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赤瘡痍

風赤瘡痍,中醫病名。是因脾胃濕熱,復感風邪,客於胞瞼所致。以胞瞼皮膚紅腫疼痛,起丘疹、水泡、膿瘡、潰爛為主要表現的外障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眼瞼皮膚炎、眼部帶狀皰疹。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風赤瘡痍
  • 相關西醫疾病: 病毒性瞼皮炎
  • 其他名稱: 無
  • 疾病分類: 眼科-胞瞼疾病
  • 發病部位: 胞瞼
  • 主要病因: 脾胃濕熱、客於胞瞼
  • 多發群體: 成年人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風赤瘡痍是指胞瞼皮膚紅赤如朱,灼熱疼痛,起水皰或膿皰,甚至潰爛的眼病。本病多發於春秋季節,以成年患者居多。

歷史沿革

病名源於《秘傳眼科龍木論·風赤瘡痍外障》,書中對其典型症狀作了描述,說:“瘡生面瞼似硃砂”,而《世醫得效方·眼科》對本病除有相同的認識外,還記載了“若經久不治,則生翳膜”,可見本病病變不僅發生在胞瞼皮膚,還可侵犯黑睛,出現黑睛生翳。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風赤瘡痍類似於西醫學的病毒性瞼皮炎。常見的有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和帶狀皰疹病毒性瞼皮炎。

病因

脾經風熱毒邪與心火相挾而上攻於目。

病機

1、脾經蘊熱,外感風邪,風熱之邪循經上犯胞瞼。
2、外感風熱邪毒引動內火,風火之邪上攻胞瞼,以致胞瞼皮膚潰爛。
3、脾胃濕熱中阻,復感風邪,風濕熱邪循經上犯,蒸騰腐灼胞瞼。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單眼發病,起病急,發展快。
2、局部刺癢或灼痛,或有畏光流淚,初起或有發熱、頭痛等症。重症、變症可見高熱頭痛、噁心嘔吐。
3、眼瞼皮膚紅赤、腫脹,並見水泡或丘疹,繼則成膿皰,破潰出膿血,或潰爛滲液。皰疹此起彼伏,穢汁痂皮結聚。重者耳前可有核腫痛。
4、滲液塗片或病毒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病證鑑別

本病應與瞼弦赤爛相鑑別。二者均有紅赤濕爛等症,但瞼弦赤爛病變僅局限於瞼弦或眥部瞼弦,不波及眼瞼皮膚;風赤瘡痍則以眼瞼及顏麵皮膚病變為主。

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眼瞼皮膚紅赤如塗硃砂、微腫,並見水泡及黏液滲出,結痂。如為帶狀皰疹所致,則在患側眼瞼、額部皮膚及頭皮出現成簇的水泡,其分布不超過鼻中線;如為單純皰疹病毒所致,胞瞼或額部皮膚出現團簇水泡,數日後水泡化膿,或可破潰糜爛、結痂;同側耳前可捫及腫核。病變還可累及黑睛,形成翳障。
2、實驗室檢查:滲液塗片或病毒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多因脾胃濕熱蘊積,外受風熱毒邪,內夾心火,上攻胞瞼所致。也有因其他眼病或點用藥物過敏所致。胞瞼紅赤焮痛、起膿泡屬熱毒為犯,皮膚潰爛起水泡屬濕熱熏蒸,胞瞼腫癢為風邪。證雖屬風、濕、熱毒為犯,但以紅痛為主。

治療原則

清熱瀉火解毒。

證治分類

(一)濕熱兼風
症狀:胞瞼腫癢,皮色紅赤,少許丘疹,滲出粘液。
治法:祛風清熱除濕。
方藥:除風清脾飲加減。
常用藥:陳皮、連翹、防風、知母、元明粉、黃芩、玄參、黃連、荊芥穗、桔梗、大黃、生地。
(二)風熱濕毒壅盛
症狀:胞瞼紅赤焮痛,水泡簇生或生膿泡,甚至潰破糜爛腥臭,滲出粘液。
治法:祛風除濕,瀉火解毒。
方藥:除濕湯加減。
常用藥:連翹、滑石、車前子、枳殼、黃芩、黃連、通草、甘草、陳皮、荊芥、茯苓、防風。
(三)風火上攻
症狀:胞瞼紅赤如塗硃砂,焮痛難忍,局部壞疽潰爛。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生石膏、生地、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玄參、連翹、丹皮、鮮竹葉、甘草
(四)肝脾毒熱
症狀:胞瞼紅赤癢痛,水泡、膿皰簇生,患眼澀痛,畏光流淚,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星翳或黑睛生翳潰爛。
治法:清熱除濕,散邪退翳。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生地、當歸、柴胡、通草、澤瀉、車前子、梔子、黃芩、甘草。

其他療法

1、滴眼藥水:滴0.1%無環鳥苷滴眼液,每日4-6次,以預防或治療黑睛生翳。
2、塗眼藥膏:患部可塗3%無環鳥苷眼膏,或睡前塗於眼內。
3、藥物敷:取六神丸和雲南白藥等份,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或用青黛膏外塗。若有潰爛者,可用0.5%新黴素溶液濕敷,每日3-4次。
4、外洗:可用地膚子、苦參、蛇床子、蒲公英各30克煎水濾去藥渣,取液待涼外洗,每日2-3次。
5、其他:病情重者,務必全身套用抗生素、無環鳥苷及糖皮質激素。

轉歸預後

1、胞瞼浮腫作癢,皮色紅赤如塗硃砂,或出現水泡、膿泡及滲出粘液,水泡潰破結痂脫落,愈後可不留痕跡。
2、胞瞼浮腫刺痛作癢,繼則於同側面頰額腮出現成簇皰疹,局部焮痛,皰疹基底潮紅,日久水泡內可灌膿,終則乾燥結痂,愈後留下痕跡,一生不退。
3、上述二種,嚴重時或日久失治均可侵及黑睛、瞳神,變生星點雲翳、瞳神幹缺症。

預防調護

1、平素注意增強體質,精神舒暢,避免過勞及感冒。
2、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3、儘量保持患處皮膚清潔乾燥,切忌搔抓揉搓,以免變生他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