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非特異性感染

顱內非特異性感染

顱內非特異性感染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包括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硬膜下(外)膿腫等疾病。臨床症狀以頭痛、發熱、腦膜刺激征及腦脊液中多形核白細胞增多為主的炎性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顱內非特異性感染
  • 外文名:Intracranial nonspecific infection
一、病因:,二、鑑別診斷:,三、檢查:,四、治療原則:,

一、病因:

顱內非特異性感染感染疾病主要由細菌、病毒、黴菌和寄生蟲引起

二、鑑別診斷:

1.非化膿性腦膜炎,其腦脊液中細胞多為淋巴細胞,而化膿性腦膜炎的腦脊液中細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氫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膿性腦膜炎。
2.機械、化學、中毒性腦膜損害及癌症腦膜病。這些情況也會出現與化膿性腦膜炎類似的臨床表現,但通常憑仔細的病史,原發病的確定,對疾病轉歸的觀察及試驗性治療等可使診斷得以確定。
3.出血性腦血管病。出血性腦血管病,特別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往往突然發病,也可有發熱、頭痛及腦膜刺激征等,但腰椎穿刺腦脊液呈血性可證實診斷。

三、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間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占80%~90%。
(二)腦脊液檢查:
早期即有炎症性改變,壓力增高,外觀混濁,甚至為膿性,細胞數可達(1000~10000)×10/L以上,且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恢復期才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但糖與氯化物明顯降低。
(三)CT檢查:
CT可見腦膜呈線狀強化,如並發硬腦膜下積液,可見顱骨內板下方出現新月形低密度區,包膜形成時,其內膜可被強化,炎症波及室管膜及脈絡叢時,可顯示腦室壁線狀強化。如並發積水則可見腦室擴大等。如腦實質受累則顯示低密度區和占位效應。
(四)MRI檢查:
MRI檢查依病變的不同階段而有不同表現,在病變早期可見腦膜及腦皮質呈多狀信號增強,腦組織廣泛水腫,腦溝裂及腦回變小。在病變中期,可在皮質下出現缺血性病灶及腦周圍出現間質性水腫。後期,可見腦積水硬膜下積液或腦萎縮。

四、治療原則:

(一)全身療法:
1.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則,輕症可不套用,重症特別是敗血症則應早期、足量、廣譜、聯合、有效的抗生素靜脈輸入。注意用前做試驗和用後的藥物反應。
2.支持療法,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嚴重感染可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液。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重症患者定時測T、BP、P、R,以及神志、瞳孔、肢體活動等。
4.對症處理,對高熱患者給予降溫,疼痛較重者給用止痛劑,以及抗休克治療。
5.需要隔離的嚴格執行。
(二)局部療法:
1.患部休息、制動、抬高患處等。
2.局部外敷藥物,早期可先用魚石脂軟膏和中藥。
3.局部熱敷,理療。
4.手術前後護理,術前用藥及局部處理,術後觀察和保持引流通暢,局部清潔及時換藥等。
(三)健康教育:
1.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防止皮膚損傷,傷後要及時正確處理。
3.處理原發病灶。
4.儘早治療相關的全身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