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的三階段

風險投資的三階段主要由種子期、初創期和成長期三個階段組成。

種子期指風險投資者多根據創業者所擁有的技術上的新發明、新構想以及對未來企業所勾畫的“藍圖”來提供種子資金。

初創期指企業已掌握了新產品的樣品、樣機或較為完善的生產工藝路線和工業生產方案,但還需要在許多方面進行改進,尤其需要在與市場相結合的過程中加以完善,使新產品成為市場樂於接受的定型產品,為工業化生產和套用作好準備。

成長期指經受了初創期的考驗後,風險企業在生產、銷售、服務方面基本上有了成功的把握。新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法已定型,風險企業具備了批量生產的能力。但比較完善的銷售渠道還未建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也需進一步鞏固

一、種子期
在這一階段,風險投資者多根據創業者所擁有的技術上的新發明、新構想以及對未來企業所勾畫的“藍圖”來提供種子資金。由於僅有產品構想,未見產品原型,所以難以確定產品在技術上、商業上的可行性,企業的前景始終籠罩在巨大的風險之中。企業應當在種子期內突破技術上的難關,將構想中的產品開發出來,取得雛形產品。否則,夭折就是它推一的“前途”。據統計,風險企業在種子期的失敗率超過了70%。大部分的“種子”都被現實無情地淘汰掉了。因而,風險資金的投放必須十分慎重。(一)種子期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開發。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對風險投資來說,一粒精心選擇的優秀“種子”如果能成功地“孵化”出來,那么就預示著未來的一棵參天大樹,可以給它帶來十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上千倍的投資回報。正是這一充滿誘惑的燦爛遠景,使風險投資家甘冒巨大的風險,一次次涉足於種子期的投資。因此,種子期所進行的研究開發工作對風險投資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這裡的研究開發工作,並非指基礎研究,而指新產品的發明者或創新企業的經營者驗證發明創造及創意的可行性的研究,即運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的成果,為實用化而進行的對產品、工藝、設備的研究,研究開發的成果是樣品、樣機,或者是較為完整的生產工藝和工業生產方案。研究開發工作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剛開始時,可以有各種的理論沒想和研究試驗方案,在經過風險企業反覆的實驗、探索、比較後,最優的方案會逐漸顯露出來。通常,在種子期結束時,如果能達到以下幾個目標,就可以說種子期的工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一是開發出的有套用前景的成果能夠獲得專利。這樣,風險企業就可以通過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使自己的產品順利進入市常
二是與競爭對手相比,所開發出來的產品的技術水平較高,競爭對手難以很快模仿、追隨,這使風險企業容易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壟斷利潤。
三是能夠基本形成發展規模經濟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中的高技術支撐點。這是決定風險企業有無發展潛力、發展後勁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後來發展較為成功的風險企業都依賴於這一點。如我國的北大方正,它把計算機硬體技術、軟體技術、雷射技術相組合,形成核心能力,從而把雷射排版系統等高技術產品推向了世界。倘若風險企業在種子期沒有開發出有支撐能力的技術,企業發展的後勁就會顯得不足。
最後一點是,開發出來的技術、產品有廣泛的用途,可以生產一系列的產品。這為風險企業獲得儘可能大的潛在市場打下了基矗值得指出的是,在探討風險投資時,我們應樹立這樣一種觀點:儘管風險投資經常是從某種高新技術產品出發來做出投資決策的,但風險投資不僅僅是培育一種或一類產品,更重要的是在培育一個企業。確切點說,風險投資是從風險企業的成長中獲利,而不是從某種產品的發展中獲利。當然,風險企業的發展與其所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緊密相連,但畢竟企業的發展不完全等同於產品的發展。
(二)種子期面臨的風險

風險投資各階段所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種子期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這一時期投入的風險資金稍不注意就會被這兩大風險(尤其是技術風險)吞噬掉,消失得無影無蹤。為此,風險投資家往往會根據風險企業的需要,利用自己強大的關係網路,為企業招募一些優秀的專業人才,從各方面來協助企業集中力量發展技術。種子期的技術風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技術成功的不確定。新技術、新產品的構想雖然令人神往,但它能否按預定目標開發出來,誰也不敢拍拍胸脯,立下“軍令狀”。
2.技術完善的不確定。新技術、新產品在誕生之初都是十分粗糙的,它能否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很快完善起來,也是沒有確切答案的。通常,風險投資家不會讓風險企業無限期地研製下去。他們會為企業設定一個達到技術標準的最後期限。如果屆時技術標準仍未達到,企業就必須關門,風險投資家自己也會因此損失一筆錢;如果屆時能達到技術標準,那么企業下一階段發展所需的資金就會有著落。因此,在這段時間內,風險企業中每個人的壓力都非常大。創業者們工作很努力,常常每天工作10一14小時,每周工作6~7天,真可謂竭盡全力了。
時刻威脅風險企業的資金風險是指企業因得不到資金支持而無法生存下去的風險。該風險與技術風險緊密相連,它在一定程度上從屬於技術風險。因為風險投資家總是根據技術開發的進展,分期分批地投入風險資金。倘若技術開發較為順利,即便遇著一些挫折,也能很快地克服,那風險企業就不用為資金髮愁了。但倘若技術開發遇到嚴重障礙,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時,資金風險就立刻凸現出來。一旦風險投資家喪失了等待的耐心,企業得不到資金的支持,自然也就面臨覆滅的危險了。由此看來,風險投資是十分“勢利”的,它只助強不助弱。

(三)風險企業的組織結構及財務特點風險企業在種子期主要從事研究開發工作,活動比較單一,因而其組織結構也就十分簡單、鬆散。一位具有管理、技術經驗的領導式人物,財務人員和幾位在工程技術開發或產品設計方面具有專才的人就可以組成一個齊心協力、共同開發新技術的團體了。就財務情況看,整個財務處於虧損期。企業此時尚未有收入來源,只有費用支出。企業取得的風險資金主要用來維持日常運作。一部分資金作為工資提供給創業者們;另一部分則用來購買開發實驗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來說,創業者們大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而工作的,所以為了節約資金,不會在這段時間考慮薪水高低問題。
二、初創期
進入初創期,企業已掌握了新產品的樣品、樣機或較為完善的生產工藝路線和工業生產方案,但還需要在許多方面進行改進,尤其需要在與市場相結合的過程中加以完善,使新產品成為市場樂於接受的定型產品,為工業化生產和套用作好準備。這一階段的投資主要用於形成生產能力和開拓市常由於需要的資金較大——約是種子期所需資金的10倍以上,而且風險企業沒有以往的經營記錄,投資風險仍然比較大,據測算,約有30%的風險企業在初創期敗下陣來。因此,風險企業從以穩健經營著稱的銀行那裡取得貸款的可能性很小,更不可能從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而這正是風險投資一展拳腳的時候。
(一)初創期的主要工作——中試中試是一個在放大生產的基礎上,進行反覆設計、試驗,評估的過程。它利用生產經營的“微”系統進行技術試驗、生產試驗和市場行銷試驗,使技術與生產、市場相互調適,產生中試結果,在較大程度上消除套用新技術所帶來的在生產方面和市場方面的種種不確定性。這是新產品由剛研製出來到能夠成批量生產,並被市場接受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性階段。它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產品與市場的關係。此時,風險企業要製造出小批量的產品,送給客戶試用並同時試銷。然後,根據市場反饋回來的信息,對產品、生產工藝進行改進,以使產品滿足市場的需要,符合消費者的口味。只有這樣,新產品才有可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以聞名一時的蘋果公司為例,該公司的賈伯斯和伍密奈克最初製造出來的“蘋果1號”,是一種套件結構式的計算機,所有的零件組裝在一個計算機板上,樣子很難看。一位經銷商向他們建議,把計算機板放人箱體中,因為他的顧客想要購買一個完整的儀器,而不是一大堆零件。蘋果公司接受了這一建議,對產品進行了重新設計。結果,該產品很快成為當時的暢銷貨。此外,由於客戶的偏好,有時會使產品與最初的述計偏差相當大,進而導致實際成本(包括時間投入)與最初向計畫出入很大。
2.產品與生產的關係。適銷對路的產品要能夠大量生產出來,才有機會占領市常在初創期早期,風險企業的製造方法、生產工藝都很不穩定,需要反覆多次的試驗、調試,不斷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才能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二)初創期面臨的風險初創期的道路上仍是荊棘叢生,風險企業將面對各種不同風險的挑戰。創業者們要想順利地闖過這一關,除了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外,還得有相當的應變能力才行。技術風險同是技術風險,初創期的內容與種子期的就不一樣。它包括兩方面,一是新產品生產的不確定性。新產品的生產往往會受到工藝能力、材料供應、零部件配套及設備供應能力的影響。一旦它們達不到生產的要求,風險企業的生產計畫、市場開拓就會因此而受阻。1987年10月,在德國國際發明和技術貿易展覽會上,中關村開發區的一家著名公司展出了呼吸監視儀等8種感測技術產品。各國代表在親自操作新產品後,對產品快速的反應、精密的顯示感到十分驚訝,交口稱讚“這是來自中國的真正技術”。該產品獲得了展覽會惟一的一塊金牌。然而,由於受到原材料和生產工藝條件的限制,這一系列產品的生產和推向市場的進展卻十分緩慢。風險企業面對這一情況,一般會“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來確定工作重點。二是新產品技術效果的不確定性。風險企業在開發、生產新產品的過程中,難以事先預料產品的技術效果。尤其是那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示出來的效果,更讓創業者們忐忑不安:產品能不能達到消費者的要求?能不能達到社會的要求?另外,有些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會暴露出較大的副作用,如對人體的傷害,對環境的污染,對生態平衡的破壞等。如果風險企業不能從技術上克服造成副作用的因素,那么,風險企業的這個產品差不多就失敗了。因為它會受到來自政府方面的限制或有關方面的反對。這一點在生物行業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市場風險在初創期,風險企業費盡千辛萬苦研製出的新產品開始真正面對市場,由市場作裁判,來確定它的商業價值。只有那些能贏得市場的產品,才能獲得繼續發展的機會。此時,風險企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難以確定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能力。對一項新產品,特別是那些尚未有市場基礎的產品,消費者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剛開始,消費者往往會持觀望態度,倘若他們不知曉產品獨特的性能,還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對於市場最終能否接受新產品,以及接受的容量有多大,是很難加以估計的。
2.難以確定市場接受的時間。新產品推出的時間與誘導出真正需求的時間之間會有一個時滯。由於市場千變萬化,時滯越長,產品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例如,貝爾實驗室於20世紀50年代就推出了圖像電話,但直到最近20年才實現了新技術的商品價值。這正是許多風險投資公司熱衷於投資附加性技術產品的原因所在。因為革命性產品進入市場所需要的周期太長,投資回報較慢,有時需要10~20年時間。而附加性技術產品,如當前的新型電腦、新型晶片等,由於市場早已了解電腦以及晶片的產品性質了,因此無需再投入巨資,耗費時間對產品的功能進行宣傳。

3.難以對產品市場的擴散速度作出預測。估計過分悲觀,風險企業容易錯過大好的發展機會;而估計過分樂觀,也會導致風險企業陷入困境。1959年,哈羅德公司研製出施樂914複印機時,IBM公司預測複印機在未來10年內僅能銷售5 O00台,而拒絕與之合作。但事實上,複印技術被迅速推廣,10年後的哈羅德公司已售出20萬台施樂914,成為一個10億美元的大公司。若當時的風險投資者都跟IBM一個觀點,那么哈羅德公司恐怕早就不存在,而風險投資也就與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擦肩而過了。再以現代蒸蒸日上的個人電腦業為例,個人電腦的開發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使用中的大部分電腦都是大型電腦,較小型的計算機剛剛開始出現。個人電腦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推出。但當時很多做電腦的人認為個人電腦沒有前途。imb甚至認為,做個人電腦會損害其“巨人”的光輝形象。在許多人對個人電腦業不屑一顧時,獨具慧眼的風險投資家卻大力投資於該行業。赫赫有名的蘋果公司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傑作之一。到今天,個人電腦銷售量以百萬計,銷售量年增長率還在15%以上,令人瞠目結舌!不容置疑,這是一個發展得很好的行業。由此可見,正確估計市場擴散速度是何等重要的事!
4.最為常見的市場風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如何。處於初創期的企業還是小企業。而它們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往往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資金雄厚的大公司也在開發類似的產品;有時,風險企業推出某種產品後,別的公司見有利可圖,也紛紛憑藉自己的實力,迅速推出近似或改進的產品,企圖與風險企業爭奪新產品市常風險企業的產品能否經得起競爭,能奪得多大的市場份額,也是未知數。
另外,資金風險同樣也是初創期的一大風險。它與種子期的資金風險極為相似。其大小主要依附於前述兩大風險。只要技術完善、市場開發按計畫順利展開,自然會有風險資金送上門來。
(三)初創期風險企業的財務狀況
風險企業在初創期需要達到一個重要財務目標是儘快縮小企業虧損額,促使收支平衡,即達到現金流平衡點(負現金流轉向正現金流)。由於企業此時支出較大而收入來源有限,要達到該目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據美國因第弗斯公司的調查,1972~1982年,157家風險企業平均需要3O個月才能達到現金流平衡點。

在初創期,企業資金除了花在中試上外,更多的是投入到廣告上。新產品要得到市場的青睞,首先得讓消費者知道它,了解它。因而運用大量的廣告宣傳,提高產品的知名度,突出新產品的特點、優點,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企業一般會將創造品牌與營造市場結合起來,利用高層次的產品品牌打入市場,為以後的大規模生產和大量銷售奠定基矗這就使廣告及其他推銷費用在這一階段達到最高點。然而,廣告、推銷成效多在初創期期末或是成長期才顯示出來。此外,由於風險企業尚不具備批量生產的條件,其製造成本較高。因此,初創期的產品售價居高不下。銷量因此受到影響,銷售收入自然也有限。雖然企業財務仍處於虧損階段,但虧損額隨著產品銷量的增加呈不斷縮小的趨勢。只要財務狀況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企業已基本度過了初創期的種種危險,企業發展最困難的時期已成為過去,飛速發展的階段即將來臨,風險投資者也將在此看到投資成功的曙光。
(四)初創期企業的組織結構
這時,企業已有研究開發部生產部門市場行銷部門的劃分,但各職能部門都把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看成是自己的職責。大家圍繞這個目標的實現,共同奮鬥,密切配合。只要新產品還沒有在市場上成功地銷售出去,任何一個成員都不可能聲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這就如同一支足球隊,球員們儘管分工不同,但卻把進球作為共同的目標。所以,這時企業多採取一種單元組織的結構,即打破部門、學科的界限,將企業從事研究開發活動、生產製造活動、市場行銷、售後服務等方面的人員有機地組合起來。這樣,對於技術、生產、市場行銷中出現的各種難題,企業就能夠迅速作出反應。當然,這裡也存在一個人際關係協調的問題。在很多問題上,大家的意見會不一致。這些分歧除了需要一個很強的領導來解決外,該組織結構的職能轉換也能起一定作用。單元組織結構中的成員,不同時間所發揮的作用並不一樣。若此時企業主要是為了克服一些技術上的不足,那么研究開發人員就成為主導人員,其他人員則輔助他工作;此後,若市場開拓成為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銷售專家就會成為主導人員,其他如研究開發人員、生產人員則成為輔助人員。這樣,在不同情況下主要聽從“權威”的意見,就可以減少大家的分歧。由於初創期風險企業的產品、生產、市場正處於不斷摩擦融合的過程中,類似的職能轉換可能會出現好幾次。
三、成長期

經受了初創期的考驗後,風險企業在生產、銷售、服務方面基本上有了成功的把握。新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法已定型,風險企業具備了批量生產的能力。但比較完善的銷售渠道還未建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也需進一步鞏固。因此,企業在成長期需要擴大生產能力,組建起自己的銷售隊伍,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牢固樹立起企業的品牌形象,確立企業在業界的主導地位。另外,由於高新技術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快,企業應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的同時,著手研究開發第二代產品,以保證風險企業的持續發展。-)成長期的主要工作——市場開拓此處的市場開拓,包括資金市場和商品市場的開拓。
我們知道,能有機會進入成長期的風險企業,其發展前景大都比較明朗。與種子期、初創期相比,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大為減少,風險也隨之降低。企業為了擴充設備,拓展產品市場,以求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所需資金約是初創期的10倍以上。因此,此時會有大量的風險投資湧入。根據日本1995年的調查,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及風險投資基金的資金約有50%投向處於成長期的風險企業①。另外,一些實力雄厚的銀行一類的大資本家也能承受住此時的風險,因而,它們也願意向風險企業投資,以從風險企業的飛速成長中分享一部分利潤。可見,儘管企業此時急需資金,但其籌資地位卻從被動轉變為主動。選擇誰的資金,選擇何種類型的資金,一般都由風險企業說了算。風險企業可以從自己的利益、需要出發,確定合理的財務槓桿比例,採取種類較多的融資組合。但是,風險企業的“自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那些在種子期、初創期投入資金的風險投資家常常都有優先提供追加投資的權利。這一點經常也是前期風險投資家答應投入資金的條件之一,在契約中一般都列有明確的條款。

在商品市場上,風險企業的目標通常是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也要占領國際市常即風險企業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來制定自己的經營策略。一方面,這適應了現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它使風險企業的市場價值不受當地市嘗國內市場狹小的限制,而可以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得到充分實現,也有利於風險投資從中獲得高額回報。所以,定位於國際市場,對風險企業、風險投資來說,都預示著更大的機遇,更大的利潤!
(二)成長期所面臨的風險
在快速成長過程中,風險企業會面臨較為特別的管理方面的風險——增長轉型期問題,即風險企業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企業快速膨脹而帶來的風險。它是快速增長的風險企業常常遇到的問題之一。不少風險企業克服重重困難,發展到成長期,滿以為成功在望,高額回報唾手可得,沒想到大意失荊州,栽倒在自己企業的內部管理上。一個原有希望叱吒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要么就此銷聲匿跡,要么雖得以生存下來繼續發展,卻也元氣大傷,難以東山再起,只能發展成為一個普通企業了。這不能不叫人惋惜。增長轉型期問題之所以成為風險企業的特有風險,有兩個原因:
1.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收益大、見效快的特點。因此,風險企業的增長速度都比較快,有時甚至達到300%~5O0%的驚人速度。而風險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管理人員的擴充卻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會在許多問題上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
2.風險企業的創業者們大多是工程師出身,對企業管理。財務和法律事務所知不多。他們習慣於將精力、工作重點放在技術創新上,而忽視了企業在組織管理方面應根據風險企業的發展階段,不斷進行調整。比如應增加更多的專業人才,建立更正式的組織管理結構,而不是繼續停留在創業時的那種“原始組織管理狀態”。

由於以上兩個原因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增長轉型期問題不容迴避。而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使風險企業健康地發展下去,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創業者們必須轉變觀念,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創業者應該認識到,儘管在風險企業的創業初期,增長中的企業可以靠創業者的個人扭力以及那幫為他賣力打天下的志同道合者來支撐;但到了風險企業快速發展階段,這種方式就行不通了。必須採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業良好地運作。此外,創業者應該學會授權給手下的人,充分信任他們,以便將主要精力放在重大決策和處理難題上,而不是過多地消耗在企業管理的細枝末節上。二是工作重心轉移。在成長期,風險企業應適時地將工作重點由工程技術轉為經營管理。這並不是簡單地否定前者的重要性,相反,它是在另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促進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對於一個規模日益壯大的企業來說,只有良好的經營管理才能使企業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研究開發工作也才能更容易地得到資金。人才方面的充分支持。三是人才的穩定和儲備。處於成長期的風險企業正值用人之際。企業不僅要引進各類人才,還得千方百計留住人才。對那些企業需要的高級管理人才或是掌握關鍵技術的特殊人才,更應採取特殊政策穩住他們。以我國的四通公司為例,在遇到增長轉型期問題時,四通公司的領導層將公司股份的2.5%分給了約2 000名職工,同時參照國際慣例和規則來管理企業,加強對幹部、員工的考核。這樣,大大增強了企業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另外,為了引進。穩定企業的高級人才、特殊人才,公司在原有基本利益分配體系之外,又特別加上了住房、保險和股票。因而四通公司成功地避開了這一管理上的風險。
(三)成長期的組織結構及財務狀況
風險企業一般將商品的產業化和國際化兩步並做一步走,組織結構也就打上了這一烙櫻它通常採用類似企業集團的形式,以高新技術的優勢為核心,通過技術、資本、產品等多種聯合方式,將與其協作的企業組成子公司系列;以集權、分權的結合為紐帶,既注重整體的有效調整,又著眼於企業的自主經營;並且在要素投入(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管理等)和進程環節(研究開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等)兩個方面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進行跨國界的研究開發與市場行銷一體化活動。這一時期,產品已為市場所接受,會形成較大的市場需求;風險企業已開始批量生產,這不但大幅降低了製造成本,而且使分攤到每件產品上的廣告費用降低,產品價格也有了下降的空間,這會進一步刺激需求。隨著銷售額的迅速上升,企業利潤也隨之增長。企業由現金流平衡點轉向損益平衡點(收回投資資本),並能得到相當大的純利收入。

在上文,我們較系統地論述了風險投資的三個階段。對於風險資金來說,它可以在任何階段介入。自然,介入得越早,風險越大,其投資回報期望值越高;介入得越晚,風險越小,回報期望值也就越低。至於究竟何時介入,取決於風險資本家對風險與收益的權衡。近些年,風險資本在這三階段的絕對投入量都是增加的,而中後期投資的增長尤為顯著。這是由於在過去IO年中,許多風險資本金額高達10億元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公司相繼成立,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往往同時向多個風險企業投資,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組合來分散風險,還可能向更多的風險企業投入資金。這與早期風險投資家的投資策略是不太相同的,隨著投資範圍的擴大,風險投資公司難以有足夠的精力過問所投資的每個風險企業的管理,為此,風險投資公司傾向於中後期的投資。因為此時風險企業的風險較小,管理制度又基本完善了,無需它們為企業的管理勞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