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城市:紐約

《風格城市:紐約》內容簡介:《風格城市》系列叢書,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風格旅行指南,該系列是一套以著名城市的創意設計細節為線索的旅行指南,書中不但介紹了城市中每個城區的歷史故事,還蒐集了當地以藝術創意為主打的特色店鋪,內容涉及吃、穿、住、行等多個方面,除了店鋪的簡潔介紹,還配以大量相關店鋪的精美細節圖片,既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使文字說明更為形象化,是一本適合徒步旅行者玩賞的信息指南。

基本介紹

  • 書名:風格城市:紐約
  • 作者:喬舒亞•斯坦 (Joshua Stein) 愛麗絲•特姆羅 (Alice Twemlow)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638003
  • 外文名:Style City+New York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24
  • 定價:4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風格城市:紐約》編輯推薦:如果你還想著去旅遊,那么《風格城市》便不再適合你,這是專為旅行者而準備的創意行指南。說是旅行,其實更像是一次探尋之旅,《風格城市》中展現的不再是旅行網站上千篇一律的景點合照,而是那些如果沒有當地人指引或者並非資深旅行者就無法找到的精緻小巷,更甚或,是連當地人都不曾涉足的幽靜院落和古老店鋪,最適合旅人在他鄉的城市中漫步而行尋找真正的城市風情。循著書中給出的店鋪和街巷線索,讀者體驗的將是一次真正的格調之行。即使對於那些不得不穿著拖鞋的“室內冒險家”來說,《風格城市》提供的當地信息及也可以成為你了解異國文化的小小天窗。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喬舒亞·斯坦(Joshua Stein) (英國)愛麗絲·特姆羅(Alice Twemlow) 譯者:楊倩 攝影者:(英國)英格麗·拉斯姆森(Ingrid Rasmussen) (英國)安東尼·韋伯(Anthony Webb
) (美國)井上洋子(Yoko Inoue) (美國)彼得·道森(Peter Dawson)

楊倩,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英語系,翻譯學碩士,主要翻譯作品為學術論文。

媒體推薦

“風格城市:眼光敏銳的旅行者們必備的讀物。並非只是一部平庸的旅遊指南,它更多的是一份總結了最棒的旅行目的地的‘黑名單’。”
——《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城市牧游者們又拿到了新的時尚聖經。”
——《圖像》(Image)雜誌
“旅行指南中的‘古馳(Gucci)’。”
——《態度》(Attitude)雜誌
“生動、多彩、新鮮的指南。”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注重風格的旅行者的精選目的地。”
——《牆紙》雜誌(Wallpaper)

圖書目錄

怎樣使用這本指南 7
紐約簡介 8
街頭巷尾(Street Wise)
翠貝卡(Tribeca)·中國城(Chinatown)·小義大利(Little Italy)·諾麗塔(Nolita)·索和(SoHo)·諾和(NoHo)13
切爾西(Chelsea)·肉類加工區(Meatpacking District)·西村(West Village)30
格拉莫西公園(Gramercy Park)·東村(East Village)·下東區(Lower East Side)·曼哈頓下城(Lower Manhattan)48
中心商業區(Midtown)62
上東區(Upper East Side)·上西區(Upper West Side)·哈林區(Harlem)76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當泊區(Dumbo) 90
公園坡(Park Slope)·史密斯街(Smith Street)·格林堡(Fort Greene) 102
時尚行者(Style Traveller)
樂住 112
美食 134
暢飲 148
購物 160
度假 176
聯繫方式 186

文摘

紐約
“不夜城中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朱爾斯·達辛(Jules Dassin)的黑色電影傑作《不夜城》(The Naked City)中的旁白如是說道。那時還是1948年。時至今日,紐約這座超級大都市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800萬左右。其中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脫穎而出成為這座城市舞台的主唱,但是正是普通大眾的和聲賦予了紐約城獨特的城市背景和活力。並不是只有在林肯中心你才能見到真正的紐約交響樂團,整個城市其實就是一個管弦樂隊——從計程車的喇叭聲、股票經紀人的叫喊聲到唐人街的爭吵聲,從商人交易的交談聲到中央公園裡清掃落葉發出的沙沙聲。整個下東區就是一個巨大的銅管樂器,奢華的上東區則是一個木管樂器,而中央公園當然就是甜美的弦樂器。
與其他那些漫無邊際的大都市不同,紐約是一個孤島。它不像倫敦或者巴黎一樣可以持續擴展。它的邊界不是厚厚的圍牆,而是汩汩的流水:東邊有東河,西有哈德遜河。城市交響樂里所有的演奏者和他們的樂器都雜亂的擠在一起。酒吧被擠到了地下室或者閣樓里。各式的美食也混雜在一起。在這300平方英里範圍內的人類居住在上至1250英尺的高空(帝國大廈)下至瀝青路面下160英尺的地底深處(第191街1/9火車)。周圍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人類的汗水與努力,每個人都努力想從嘈雜混沌的城市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成為公眾皆知的人物,正是這種奮鬥使得紐約能夠不斷前行,不斷朝著一個更好的城市發展。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各種機緣巧合下發現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自此以後這裡一直都保持著這種欣欣向榮的狀態。
沒有什麼能比建築更能傳達歷史的迴響。從曼哈頓南端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防禦工事柯林頓古堡(Castle Clinton)及華麗得令人目眩的實業家亨利·佛里克(Henry Clay Frick)和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宅邸,到充滿布雜學院派風格的比梅爾曼斯酒吧(Bemelmans Bar)(見82頁)和花瓷磚裝飾內廷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見66頁),歷史的聲音凝聚在這些花崗岩和大理石的建築中,召喚著擁有細膩觀察力的訪客。這座城市的變化以及城市本身吸引了許許多多世界一流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來到紐約:弗雷德里克·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把一片茂盛的荊棘叢改造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公園;弗蘭克·懷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頗具現代感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在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東邊拔地而起;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還有紐約的國際主義與現代風格的集大成者,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霍華德·羅伯遜(Howard Robertson)爵士設計的聯合國總部(UN Headquarters)(見68頁)。
儘管風格已經有所轉變,但是整座城市寄托在建築上的壯志卻並沒有終結。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由玻璃與鋼筋構成的紐約時報大廈(New York Times Building)(見71頁),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 和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用立方體堆積起來的古怪建築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見55頁),運用赤陶重新設計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見74頁)都在證明這座城市的建築所一貫擁有的活力。但是設計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永垂不朽。偉大的設計風格體現在每一處空間,每一個層級,從阿柏謝克酒吧(Aphtheke)(見158頁)的古董瓶和酒吧里的綠色微光到布魯克林的菲特·索餐廳(Fette Sau)(見139頁)的拖拉機座凳。從內接縫的服裝到餐廳里富有想像力的主菜,沒有什麼是沒被包含進去的。
紐約以其魅力吸引了那些渴望在這座最大的舞台上成為大人物的人們。這裡有很多的最字:最大、最好、最多。擁有海量般產品的市場,以及想要在這裡獲得脫穎而出的願望造就了數不勝數的新想法和新產品。人們會對此表示懷疑:像這種廚房劇場(The Kitchen)(見41頁)這類實驗性的劇場,8號項目藝術品店(Project No.8)(第165頁)的羊絨蓋磚,鮑弗瑞酒店(Bowery Hotel)(見130頁)充滿維多利亞風格的魅力,或衛理·杜德蘭(Wylie Dufresne)的科學美食即興創作(見WD-50餐廳,第58頁)是否只有在這個以消費至上的城市裡才能生存並且獲得蓬勃發展,而在其他的城市根本無法存在。紐約人口的絕對數量創造了大規模的經濟,每一個幻想和每一種思考,都有機會成為這種興旺繁榮景象的一份子。每一個故事都有不同的主角,也有不同的內涵。如果你能在這裡成為主人公,也就是意味著,在其他任何地方你也可以獲得成功。
經濟衰退已經得到緩解,與此同時,紐約就開始有些明目張胆的虛張聲勢起來。但是緩解既不是永久的,也不具有決定性意義。以往華爾街暴風驟雨似的消費現在也變成了毛毛雨,但因此就認為“時運的改變為城市蒙上一層陰影”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往往就是在這種安靜的時候,那些平時不被注意的聲音開始逐漸清晰起來。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東村(East Village)和下東區(Lower East Side)的廢墟中出現了一個欣欣向榮的藝術氛圍。曾經荒蕪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現在生機盎然 。本指南是一份邀請函,請您來傾聽這座城市的聲音,來演奏您自己的紐約交響曲。
7.翠貝卡 三宅一生尚品店(Tribeca Issey Miyake)
哈德遜街119號
這家店位於一座鐵鑄建築物的一樓,出售時尚品牌三宅一生的男女時裝,包括其試驗性的A-POC系列服裝,以及所有與之相關的配飾和香氛。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與建築公司G Tects通力合作,創造性地採用鈦合金製作的波浪裝飾了整個室內空間。曾用於建造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許多技術在這裡也得以運用,金屬結構的波浪和曲線恰到好處地彌補了日本設計師傳統的溝壑式設計。
藝術事業
8.加文·布朗公司(Gavin Brown’s Enterprise)
格林威治街620號
令人難以捉摸的英國藝術品商人加文·布朗(Gavin Brown)把自己的公司設定在濃縮時尚元素的美術館之外。公司最初在南切爾西的地址被占用後,他把公司從曼哈頓最最繁華的地段搬到了偏僻的西村(West Village)的盡頭。然而,由於總有像費舍爾(Fischer)、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勞拉·歐文斯(Laura Owens)、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以及斯賓塞·斯維尼(Spencer Sweeney)(藝術家,桑托斯派對房的所有者;見18頁)這類的英國青年藝術家和前途光明的美國青年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收藏家和評論家一直對這家公司保持著密切關注。

序言

怎樣使用這本指南?
本書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街頭巷尾篇和時尚行者篇。
街頭巷尾篇,主要編排了紐約附近一天之內(包括晚上)可以步行到達的有特色的地方,包括各類休閒地點——咖啡館、商店、餐廳、博物館、演出場館和酒吧——這些地方大多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一些還鮮為人知。
時尚行者篇里列舉的地方代表了紐約最好、最具個性的地點——“值得去看一下”的地方和有特色的旅館(“樂住”一節)、飯店(“美食”一節)、咖啡館和酒吧(“暢飲”一節)、精品店(“購物”一節)和度假地(“度假”一節)。
每個地點都用帶圈的數字標註在相關區域的地圖上,以便提供一個大概的方位及周圍主要景點和地標建築的信息,而不是精確的位置。每個區域的地點按照地圖編號的順序編排。時尚行者篇中每個條目都有兩個編號:前一個表示它所在區域地圖的頁碼,後一個則表示在地圖中的具體位置。
舉個例子,遊客可以在時尚行者篇挑選一家旅館作為旅行的開始。等到達旅館後,街頭巷尾將引導他去一家最好的咖啡館,消除疲勞後再去逛逛附近的民俗博物館。吃完午餐,他可以在購物一節的目錄里找一家特別的珠寶店。為體驗一次難忘的晚餐,他可以查詢附近區域並對照著時尚行者篇找到最近的飯店。
每個條目下都附上了街道地址,完整的信息——包括電子信箱和網站地址在聯繫方式中按首字母順序列出。度假景點的具體交通和聯繫方式也在聯繫方式的最後給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