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創傷處理原則

本文講述顱腦創傷處理的原則,還有其步驟和方法。

一、顱腦創傷的處理步驟和方法
了解重點傷情,系統、簡要地檢查傷者全身情況,立即處理危及生命的病症,迅速脫離現場,轉送醫院。對嚴重腦創傷患者來講,傷後一小時是搶救治療的黃金時段。因此,顱腦損傷患者現場搶救是否及時正確,是搶救成敗的關鍵。
(一)首先處理窒息和出血
對於傷後立即昏迷、意識不清的患者,要注意兩點:
1.保持呼吸道通暢
2.迅速處理活動性出血
(二)急診室神經外科的專科處理
腦是神經中樞,腦組織最脆弱,難再生修復。顱腦損傷易造成傷員死亡、留下殘疾。顱腦損傷死亡原因主要是:顱內出血、腦挫裂傷,這兩者相互關聯,均會發展形成腦疝。腦疝形成2~3小時則可造成傷員致殘,時間越長,搶救成功的機會越少,腦疝超過6小時的,救活的機會渺茫。腦出血的療效優於腦挫裂傷,而腦出血中的硬膜外血腫療效最佳,搶救及時可完全恢復。
醫院急診室的醫護人員要及時果斷地處理病情,嚴密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等生命體徵的變化並給患者做頭顱CT檢查,以確定顱腦受傷的情況,同時立即與神經外科醫生進行相應的治療護理,最大限度地保證腦功能恢復。對於顱腦損傷治療越及時,患者預後越理想。醫生在治療顱腦外傷的同時,要注意檢查患者全身的傷勢情況,綜合處理先聯繫做頭顱CT掃描,出現腦疝的要立即在急診室做術前準備。有實力的醫院可在急診科設定手術室,顱腦損傷手術做完後,然後再將傷員送回神經外科做進一步的治療。
二、治療原則
(一) 病人的分類處理
1.傷情分類 根據傷情和就診時的情況,可按傷情分為以下四種情況分別處理:
(1)緊急搶救 傷情急重的閉合性頭傷,持續昏迷或曾清醒再昏迷,GCS 3~5分,顱內壓增高,一側瞳孔散大或對側也開始擴大,生命體徵改變明顯,情況危急來不及作進一步檢查,應根據受傷機理和臨床特點定位,直接鑽孔探查,行開顱手術搶救;若屬腦幹原發損傷、去腦強直、瞳孔時大時小、高熱、生命體徵紊亂,但無顱內高壓時,則應行氣管插管或切開、冬眠降溫、過度換氣、脫水、激素及顱壓監護等非手術處理。
(2)準備手術 傷情嚴重,昏迷超過6小時或再昏迷,GCS 6~8分,生命體徵提示有顱內壓增高改變,應立即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如CT掃描等,明確定位,安排急症手術;若經輔助檢查並未發現顱內血腫,則給予非手術治療,放置顱內壓監護及12~24小時定時複查CT;若屬開放性顱腦損傷則應在糾正血容量不足的同時準備手術清創。
(3)住院觀察 傷情較重,昏迷時間20分鐘至6小時之間,GCS 9~12分,有陽性或可疑的神經系統體徵,生命體徵輕度改變,輔助檢查有局限性腦挫傷未見血腫,應收入院觀察,必要時複查CT,或有顱內壓升高表現時行顱內壓監護。
(4)急診室觀察 傷情較輕,昏迷時間在20分鐘以內,GCS 13~15分,神經系統檢查陰性,生命體徵基本穩定,輔助檢查亦無明顯陽性發現時,應留急症室觀察4~6小時;若病情加重即收入院作進一步檢查或觀察;若病情穩定或好轉,則可囑其返家休息,但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即遵囑返院複診:①頭疼、嘔吐加劇。②意識再障礙。③躁動不安。④瞳孔不等大。⑤呼吸抑制。⑥緩脈。⑦肢體出現癱瘓。⑧失語。⑨癲癇發作。⑩精神異常。
三、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救治病人生命,糾正或保存神經系統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顱腦損傷手術主要針對開放性顱腦損傷、閉合性損傷伴顱內血腫或因顱腦外傷所引起的合併症和後遺症。手術僅僅是整個治療中的一個環節,決不能只看重手術而忽略非手術治療和護理工作。
手術目的在於清除顱內血腫等占位病變,以解除顱內壓增高,防止腦疝形成或解除腦疝。手術包括:硬膜外血腫清除術,急、慢性硬膜下血腫清除術,微創顱內血腫尿激酶溶解引流術和腦組織清創減壓術。應注意:1.確診後迅速手術。CT掃描正確選擇手術開瓣的部位。2.術前應作好骨瓣開顱設計,以便血腫清除和止血。3.注意多發血腫存在的可能,力求勿遺留血腫。4.減壓術:對腦挫傷、腦水腫嚴重者應進行減壓術。
(一)急性硬膜外血腫的外科治療
1.手術適應證
不管患者的GCS評分如何,只要急性硬膜外血腫量超過30mm3,就應手術清除血腫。血腫量少於30mm3、血腫厚度薄於15 mm且中線移位小於5 mm的患者,若GCS評分高於8分,沒有局灶性功能缺失,則可在動態影像學觀察和神經外科中心嚴密觀察下,予非手術治療。
2.手術時機
強力建議出現昏迷(GCS評分小於9分)和瞳孔不等大的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儘早行血腫清除術。
3.術式
尚無充分證據支持哪一種術式效果更好。然而,開顱手術能更徹底地清除血腫。
(二)急性硬膜下血腫的外科治療
1.手術適應證
不管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GCS評分如何,只要CT掃描顯示血腫厚度超過10 mm或中線移位超過5 mm,就應手術清除血腫。所有處於昏迷狀態(GCS評分小於9分)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均應監測顱內壓。血腫厚度薄於10 mm、中線移位小於5 mm且處於昏迷狀態(GCS評分小於9分)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若出現入院時的GCS評分比受傷時下降2分或更多和(或)瞳孔不等大或瞳孔固定散大和(或)顱內壓超過20 mmHg,則應手術清除血腫。
2.手術時機
有手術適應證的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應儘早行外科血腫清除術。
3.術式
具有手術指征的急性硬膜下血腫的昏迷患者(GCS評分<9分),應該採用去骨瓣減壓加硬膜成形或不去骨瓣減壓的開顱手術。
(三)外傷性腦內血腫的外科治療
1.手術適應證
腦實質內血腫、進行性神經功能減退、難治性顱內高壓以及CT顯示占位效應的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GCS評分為6-8分,且CT掃描顯示其額葉或顳葉腦挫裂傷的血腫量超過20 cm3、中線移位≥5 mm和(或)腦池受壓的患者,以及任一部位的血腫量超過50 cm3者,都應接受手術治療。
腦實質內血腫患者若沒有神經損害徵象,且控制了顱內壓,CT掃描也未顯示明顯占位效應,則可在密切監護以及動態影像學觀察下給予非手術治療。
2.手術時機和術式
局限性血腫患者和符合上述手術適應證的患者,推薦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傷後48 h內實施的雙額葉減壓術是瀰漫性、難治性腦水腫及其導致的顱內高壓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
對於難治性顱內高壓和瀰漫性腦實質損傷且有即將形成小腦幕切跡疝的臨床和放射學證據的患者,減壓手術(包括顳肌下減壓、顳葉切除和半球開顱減壓)是其治療選擇。
(四)後顱窩血腫的外科治療
1.手術適應證
CT掃描顯示占位效應,或出現神經功能障礙或減退的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CT掃描所示占位效應定義為第四腦室變形、移位或消失,基底池受壓或消失,或出現梗阻性腦積水。
CT掃描未示占位效應且未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可以在嚴密觀察下和動態影像學觀察下給予非手術治療。
2.手術時機
對於有手術指征的患者,應儘早行血腫清除術,原因在於這些患者的病情可迅速惡化,並最終導致預後不良。
3.術式
枕下開顱術是清除後顱窩血腫的主要方法。
(五)凹陷性顱骨骨折的外科治療
1.手術適應證:
開放性(複合性)凹陷性顱骨骨折患者,若凹陷程度大於顱骨厚度,則應接受手術治療,以免感染。
開放性(複合性)凹陷性顱骨骨折患者,若沒有硬腦膜破裂、明顯顱內血腫、凹陷程度>1 cm、額竇破裂、嚴重的容貌毀損、傷口感染、氣顱或嚴重傷口污染的臨床或影像學證據,則可予非手術治療。
閉合性(單純性)凹陷性顱骨骨折患者可接受非手術治療。
1.手術時機
提倡早期手術,以減少感染危險。
2.手術方法
推薦骨折片撬起和傷口清創作為外科手術方法。若不存在傷口感染,則原骨折片的復原是一種外科治療選擇。開放性(複合性)顱骨凹陷性骨折患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救治病人生命,糾正或保存神經系統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顱腦損傷手術主要針對開放性顱腦損傷、閉合性損傷伴顱內血腫或因顱腦外傷所引起的合併症和後遺症。手術僅僅是整個治療中的一個環節,決不能只看重手術而忽略非手術治療和護理工作。
四、非手術治療
顱腦損傷病人需要手術治療的只有15%左右,實際上絕大部分的輕、中型及重型中的一部分多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即使是手術病人,術後也還需進行較之手術更為複雜的非手術治療,才能使整個治療得以成功。
(一)保持呼吸道通暢 病人由於深昏迷,舌後墜、咳嗽和吞咽機能障礙,以及頻繁嘔吐等因素極易引起呼吸道機械阻塞,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對預計昏迷時間較長或合併嚴重頜面傷以及胸部傷者應及時行氣管切開,以確保呼吸道通暢。
(二)嚴密觀察病情 傷後72小時內每半小時或1小時測呼吸、脈搏、血壓一次,隨時檢查意識,瞳孔變化,注意有無新症狀和體徵出現。
(三)防治腦水腫,降顱內壓治療
1.除休克者外頭高位
2.限制入量
每24小時輸液量為1500~2000毫升,保持24小時內尿量至少在600毫升以上,在靜脈輸給5~10%葡萄糖溶液的基礎上,糾正水鹽代謝失調,並給予足夠的維生素,待腸鳴音恢復後即可鼻飼營養。
(四)脫水治療
目前常用的脫水藥有滲透性脫水藥和利尿藥兩類。常用供口服的藥物有:1.雙氫氯噻嗪25~50mg,日3次;2.乙醯唑胺250mg,日3次;3.氨苯喋啶50mg,日3次;4.速尿20~40mg,日3次;5.50%甘油鹽水溶液60ml,日2~4次。常用供靜脈注射的製劑有:1.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日2~4次;2.30%尿素轉化糖或尿素山梨醇溶液200ml,靜脈滴注,每日2~4次;3.速尿20~40mg,肌肉或靜脈注射,日1~2次,此外,也可用濃縮2倍的血漿100~200ml靜脈注射;20%人血清白蛋白20~40ml靜脈注射,對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有效。
(五)持續腦室外引流或對進行顱內壓監護的病例間斷地放出一定量的腦脊液,或待病情穩定後,腰穿放出適量腦脊液等。
(六)冬眠低溫療法 體表降溫,有利於降低腦的新陳代謝,減少腦組織耗氧量,防止腦水腫的發生和發展,對降低顱內壓亦起一定作用。
(七)巴比妥治療 大劑量戊巴比妥或硫噴妥鈉可降低腦的代謝,減少氧耗及增加腦對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顱內壓。初次劑量為3~5mg/kg靜脈滴注,給藥期中應作血內藥物濃度測定。有效血濃度為25~35mg/L。發現顱內壓有回升時應即增補劑量,可按2~3mg/kg 計算。
(八)激素治療 地塞米松5~10mg靜脈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氫化可的松100mg靜脈注射,日1~2次;強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於消除腦水腫,緩解顱內壓增高。
(九)輔助過度換氣 目的是使體內CO2排出,據估計動脈血CO2分壓每下降0.13kPa(1mmHg),可使腦血流遞減2%,從而使顱內壓相應下降。
(十)神經營養藥物的套用 這類藥物有:克腦迷、谷氨酸、三磷酸腺苷(ATP)、細胞色素C、輔酶A、氯酯醒、胞二磷膽鹼,γ一氨酪酸等。可按病情選用或合併套用。一種比較多用的合劑是:細胞色素C15~20mg。輔酶A50μ、三磷酸腺苷20~40mg、正規胰島素6~10μ、維生素B650~100mg,維生素C1g和氯化鉀1g 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稱為能量合劑作靜脈滴注,每日1~2劑,10~15日為一療程。
(十一)防止併發症,加強護理 早期應以預防肺部和尿路感染為主,晚期則需保證營養供給,防止褥瘡和加強功能訓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