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鳥

飛龍鳥

飛龍鳥學名為花尾榛雞,素有“天上龍肉”之稱,為八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就列為向皇室進貢的珍品,有“歲共鳥”之稱。其羽毛可做工藝品,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但由於其生長環境被長期破壞,現已處於瀕危狀態。

飛龍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分布於長白山、新疆阿爾泰山、東北的大興安嶺(黑龍江、內蒙古)和小興安嶺(黑龍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尾榛雞 
  • 拉丁學名:bonasia
  • 別稱:飛龍、樹雞兒、榛雞、歲共鳥
  • 二名法:花尾榛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鳥綱(Aves)
  •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 今顎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
  • 亞目:雞亞目(Galli)
  • 松雞科(Tetraonidae)
  • 亞科:飛龍
  • :飛龍
  • :榛雞屬
  • 亞屬:雞形目(Galliformes)
  • :榛雞 
  • 亞種:飛龍
  • 分布區域: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新疆阿爾泰山
  • 屬於:走禽
外形與習性,棲息環境,種群現狀,飛龍鳥的傳說,乾隆故事,

外形與習性

體型很像鴿子,頭小,頸短,胸凸脊平,爪細長,分五趾。比家鴿稍大。雄鳥體長近40厘米。體重在六兩到九兩之間,肉質潔白細嫩,前胸肌脯碩大豐滿。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象龍爪一般,故取名“飛龍鳥”。飛龍鳥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有“林中鴛鴦”的美稱。羽毛菸灰色,尾端有黑色條紋,眼栗紅色。雌鳥稍帶褐色,喉部棕色。善奔走,常隱於樹上。生活在針、闊混交林或楊樺林中。春季繁殖期雌鳥產卵6-10枚,孵化時間20-25天。食物隨季節變化,以植物為主,夏季也食昆蟲,冬季結成小群生活,鑽入雪下過夜。

棲息環境

飛龍鳥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大都棲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漿果豐富的紅松冷杉雲杉等針葉林及柞樹、樺樹等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從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較高山地都能見到,並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現象。它們特別喜歡棲居山谷或陽坡有漿果的稠密灌叢和山麓潮濕或靠近水域的林內,常常在背風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動。冬季到落葉樺樹林與河流兩岸稀樹的喬木林地,這裡陽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時間也較長,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條,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種群現狀

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它的棲息地日趨縮小,被割裂成不連續的島狀或帶狀,生活於歐洲各國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經滅絕。由於森林砍伐和過度狩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長白山的花尾榛雞密度竟下降了84%。其幾個主要產地的密度都不高,大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08~0.22隻,小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10~0.17隻,長白山為0.08~0.19隻,新疆極北部地區的數量就更少了。而遼寧、天津北部和河北興隆等地的花尾榛雞則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長尾林鴞蒼鷹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動物是花尾榛雞的主要天敵。在長白山的花尾榛雞棲息地可以躲避天敵的針葉樹環境由於森林砍伐變的極為稀少,因此受天敵的威脅大。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花尾榛雞去毛、取肉備用,滋腎壯陽。因此被利用而被過度狩獵。

飛龍鳥的傳說

傳說飛龍鳥為西王母駕下之臣,名為鸀鳥,被西王母封為“飛龍”侍者,身體蒼黃,花斑長尾,紅色腿腳,長著6個腦袋,平時為西王母配製藥物。那西王母雖已修成正果,但卻性情暴烈,常愛食血。
某天,飛龍鳥於西王母殿前走過,被西王母看到。見飛龍鳥身材嬌小,卻十分精神。口中便暗暗生津,便將飛龍鳥叫到內室,想要對她下口。飛龍鳥對西王母說:“我還有一事未了,大王能不能讓我了卻心愿,再來為你犧牲。昔日,北海龍王送我一顆八寶琉璃心,他告訴我500年後此心可以修成,吞下便可成聖,今年正好500年,後日就是大限之期,主人今天若吃了我,也不過是肉體凡胎,不能讓您有所增益,如再等兩天,待我將那八寶琉璃心修成吞下,您再吃我豈不是大大增長您的神力?”
西王母聞聽,喜不自禁,對飛龍鳥的忠心大加讚揚,放了飛龍鳥回去,只等兩日後,坐享其成。飛龍鳥趕緊回到自己的洞府,將洞府封閉,趁夜,獨自一個飛出西王母天庭,直向北方飛去。
到了第三日,西王母在殿上左等不見飛龍鳥,右等不見琉璃心,心裡大為疑惑,便派了手下一個叫夏後開的神人去飛龍鳥洞府,宣他上殿。那夏後開耳朵上掛著兩青蛇,乘坐著兩條龍,直向飛龍鳥的府地飛去,發現飛龍鳥已經離開了,夏後開伸鼻子一嗅,知道飛龍鳥向北邊去了,便向北方追去。
飛龍鳥最終沒有夏後開座下的兩條龍飛得快,當知西王母派夏後開來捉拿自己,適時天已漸黑,飛龍鳥便一頭紮下來,鑽到了雪殼子裡,只露出一撮長長的花斑尾巴,夏後開一路趕來,突然發現沒有了飛龍鳥的氣味,但看見雪地中長出一撮花斑羽毛,便知是那逃走的飛龍鳥,因見她深深陷入雪殼之中,便以為被凍死在了這苦寒之地。夏後開不忍心看到小飛龍落難,就斬下飛龍鳥的5個腦袋,連同那撮長羽毛,一起帶回去交差去了,並告訴西王母還有一個腦被黃鷹叼走了 ,從而給飛龍鳥留下活路。
飛龍鳥失去了5個腦袋,也就失去了以往的靈性,再難修行,成了一隻凡俗鳥類。飛到北方後,便留了下來,繁衍出了無數後代。因雪殼救了它一命,從此,這飛龍鳥就與別的鳥不同,夜裡睡覺不在樹枝上,而是一頭扎進雪殼子當中,單將一撮短短的尾巴露在外面,好像在感謝夏後開的救命之恩。
飛龍鳥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代。一個叫李金鏞的人來到漠河老溝開礦淘金。這一日,一個叫屠蔭堂的下屬生病了,因李金鏞一向體恤下屬,便去探望。那屠蔭堂便讓他的一個朋友上山打回些野味來招待李大人。不想菜上齊了,偏少了一個湯。那朋友一著急,來到外面,隨手打下一隻飛龍,叫廚子煲了湯端上來。李金鏞乍一喝那湯,拍案叫絕。眾人不解,試著也喝了一口,那湯味竟十分鮮美。李金鏞問是何物所做,屠蔭堂那朋友說是尋常見的飛龍鳥。至此,飛龍鳥便上了佳肴湯譜,成為北方一絕。後來袁大化接任礦務,將那飛龍鳥作為貢品連同金子一同貢獻給慈禧,慈禧鳳顏大悅,重重嘉獎了袁大化。
從此,飛龍鳥就成了年年必上的貢品,揚名大江南北。

乾隆故事

清朝宰相劉庸是位剛正不阿的人物,經常當著眾人的面指陳乾隆皇帝的缺點,乾隆對其十分頭痛,總想尋個機會報復報復他,但其行為舉止堂堂正正,從不受賄吃請,營私舞弊,乾隆皇帝挑不出他的毛病,拿他也就毫無辦法。但是,劉庸有一個嗜好:特別愛吃飛龍鳥。有一天,其門生從關東捎來一隻飛龍鳥,劉庸急不可待,令僕人吩咐廚師趕快下鍋燉上!飛龍剛剛燉熟,這時家人來報:“皇上駕到!”劉庸急忙率全家出門迎駕。乾隆剛跨進劉府大門,就聞到一股肉香撲鼻而來,眾所周知,這位風流皇帝乃天下第一大美食家,他馬上猜出是飛龍鳥的香味,立刻板起面孔說:“好個劉庸——你竟敢獵捕飛龍私下食用——該當何罪?”劉庸一想,自己在家偷煮龍肉,這不犯了欺君之罪嗎?嚇的急忙叩頭,求萬歲爺饒恕!乾隆也只是想藉此機會治治這位愛卿,就說:“這次,諒汝初犯,朕暫且赦汝無罪!這飛龍既已燉熟,還不快獻上來讓朕嘗嘗。”劉庸只好吩咐廚師將燉好的飛龍端上來。乾隆吃了一塊,果然是美味無比,嘖嘖稱讚一番,又接二連三,吃了幾塊。劉庸看乾隆吃得有滋有味,心想可別都吃了,給俺留幾塊!可嘴上卻不敢言語。乾隆看到劉庸的饞相,故意道:“朕有事須回宮去,今日先吃這些,剩下的給朕留著,隔天朕得閒便來食用。”劉庸連連低頭稱是。乾隆起駕回宮了,劉家卻全傻了眼:要是餿了可怎么辦?其僕人急忙獻計,聽說用茶葉熏後可保存數日,劉庸立刻吩咐依照此法辦理。過了十幾天,果然乾隆又來到劉府,進門便問:“劉愛卿,朕那天沒吃完的飛龍肉,還留著嗎?”劉庸趕緊點頭回答:“君命焉敢違——留著,留著呢!”說著,忙命家人將那茶葉熏後的飛龍肉獻上。乾隆一嘗,那肉不但沒變餿,反而更加味美非常。龍顏大悅,當即傳下聖旨:命劉家常做飛龍美味送進宮裡。於是,這道飛龍美味遂成為劉府的私家名菜……
民間傳說如同現今搞笑的文藝小品,街談巷議,虛多實少,沒有多大可信度。然而,飛龍鳥在清代是專門給皇帝進貢的珍品,被賜名飛龍和歲貢鳥卻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同時,飛龍鳥已日益稀少,瀕臨滅絕,我們要將其保護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