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性出血

部分顱內腫瘤可以引起顱內出血,特別是對於臨床以出血為首發症狀的腦腫瘤病人,由於起病較急,需要得到及時診斷、治療,應引起醫生的重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顱內
  • 常見病因:腫瘤血管曲張、管壁薄,含大量血竇,血液質量異常,新生動脈不能抵抗血壓壓力,瘤細胞對血管壁破壞等
  • 常見症狀:突然病情加重,出現新的神經功能障礙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出血機制很複雜,不同腫瘤的出血可有其不同的誘發因素,大致可分為直接的和間接的兩大類所謂直接因素是指腫瘤本身所引起的出血:
1.腫瘤血管的缺陷有血管曲張、管壁變薄血管瘺等很易發生血管破裂,以膠質母細胞瘤多見。
2.腫瘤的本質為多血管性,含有大量的血竇易損傷出血。
3.血液質量的異常如白血病
4.隨著腫瘤增大血液供應增加,新生動脈因不能抵抗血壓的壓力而發生動脈瘤性曲張、破裂。
5.瘤細胞對血管壁的破壞。
6.靜脈血栓形成或被瘤細胞阻塞。
7.放射治療、頭部外傷、手術操作等
所謂間接因素是指非腫瘤本身直接引起的出血。當顱壓增高超過微循環灌注壓時,則血流停滯缺氧、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管壁破裂,發生血管周圍灶狀出血被稱為微循環出血。當顱壓繼續升高達到極為嚴重程度時,則致腦幹移位和扭曲,發生大片出血被稱為體循環出血。

臨床表現

通常腫瘤性顱內出血與其他原因出血的臨床表現不一樣。如患腦腫瘤的患者突然病情加重,出現新的神經功能障礙情況時,腫瘤急性出血的可能性極大。但對於僅以出血為首發症狀的腦腫瘤病人,此時原發的腫瘤往往被忽視,因此,對於有異常部位的出血又無其他引起出血的危險因素或原因的病例,應懷疑有腫瘤出血,進一步行CT掃描和核磁共振檢查。

檢查

在出血急性期CT片上呈現高密度影,周圍低密度或等密度區,伴有占位效應,強化後呈不同程度的不規則密度影慢性期隨血腫的液化吸收,出血的高密度灶轉為等密度或低密度但CT對位於顱底或後顱凹的病變欠敏感、有時不能將腫瘤內多發性小鈣化斑與小出血灶區別開來。
磁共振是目前有效的影像診斷手段它不僅對出血的類型,而且對血腫的轉歸均能準確診斷,能診斷CT所不能確診的病變,特別是對於腦血管畸形的鑑別診斷明顯優於CT。此外,對於血圖像運豐富的腫瘤應進一步行腦血管造影。

診斷

在CT和磁共振影像套用以前,腫瘤性出血的診斷多靠外科手術或活檢隨著CT和磁共振的廣泛套用,確診顱內腫瘤出血已非難事絕大多數腫瘤性出血經CT增強對比後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對於以出血為首發症狀的腦腫瘤病人,應注意與腦動靜脈畸形動脈瘤高血壓煙霧病腦出血性疾病相鑑別,影像學如發現腫瘤病灶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顱內腫瘤出血的治療包括血腫的清除和腫瘤的切除。小的出血可不必特別處理,而較大的出血特別是因出血兇猛而有較明顯占位效應,在顱內壓急劇升高的情況下需急診外科手術。手術在清除血腫的同時應將腫瘤一併切除,否則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險。但對於惡性腫瘤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切除,術後輔以放療化療。

預後

大部分顱內腫瘤出血的病人預後較差。這是由於引起出血的腫瘤多為惡性程度較高的顱內原發腫瘤或轉移癌,以及出血本身對腦的損害,只有極少數病人由於早期發現及時得到治療可獲得較好的預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