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是指通過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測、追蹤、量化分析、信息通報及預報等,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功能系統。只有建立了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才能在信息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避免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建立和發展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是提高我國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管理的發展趨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 外文名:Food safety warning system
內涵,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構建,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食品安全預警分析系統,食品安全預警回響系統,我國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現狀,衛生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農業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內涵

安全預警,最早起源於德國的Vorsorge 法則,其核心是強調公眾通過前期的有效規劃準備,減少或避免出現嚴重的破壞行為。通過有效的計畫來減少破壞的行為,從而降低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一直以來,這一法則在其他領域逐步套用。當前,在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領域也採取這一法則,食品預警體系成為全世界政府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預警是指對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擴散與傳播進行早期警示和積極防範的過程。通過對食品生產、加工、配送和銷售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進行監測、跟蹤和分析,建立一整套有針對性的預測和預報體系,對潛在的食品風險及時發出警報,以便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避免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就是一套為保障食品安全而進行風險預警的信息系統,能夠實現預警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及時發布,類似於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具有發布信息、溝通、預測、控制和避險等功能,是實現食品安全控制管理的有效有段。

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構建

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是通過風險分析、輸入信息、預警指標的計算和分析,由預警系統的功能輸出預警的對應措施,如分析報告、情況通報等,最終實現食品安全的目標。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可以通過監控食品質量和生產加工環節的安全狀況,在食品安全風險尚處於潛伏狀態時提前發出預警,防止重大的影響人民民眾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發生。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

食品安全中的危害因素主要來自生物、化學和物理性的危害物。化學危害物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通常只包括微生物危害物。物理性危害物包括碎骨頭、碎石頭、鐵屑、木屑、頭髮、蟑螂等昆蟲的殘體、碎玻璃以及其他可見的異物。食品在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產生的化學及生物性危害物是導致食品安全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此外由於在食品中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及新型食品原料的不斷開發使用,可能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越來越難以進行科學有效的評估,由此可能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也越來越突出。
對於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可通過一般性的控制措施,例如參照相關衛生規範等加以控制,而對於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利用風險分析的方法進行危害管理已逐步得到認可。風險分析通常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情況交流這三部分組成,同時通過建立準確的分析方法並正確解釋測定數據對食品安全性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

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

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的分析結果是食品安全預警系統發揮預警功能的基礎。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在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組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建立科學有效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核心部分,所選取的食品安全預警指標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對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預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構建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首先要對預警指標進行確定,在對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預警指標進行設計並建立系統性的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
建立有效的預警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在制定指標時必須全面考慮整個食品生產鏈的情況,較為全面地涵蓋所有的食品安全預警問題。由於食品安全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信息都處於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因此指標體系的完整性也是相對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並及時地對指標體系中的指標進行調整,才能確保食品安全預警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同時還應關注到整個預警體系的系統性,即在進行指標設計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單個指標設計的合理性,也要重視指標之間的關聯性。
靈敏性原則:在選擇指標時應能夠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變化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地反映,具有較強的反應能力,能夠成為反映食品安全風險變化情況的風向標。
最最佳化原則:指標體系的最最佳化原則就是建立的指標體系應有的放矢,從眾多相關因子中選擇能超前反映食品安全態勢的領先指標。應著重考慮對預警效果指導性強且意義較大的指標,而對一些預警效果不大的指標予以精簡。這樣既可以大大的減少工作量,也排除了一部分無效因素的干擾,從而達到指標分析最快的速度和最優的效果。
可操作性原則:預警體系應以切合食品安全問題實際情況為首要,因此它的指標體系要切合實際並有利於操作。指標的選取應具有針對性,要考慮到指標數值的統計計算及其量化的難易度和準確度;要選擇主要的、基本的、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作為食品的安全指標,從而便於橫縱向的比較。

食品安全預警分析系統

食品安全預警分析系統主要是對信息源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準確的警情通報結果,為預警回響系統做出正確及時的決策提供判斷依據。因此,預警分析系統建立的是否科學直接決定了整個預警體系的有效性並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進行預警分析可用模型分析法、數據推算法或採用控制圖原理對食品中的限量類危害物和污染物殘留的檢測方法進行分析等多種方式。

食品安全預警回響系統

食品安全預警回響系統主要的功能是對預警分析系統得出的警情警報進行快速反應並做出決策。當食品安全出現警情時,應對警情可能引發的後果嚴重性進行分級識別,通常按從高到低的程度分為I級預警、II級預警、Ⅲ級預警、Ⅳ級預警四級警情級別,針對不同警情,預警回響系統應採取不同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和應急預案。

我國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現狀

近年來,中國政府正積極加強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建設工作。中國食品安全管理主要採用分段式的監管模式,衛生部、農業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分別建立了側重點不同的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衛生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20世紀70年代,WHO/UNEP/FAO 聯合發起了全球環境監測系統/食品污染監測與評估規劃(GEMS/Food),其主要目的是監測全球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變化趨勢。中國是全球食品污染物監測計畫參加國,1992年開始食品污染物的監測,並積累了部分數據,為制定我國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提供了依據。 2003年8月14日,衛生部公布了《食品安全行動計畫》,並從2004年起根據食品污染物監測情況發布預警信息。

農業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我國農業部也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對全國大中城市的蔬菜、畜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實行從生產基地到市場環節的定期監督檢測,並根據監測結果定期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

國家質檢總局建立的全國食品安全風險快速預警與快速反應體系(RARSFS)於2007年正式推廣套用,同年8月實現了對17個國家食品質檢中心日常檢驗檢測數據和22個省(市、區)監督抽查數據的動態採集,初步實現了國家和省級監督數據信息的資源共享,構建了質監部門的動態監測和趨勢預測網路。2010年是我國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多部門、全過程、經科學設計的風險監測工作,自2010年起全面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畫,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2011年11月15日,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2012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畫》,監測內容包括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監測項目近140項,另外還有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食源性疾病監測、食品中放射性物質檢測。例如對乳製品中三聚氰胺的監測、飲料產品中塑化劑的監測、明膠中鉻的監測,以及針對每年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所採取的應對檢測,都屬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的任務。
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食品安全工作做出了貢獻,有效降低了食源性危害事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