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經

赤經

赤經是天文學使用在天球赤道坐標系統內的坐標值之一,通過天球兩極並與天赤道垂直,另一個坐標值是赤緯。

赤經類似於地球經度的角距離。和赤緯一起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中的位置。從春分點起沿天赤道向東計算。類似於地球緯度的赤緯指天體到天赤道的南、北角距離。

赤經是天球赤道坐標系的一個坐標。指通過春分點的赤經圈與通過天體的赤經圈之間在天赤道上的弧段,以α表示。自春分點起,按與天球周日視運動相反的方向量度,從0h到24h。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經
  • 外文名:right ascension
  • 縮寫:RA
  • 符號:α
  • 屬性:坐標值
  • 對應坐標:赤緯
概念,說明,歷史,相關名詞,赤經圈,天球坐標,

概念

春分點沿著天赤道向東到天體時圈天赤道的交點所夾的角度,成為該天體的赤經。赤經與時角不同,時角是由天子午圈向西量,而赤經是由春分點向東量,兩者方向相反。
赤經
赤經指赤道坐標系的經向坐標,過天球上一點的赤經圈與過春分點的二分圈所交的球面角。天球上相當於地球經線的線,通過天球兩極並與天赤道垂直。以時、分、秒表示。赤經的算法較特別,和地球經度(由-180度至+180度)的算法不同,赤經是在天球赤道自西向東由0小時至24小時。和時間一樣,赤經的每小時可分為60分,每分可再細分為60秒。赤經的分秒並不等如角度用的角分角秒,它們之間的換算為1時分=15角分,1時秒=15角秒。赤經計算的起點為春分點,春分點是太陽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所處的位置。

說明

天球上的赤經,功用與地理坐標中的經度相同。赤經和經度都是沿著赤道向東或西方向量度,零點也是赤道上隨意選擇的。經度的零點是本初子午線;赤經的零點是春分點,這是太陽在3月下旬運行至北天球時所通過的點,也是地球的升交點
赤經的數值由春分點向東量度的,單位是時、分、秒,但有時也會用度來量度。他與恆星時的關係密不可分。它既是時間的單位,也是角度的單位。1h=15゜,1m=15',1s=15"。在航海上使用的是恆星時角(縮寫SHA),與赤經的不同是赤經由西向東量度,恆星時角是由東向西量。
赤經可以用來測量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並且可以計算天體到達天空中某一定點的時間。例如,有個位置在赤經13h30m的天體,正在子午圈上,則在赤經20h的天體會在6.5小時(恆星時)後經過子午圈。

歷史

赤經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已經知道使用赤經編制星表,但他和之後的天文學家製作星表時都使用黃道坐標,只在特別的情況下才使用赤道坐標。
因為望遠鏡的發明,天文學家可以詳細的觀察天體,為了因應長時間觀測的需要,望遠鏡被安裝在便於追蹤天體的赤道儀架台上。因為赤道儀只要旋轉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軸,就可以抵銷地球的自轉,固定的指向選定的天體。簡而言之,赤道坐標系統已經被觀測者普遍的接受,利用赤道儀上的定位圈就可以準確的指向已經知道赤經與赤緯的天體。第一本使用赤道坐標標式恆星的星表是約翰·佛蘭斯蒂德的HistoriaCoelestisBritannica星表。
赤經是赤道坐標系的經向坐標,過天球上一點的赤經圈與過春分點的二分圈所交的球面角。1857年偉烈亞力編《六合叢談》十一:“英國包格孫新測得小行星,其測數依倫敦觀星台,用平時,從午正起,具錄於此:六月二十七日九時五十四分十三秒,測得赤經二十時二十分二十七秒一六,南緯十六度二十分五十三秒七。”1936年《科學畫報》第三卷第十三期:“商就是天蠍座里的心宿,和參宿赤經差不多相距一百八十度。”

相關名詞

赤經圈

赤經圈亦稱時圈,赤道坐標系中的一種大圓。即通過天極的大圓,它是赤道坐標系的副圈。赤經圈有無窮多個,都與天球赤道垂直。

天球坐標

天球坐標亦稱“天文坐標”。用來表示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標。通常天球坐標中的緯度和經度用天球坐標系的主圈、輔圈和原點來表示。可以分為天球地平坐標、天球第一赤道坐標、天球第二赤道坐標和天球黃道坐標等四種。天球坐標中的緯度包括高度(地平緯度)、赤緯(赤道緯度)和黃緯(黃道緯度)等三種,都相當於地理坐標中的地理緯度;天球坐標中的經度有方位(或方位角,即地平經度)、時角、赤經(赤道經度)和黃經(黃道經度)等四種,都相當於地理坐標中的地理經度。由於天球有各種不同的坐標系,所以同一天體就有各種不同的天球坐標。高度和方位角構成天球地平坐標(圖(a))、赤緯和時角構成天球第一赤道坐標(圖(b))、赤緯和赤經構成天球第二赤道坐標(圖(c))、黃緯和黃經構成天球黃道坐標(圖(d))。各種天球坐標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黃道是太陽周年運動的路線,黃經和黃緯特別適用於表示太陽、太陽系的行星和月球的運行;高度和方位角則表示天體當時當地在天空中的位置;赤經和赤緯表示了天體在空中固定不變的位置。
不同的天球坐標不同的天球坐標
天球坐標是天文學上的坐標常用的有地平坐標、黃道坐標、赤道坐標等。我國古代最常用的是赤道坐標,有時也用地平坐標與黃道坐標,它們都是我國古代所特有的東西,在觀測恆星,確定天體的位置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一)中國古代的赤道坐標的建立至上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它承襲了古代二十八宿記位置的傳統,坐標的兩個分量是入宿度和去極度。所謂入宿度,指二十八宿的距星與某一天體之間的赤經差,對於二十八宿來說,與入宿度相當的量是距度,某一宿距星到下一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叫該宿的距度。所謂去極度,就是所測的天體距北極的角距離,實際上是赤緯的餘角。赤道坐標系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得到了廣泛地運用,這在世界天文學史上是一個典型。
(二)黃道坐標。黃道是太陽在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的軌道。以黃道為基礎,用黃經、黃緯表征天體位置,即黃道坐標系。它的分量之一也是黃道入宿度,而另一個分量有時用去極度,有時則用黃道內外度。最早明確提到黃道的是《石氏星經》,東漢賈逵曾經引述到:“石氏星經曰:黃道規牽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極二十五度。”在這裡,黃道規即黃道圈,牽牛初就是冬至點,《石氏星經》的黃道坐標,冬至點的人宿度為斗20度,去極度為115度(二十五為一百一十五之誤)。漢末劉洪《乾象曆》中又出現了求月亮黃道內外度的說法。應該指出,我國古代給出的二十八宿黃道經度差,不是現在天文學上的黃經差,而是二十八宿距星的赤經差在黃道上的投影。所謂某宿的黃道距度,就是量過本宿和下宿距星的兩條赤經圈所夾的黃道弧長。所謂黃道內外度,則指緯向方向的量,天體在黃道以北叫黃道內,天體在黃道以南叫黃道外,它們都是以赤道圈為準,沿著天體的赤經圈,從所測天體量到黃道為止。
(三)地平坐標。以地平面和天頂(頭頂方向)為基礎建立的坐標叫地平坐標,它的兩個分量分別取作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中國古代最初的地平坐標只有地平經度,它廣泛用於以日晷測量太陽出沒運行的方位角上,在漢代,常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方位,如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等。後來用四維、八乾、十二支來代表二十四個方位。四維是:用艮表示東北,巽表示東南,坤表示西南,乾表示西北。八乾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二十四山,表示二十四個方位(如圖示)這二十四山,只是方位區域,並不表示連續的量度。後來的渾儀上都裝有地平環,一般使用這二十四個方向。地平坐標的另一個分量,大約是同渾天說一起產生的。唐僧一行發明復矩圖(儀器),來測量地平高度,到了元代郭守敬才發明了立運儀,既能測量地平高度,也能測量地平經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