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增強劑

風味增強劑

調味劑是賦予食品甜、酸、苦、辣、鹹、鮮等特殊味感的一類食品添加劑。一般分為甜味劑酸味劑、苦味劑、鹹味劑、鮮味劑和其他調味劑等,將凡能刺激覺或嗅覺受體的物質統稱為風味增強劑 (Flavor-enhanc-er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味增強劑
  • 外文名:flavour enhancers
  • 實質:食品添加劑
  • 性質:化學物質
概述,天然風味增強劑的開發,微生物源天然風味增強劑,從動物中提取風味增強劑,從植物中提取風味增強劑,風味增強劑的套用,

概述

食品添加劑的更新換代是人們飲食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以鮮味劑為例,以前是傳統天然調味品時代,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首先採用發酵法生產味素,隨後發現了有鮮味的核苷酸;進入20世紀70年代,又開始了以味素、核酸、胺基酸、有機酸等為基料的複合化學增味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對食品營養和風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天然增味劑又邁出了發展的新步伐,以動植物為原料進行深加工所製得的天然風味增強劑(HAP,HVP)進入人們視野。HAP,HVP不僅能提供谷氨酸、肌苷酸、鳥苷酸的鮮味,而且包括多種胺基酸、有機酸、肽和糖類的複雜味感,使味道變得豐富、醇厚;不僅能拓寬味道,還能使刺激性強的味道變緩和,這是化學增味劑所不能達到的。

天然風味增強劑的開發

傳統的風味增強劑包括谷氨酸及其鹽類、鳥苷酸及其鹽類、肌苷酸及其鹽類、核苷酸及其鹽類、甘氨酸及其鈉鹽、麥芽酚、乙基麥芽酚和 L-亮氨酸等。按來源分,可以把天然增味劑的開發、提取分為微生物源、動物源和植物源,按其組成還可分為胺基酸類、核苷酸類、有機酸類和複合類。

微生物源天然風味增強劑

微生物源的風味增強劑包括的種類較多,但其大部分均屬於胺基酸類和核苷酸類。自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教授證實谷氨酸及其鹽類具有鮮味以來,國際上便開始了對其的大量研究,最開始生產谷氨酸的方法是利用酸水解小麥蛋白和大豆蛋白製取,隨著消費需求的日益提高,1956年日本以澱粉水解糖為原料,經谷氨酸棒桿菌發酵生產L-谷氨酸,並於1957年實現工業化生產。

從動物中提取風味增強劑

從動物的肉或骨頭中提取風味增強劑主要方法是水解動物蛋白(HAP)而成,利用酸或酶催化動物蛋白水解。多以雞肉、豬肉、牛肉等畜禽為原料提取的水解動物蛋白,蛋白質含量高,其胺基酸模式更接近人體需要,更能體現動物原料的風味特點,而氣味來源於極性胺基酸和還原糖通過美拉德反應的產物。水解動物蛋白中還含有一些特殊生理功能的活性肽,這些活性肽有促進微量元素的吸收,防止腹瀉,加速有害物質的排泄,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能。

從植物中提取風味增強劑

從植物中提取的風味增強劑多以植物水解蛋白(HVP)為主,同時還有一些單一呈味成分,如甜菊糖苷、甘草甜素、索馬甜、L-茶氨酸、麥芽酚等 。植物水解蛋白是植物性蛋白在酸或生物酶的催化下水解後的產物,其構成成分主要是胺基酸和肽類。谷氨酸最早的製取方法便是通過酸水解小麥蛋白而提取的。傳統的水解方法是通過加酸水解,但酸水解的水解程度不易控制,且產生微量一氯丙醇和二氯丙醇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

風味增強劑的套用

風味增強劑在食品中的套用非常廣泛,比如在調味品、肉製品、奶製品、保健食品以及飲料中都有較好的套用。酵母抽提物等已開始作為單獨的調味品出現市場上 ;以 HAP、HVP、胺基酸、核苷酸等進行復配的調味品也日趨占人們的廚房。在肉製品中如Megan等研究了利用天然風味增強劑來降低法蘭克福香腸中的鈉含量,從而降低人們日常飲食中的食鹽攝取等。在2010年召開的核苷酸及衍生物開發與套用技術交流研討會上,對核苷酸系風味增強劑在肉製品中的套用進行了討論。奶製品中,將麥芽酚和乙基麥芽酚的套用較為廣泛,王勃利用微膠囊技術來延緩奶糖香味揮發,並利用乙基麥芽酚來增強奶味。大多數的胺基酸類、低聚肽類保健品都是利用動植物水解蛋白來製取的,像醫用的水解蛋白注射液、口服液等也是如此。在飲料中,風味增強劑的套用也較多,主要是用於提高飲料的特徵風味,改善口感,降低成本,徐樂三等將猴頭菇與釀造酒醅混合發酵,用以生產具有獨特風味的的黃酒。Kunieda等將香草提取物套用飲料中用於改善飲料的味感和豐富度 。 Jonathan等利用茶葉提取物作為天然風味增強劑添加到綠茶飲料中,來增強綠茶的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