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流星

風火流星

風火流星是一門融雜技與武術為一體的傳統民俗社火表演藝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風火流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火流星
  • 分類:雜技
  • 地區:山西省
  • 申報地區:山西省太原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Ⅵ-52
藝術起源,藝術特點,藝術大師,文化傳承,

藝術起源

風火流星源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有人說,它源於傳統民間雜技的水流星;有人說,它源於武術中的流星錘。而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東街村,人們說起“風火流星”,必先從一人一地說起。這人,就是現在有據可查的“風火流星”的創始人韓榮華;這地,就是曾經商賈雲集、富庶繁華的祁縣。

藝術特點

“風火流星”之所以受到民間追捧,離不開幾代藝人的不斷改良和完善。它不僅將鑼鼓藝術、民間雜技、傳統武術融為一體,產生出驚險刺激的視覺效果;還因為它製作簡單、易於攜帶、內容質樸的特點,使它具有強身健體、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作用。而雙龍開道、火龍纏身等一組套路,在民間藝人手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喜慶的節日氣氛平添幾分亮色。
“風火流星”是把一米多長的繩子兩頭各拴著一個十幾歲少年拳頭大小的鐵籠,裡面是熾熱的炭火,表演者通過兩手做背花、滿頭花等動作,使繩子兩端的鐵籠在空中由慢到快旋轉,柔軟的繩子就像堅硬的棍子,加上籠中火花四濺,形成各種圖案。

藝術大師

晉陽“風火流星”的創始者是形意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韓榮華,1928年他受民間雜技的啟發,將傳統武術中某些演練手法和技巧與民間雜技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風火流星”,成為當時民間社火活動中獨樹一幟的表演項目。
風火流星

文化傳承

由於社會變革,城市化進程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民俗文化已不為年輕人看重,加上現有的老藝人對此技藝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他們步入老年,許多人疾病纏身,已無法完整表演這一絕技,使這一絕技在過去的30多年裡,走上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對此,作為主演的50多歲老人賈天倉也印證說:“現在會風火流星的人不多了,村子裡有三四個老人會,一個70多了,另外的也快70歲了,我這50多的算是能上台表演的人中年紀最小的了。”
韓金牛從2005年開始蒐集各種有關的資料,希望能夠重新復興“風火流星”。韓金牛的行動得到了“風火流星”第二代傳人聶連富、聶鴻義、聶鴻壽、牛三寶以及堂兄弟韓玉貴、韓虎貴等的支持和回響。他們自籌資金組織起晉陽“風火流星”民間藝術表演隊,並成立了晉陽風火流星民間藝術工作室。
隨著工作室的成立,上世紀70年代曾習練過“風火流星”的賈天倉和聶鴻壽的兒媳侯鐵梅也加入了“風火流星”的表演隊伍中。他們對風火流星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造,賈天倉老人給記者拿出了耍風火流星的工具看,說:“現今裝火種用的籠子上的窟窿眼比原來小多了,原來大人的手指頭能從眼中伸進去,現今則只有筷子粗細。而我們上台表演的時候為保證安全用的是會閃光的道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