⑵主張虛靜、恬愉以養心神。認為只有“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⑶認為“靜勝躁”,“靜則得之,躁則失之。”⑷提倡“老則長慮”,若“老不長慮,困乃竭”。即老人如不經常動腦思考問題的話,就會很快變得呆頓,促使衰老。生命本身是一種有節奏的物質運動形式,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遵從的生活節奏就是這種節奏的反映。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已經把起居有常作為保健益壽的重要途徑。如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曾說地“起居時,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古人所說起憂鬱不僅指作息時間,而是泛指包括衣著、居處、勞作,休息在內的一切日常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養生效益,重要的一點,就要看能否遵循自然的規律和人體本身的節奏來安排生活,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宜的生活以及注意一般的日常生活宜忌等幾個方面。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適應四季氣候的特點以及每日早晚變化的規律,又須根據年齡、體質、地區、工作、習慣、條件等不同情況而因人制宜,如老年代精氣減退,所以《壽親養老新書》中指出老人的‘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不須寬長,長則多有蹴絆,寬則衣服不著身,緣老人骨肉疏冷,風寒易中,若窄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利,四肢和暢,雖遇盛夏,亦不可袒露。”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生活制度如勞動、休息、沐浴、洗漱等,也都是具有科學價值的養生經驗。孫思邈說:“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就是堅持勞動、身體力行的榜樣,他為自己制定了有規律有生活制度,經常從事採藥、種藥等體力勞動,往往穿山越嶺、攀登陡崖,足跡遍布家鄉名山大川、荒野僻壤。《千金方》列233種藥材採集季節和方法,就是他辛勤勞動的反映。安排適宜的生活環境,一是環境的適應,如注意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及時增減衣服、被褥等。二是環境的創造,如養花植樹可以調節空氣、怡人情志;輕鬆活潑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氣血調和。創造清潔、優美的居處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此外尚須注意選擇有冷氣的環境。如古人說,“靜益壽,噪促壽”。高山地區多長壽老人,除了與新鮮空氣有關外,與環境的安寧靜謚也不無關係。各種噪音對於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嚴重損害。因此,堅持戶外活動,參加野外旅遊等,均是呼吸新鮮空氣、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方法,正如《褚氏遺書》中所言:“流水之聲可以養目,觀書繹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要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一般的起居宜忌包括勞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多方面。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中批出:“養生者形要少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至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中醫學中的“勞傷”即是指不適當的活動和過度的勞累所造成的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室過勞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節制房事是中醫養生的一貫主張。如《長生秘典》說:“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足知折,惟房勞較甚,為其形與神交用,精與氣均傷也”。所以《老子》主張“持而盈之”,《曲禮》強調“欲不可縱”。《千金翼方》的房事禁忌是“凡新沐遠行及疲,飽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差(同瘥,病癒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春秋繁露》提出的入房次數是“新壯者十日而一游於房,中年倍新壯,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之月,當新壯之日。”《身世金丹》中介紹的節慾方法是:“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便冰寒。”

養生學要訣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中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養生養生
一、說情志.
二、戒私慾.
三、遠房室.
四、適四時.
五、節飲食.
六、常運動.
七、順性情.
八、服藥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