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風清脾飲

除風清脾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審視瑤函》卷四。具有清脾泄熱,祛風燥濕之功效。主治椒瘡,症見目癢不適,瞼內呈紅色細小顆粒,裝入花椒皮,眵多累多,羞明難張,甚則胞瞼腫硬;粟瘡,症見瞼內黃白色顆粒,胞腫目赤,淚熱生眵,羞明難張,磣澀癢痛;風赤瘡痍。症見眼瞼紅赤,出現水泡、丘疹、刺癢、灼痛,舌苔薄黃膩,脈浮數。

基本介紹

  •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 功用:清脾泄熱,祛風燥濕
  • 主治:椒瘡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清脾知翹荊防芩,硝黃陳橘地連參

組成

廣陳皮、連翹、防風、知母、元明粉、黃芩、玄參、黃連、荊芥穗、大黃、桔梗、生地各等分。

用法

上銼。白水二鐘(400ml),煎至八分(320ml),去滓,食遠服。

功用

清脾泄熱,祛風燥濕。

主治

椒瘡,症見目癢不適,瞼內呈紅色細小顆粒,裝入花椒皮,眵多累多,羞明難張,甚則胞瞼腫硬;粟瘡,症見瞼內黃白色顆粒,胞腫目赤,淚熱生眵,羞明難張,磣澀癢痛;風赤瘡痍。症見眼瞼紅赤,出現水泡、丘疹、刺癢、灼痛,舌苔薄黃膩,脈浮數。

方義

方中黃連、連翹、玄參、知母清脾瀉熱;元明粉、大黃通腑瀉脾胃積熱;荊芥、防風疏散風邪燥濕;桔梗、陳皮理氣;生地配大黃涼血活血消瘀;黃芩請肺胃熱涼血。諸藥合用,共奏清脾泄熱,祛風燥濕之功。

運用

本方是針對脾經濕熱的病機而設。以椒瘡、粟瘡瞼內見黃白色或紅色顆粒,羞明淚粘,磣澀癢痛,眼瞼紅赤,出現水泡、丘疹,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現在常用於治療瞼腺炎、瞼緣炎、病毒性瞼皮炎、濾泡性角結膜炎、沙眼等。

加減化裁

癢甚者,酌加苦參、地膚子、蒼朮;瞼內紅赤較甚者,酌加赤芍、丹皮、紫草;白睛紅赤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淚多者,加菊花、蔓荊子、刺蒺藜。現常用治眼瞼皮膚炎、眼部帶狀皰疹、沙眼、結膜濾泡症等見上述指征者。

附方

清脾涼血湯
組成:防風,荊芥,蟬蛻,玄參,連翹,大黃,赤芍,竹葉,白鮮皮,蒼朮,陳皮,厚朴,甘草。
功用:清脾涼血,疏風化濕。
主治:脾胃濕熱,又夾風邪,椒瘡,粟瘡,瞼內紅赤,顆粒累累,刺癢沙澀,羞明流淚。
出處:《醫宗金鑒》

重要文獻摘要

1、《審視瑤函》:“主治粟瘡症。”
2、《金鑒》:“主治脾經風熱,瞼生風粟椒瘡,淚多難睜,沙澀摩睛疼痛,粟瘡如粟,其形黃軟;及脾經濕熱,椒瘡如椒,其形紅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