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座α流星雨

飛馬座α流星雨是1959年發現的。當理查·麥克羅斯基(Richard E.McCrosky)和阿尼特·珀森(Annette Posen)在檢查哈佛流星計畫所拍攝的流星時,他們找到了3顆可能歸屬於同一群的流星,來自赤經340度,赤緯+23度,並稱為“飛馬座μ流星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馬座α流星雨
  • 時間:1959年
  • 發現人: 理查·麥克羅斯基 阿尼特·珀森
  • 緯度:赤經340度,赤緯+23度
軌道如下:
AOPANiqea
199.4
229.7
8.3
0.965
0.778
4.35
麥克羅斯基和珀森把這個流星群和丟失的長周期彗星布蘭派(1819 IV)聯繫了起來,這顆彗星可能由於受到木星的影響而改變了軌道。
AOPANiqea
350.1
77.4
9.1
0.892
0.699
2.96
1971年,林布拉(Bertil-Anders Lindblad)再次分析了哈佛流星計畫的成果,又增加了兩顆流星。這5顆流星的活動時間從10月29日延續到11月12日,輻射點位於赤經344度,赤緯+19度,軌道如下:
AOPANiqea
200.2
227.0
6.8
0.966
0.718
3.512
對於這個群也有少量的目視報告,首先觀測到它的是德克威斯利戈西(R. de Kovesligethy),他在1885年11月9日報告了5顆來自赤經344度,赤緯+19度,但以後的德國和美國一批觀測資料都沒有提到這個群。1978年,美國觀測者諾曼·麥克雷奧(Norman W.McLeod III)進行了13天的觀測,但只觀測到一顆流星,而西澳流星組織則在1980年觀測到一個ZHR達到2.20+/-0.12的極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