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山廟會

飛山廟會

湖南靖州的飛山廟(威遠侯廟)據1985年的《靖州文史資料》第二輯介紹;飛山廟,又叫威遠侯廟,是紀念五代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的祠廟。廟址原在湖南湘西名山之一的飛山絕頂之上。道光《靖州志》云:'武岡雲山,舊有72峰,忽一嶧飛至靖城西門外,即名飛山。'此山下部如台,峭壁懸岩,白牛洞、蓮花洞、白雲洞嵌於其間;上部突峰,如鼎如鐘,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聳於峰巔。飛山廟就棲息在頭寶鼎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山廟會
  • 文獻:《靖州文史資料》
  • 又稱:威遠侯廟
  • 特色:飛山庵寺林立,風光如畫
風光,史料記載,

風光

飛山庵寺林立,風光如畫,尤以夕照取勝。這有如州人彭騰鴻在《七律》中所描寫的:'勝甲渠陽勢最雄,氤氳霽色靄晴虹。殘霞晚射天根赤,落日西銜畲頂紅。萬景紛披煙瘴里,五雲縹緲畫圖中。山頭信有精靈護,日放毫光掠碧空。'
其中'山頭信有精靈護'的'精靈',就是指的飛山廟中的楊再思。此廟建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廟內供有楊再思神像,稱之為'飛山太公',每年春秋和農曆六月六日,大家登山到廟裡祭祀。隨之,各郡縣峒寨也都修建了類似的祠廟,稱為飛山廟,有的叫飛山宮,也有叫太公廟的。
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年),知州孫顯祖於州城西門外一里許的作新書院左邊,建立了飛山大廟,將祭祀'飛山太公'楊再思的活動從飛山寨的頭寶鼎移到飛山大廟。明正統十年(1446年),知州蘇忞進行重建。重建後的飛山大廟,前後共分三進,四周砌有圍牆。進了大門,是三面台的戲樓,雕樑畫棟,翹角屋檐。兩側是廊屋。第一進,供著宋工部侍郎、靖州鶴山書院創始人魏了翁和明朝靖州知州黨哲的神位。第二進為飛山廟正殿,正中間上供著'飛山太公'楊再思的神像,木塑金身,雄姿威武;右邊供著一個女菩薩,據說是楊再思的妹妹;左邊供著楊再思的抬像(供抬著遊行用的)。第三進供著一男一女,是楊再思的父母。
明正德三年(1509年),參將黃燾于飛山廟前約100米處立石坊一座,上面嵌有'惠此南國'、'威鎮渠陽'的石刻巨匾,使得飛山廟更加雄偉壯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一年(1692年)先後進行了維修。又據道光《靖州志》記載:道光五年(1825年),湖南提督楊芳閱兵到靖,謁廟行禮畢,自雲侯之31代孫也。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飛山太公的祭禮活動,自宋初以來,就已開始。清同治七年(1869年),奉旨列入祭典,向例有司具太牢祀之。州府及郡縣官員,逢每年六月初六日公之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公之忌辰,都要按規定的禮儀到飛山廟進行朝拜,行祭祀禮。民間各鄉村、峒寨,也都供有飛山太公,有的成立了'太公會',置有會田若干,每逢六月和十月,由村寨首領牽頭,開支會田的租谷,殺豬宰羊,幡旗鼓樂,吹吹打打,抬著'太公'神像遊行,然後行祭祀禮,吃會酒一天,以示對'太公'的尊敬和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