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流星(太原民間社火)

火流星(太原民間社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流星為太原民間社火的形式之一。曾在全省各地流行,亦稱“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藝由原始狩獵工具“流星索”發展而成。

它由舞者將一根繩索橫放於頸後,手握繩中央,繩頭兩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內裝木炭或棉絮浸油後點燃,舞起來象兩個火球在夜空中旋轉飛舞,故稱“火流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流星
  • 屬性:民間社火
  • 別名:耍火炭、火蛋舞
  • 流行地區:山西、山東
創始人,傳承發展,

創始人

晉陽風火流星,俗稱火流星,是一門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也是古太原傳統的武社火上必不可少的項目。它的創始人是山西形意拳名家、清末太原縣人韓榮華。韓榮華自幼習武,師從山西車派形意拳開山鼻祖車毅齋的高徒李發春,後在隨父赴祁縣經商期間,又得到祁縣戴氏形意拳賀大光師父指點。此間,他受民間雜技啟發,吸收同類表演藝術的方式方法,融入傳統武術技巧,改進和編創了一系列火流星動作,完善了套路並將這一民間絕技推向鼎盛。
1928年,韓榮華從祁縣回到太原,將絕活傳授多人,使這一奇特與驚險並存的民間絕活成為晉源一帶每年社火活動的精彩表演項目。
白天耍時,碗內盛水,雙碗在空中飛旋而滴水不漏,稱為“水流星”。多數人表演時最為精彩,無數個火球在夜色中翻飛騰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新中國成立前以及成立後的一段時間,曾有民間藝人在太原海子邊一帶打地攤表演這類節目,如今的“火流星”在社火隊伍中,既可起烘托氣氛的作用,亦可在社火隊伍前開路打場,維持秩序。

傳承發展

萊蕪北街村的火流星從山西傳來。北街村現在年齡最大的傳承人是魏訓業,1938年出生。魏訓業的師傅是本村人韓戶書。火流星之所以能把玩火炭變成一種民間技藝,是因為玩出了花樣。魏訓業介紹,火流星表演方法有頭頂、脖子纏、身前、身後等,北街火流星流傳下來的花樣有“金絲纏葫蘆”、“老媽子拐線”、“仙女散花”、“黑狗鑽襠”、“朝天一爐香”等二十多種。
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火流星的表演也一直在不斷改進完善。因為很多民間藝術表演都是在白天舉行,火流星在白天的表演就換成彩球,用紅綾子、綠綾子,甩起來後彩帶像火光一樣。
現在,參加泰安匯演的年輕人都已經四十多歲。魏訓業說,最近兩年村里組織匯演,他因為體力跟不上很少參與了。但是,如今村里年輕人又頂了上來。在2013年火流星表演中,有幾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的加入特別值得注意,他們是這項民間技藝發展的未來。
火流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