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腫瘤

腦幹腫瘤以神經膠質細胞瘤多見,其次是血管網狀細胞瘤和海綿狀血管瘤。膠質瘤中又以星形細胞瘤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多發。神經膠質細胞瘤在腦幹內多呈浸潤性生長,沿神經軸向上下兩個方向發展,通常腦橋為好發部位。星形細胞瘤多發生於青少年;室管膜瘤多見於中年人,起源於四腦室底的或頸髓中央管的室管膜。而血管網狀細胞瘤多發生於成年人,多由延髓背側長出向四腦室發展,也可完全生長在延髓內,還可發生於延頸髓結合部或頸髓背側;偶發於橋腦;其他可發生在胸髓及眼底等處。而海綿狀血管瘤常中年發病,多發於橋腦,其次為中腦、延髓。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Tumor of  brain stem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橋
  • 常見症狀:頭痛、眩暈、躁動不安,眼球內斜、復視、嘴歪、面部麻木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臨床表現

生長於腦幹的腫瘤,其臨床表現與腫瘤的發生部位、類型及惡性程度等有密切關係。最常見的症狀及體徵為多發性腦神經損害、錐體束征及小腦體徵,病程晚期患者可表現有顱內壓增高
1.中腦內腫瘤
較少見,患者可出現眼瞼下垂等動眼神經癱瘓症狀。由於腫瘤向背側發展、造成第四腦室或中腦導水管的狹窄或閉鎖,故早期即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患者常有頭痛眩暈、躁動不安和伴有噁心與嘔吐等。隨著腫瘤的壓迫和發生占位效應,可表現出典型的中腦損害臨床綜合徵。
2.腦橋腫瘤
常出現眼球內斜、復視、嘴歪、面部麻木等展神經、面神經或三叉神經受累症狀;並有運動、感覺和小腦症狀等表現。該部位腫瘤的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晚,因腫瘤多呈浸潤性生長,故症狀和體徵表現較為複雜。
3.延髓腫瘤
多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如延髓兩側性損害,可表現為雙側後組腦神經麻痹,患者有吞咽嗆咳、聲音嘶啞、舌肌麻痹和萎縮等。隨著腫瘤的發展,累及腦幹腹側面的錐體束時,則出現交叉性癱瘓,表現為同側的腦神經麻痹和對側的肢體肌力下降、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征陽性。肢體的癱瘓常先從一側下肢開始,繼之發展到該側上肢。但有些生長緩慢的腫瘤早期表現常不明顯。延髓腫瘤早期一般無顱內壓增高症狀,但腫瘤內出血或囊性變、影響腦脊液循環時,則可出現顱內壓增高。因此,對多發性腦神經損害或進行性交叉性麻痹,並伴有錐體束征者,應考慮該部位腫瘤之可能。此外,小腦體徵亦不少見,表現為步態不穩,閉目難立征陽性,眼球震顫共濟失調。晚期可出現雙側腦神經受累和錐體束征。部分患者還可因腫瘤侵及延髓及上頸髓而出現強迫頭位等。
4.惡性瀰漫型腫瘤
一般病程短,病情發展迅速,伴有嚴重的腦幹損害體徵,包括腦神經麻痹等表現。但早期顱內壓增高體徵卻較少見,多出現於病情的晚期。
5.膨脹型腫瘤
神經功能損害表現通常進展緩慢,有些病例腦幹局灶性損害體徵很輕微。中腦腫瘤可有多種不同的肢體痙攣表現。

檢查

1.腦幹聽覺誘發電位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結合其他聽覺功能檢查,對準確地診斷腫瘤部位多有所幫助。
2.CT掃描
通常腦幹膠質細胞瘤以低密度灶和腦幹腫脹多見,少數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囊變甚少;向上可侵及視丘,向後外可發展至腦橋臂及小腦半球。強化掃描可有不均勻增強或環形增強。海綿狀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為均勻的高密度;在亞急性及慢性期為低密度。室管膜瘤為高密度,能增強。血管網狀細胞瘤為高密度,顯著增強。結核球呈環形高密度,中央為低密度,能顯著加強。為區別腦幹腫瘤和腦幹外腫瘤,必要時可進行腦池造影CT掃描。CT掃描可將腦幹腫瘤分為3型:Ⅰ型為無強化病灶,表現為低密度病變;Ⅱ型瀰漫性強化;Ⅲ型為環形強化。其中Ⅰ型多見,Ⅱ、Ⅲ型較少見。
3.MRI檢查
腦幹膠質細胞瘤常呈長T1和長T2信號改變,多無囊變或出血,邊界一般不清,形態不規則,多數腫瘤有Gd-DTPA增強。與CT掃描相比,由於其多視角成像及無顱底骨偽影干擾,能更清晰地顯示病變部位及範圍。海綿狀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T1WI及T2WI上皆為均勻的高密度,輪廓清晰,常呈圓形,在亞急性及慢性期T1Wl及T2W1上也皆為高密度。室管膜瘤為長T1,長T2,向腦幹外發展至第四腦室或小腦腦橋角,血管網狀細胞瘤為長T1及長T2,球形位於延髓後方。結核球為環形高密度,加強後更顯著,中間為低密度。

診斷

腦幹腫瘤的多數患者起病緩慢,頭痛不甚明顯,逐漸出現腦神經麻痹,其中以展神經麻痹較為常見,以後相繼出現面癱、吞咽困難、發音障礙、錐體束損害、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等。典型病例常表現為交叉性麻痹。CT掃描和MRI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腫瘤的生長類型。

治療

1.一般治療
加強支持和對症治療,控制感染,維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對有延髓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難呼吸衰竭者,應採用鼻飼,氣管切開,人工輔助呼吸等。有顱內壓增高者,應給予脫水劑,並加用皮質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神經症狀。
2.手術治療
腦幹腫瘤在以往被認為是手術“禁區”,這是因為腦幹在很小的範圍內集中有許多神經核團、傳導束和網狀結構等。腦幹腫瘤多為浸潤性生長的膠質細胞瘤,因而手術困難較大,易造成腦幹內的重要結構損傷,手術致殘及手術死亡率較高,預後不良。近年來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腦幹腫瘤手術效果明顯改善。儘管腦幹腫瘤手術仍有較大風險,但對於較局限、呈結節狀或囊性變、分化較好的腫瘤,應積極採用手術切除,其預後較好。對於良性型的腦幹腫瘤,採取全切除手術方式是可以獲得根治效果的。
此類腫瘤的手術目的在於:①明確腫瘤性質;②恢復腦脊液循環;③良性腫瘤應爭取獲得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如星形細胞瘤Ⅰ級、血管網狀細胞瘤或結核球(瘤)等,可望全切而獲治癒效果;④惡性腫瘤亦應力爭全切除,或行次全切除,部分切除,以達到充分的內減壓效果;⑤膠質細胞瘤術後輔以放療和化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3.放射治療
長期以來,放射治療的方法被認為是治療腦幹腫瘤的主要手段。根據臨床和影像學檢查可以確診的腦幹腫瘤,即可施行放射治療。70%~90%的患者在接受第1個療程放射治療後,症狀和體徵多有改善。一般採用放射總量為50~55Gy(5000~5500rad),療程5~6周;高於6Gy者,易引起腦放射性損傷。放療可以單獨進行,亦可與手術後治療相配合。
4.化學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有尼莫司汀(ACNU)、卡莫司汀(BCNU)、環己亞硝脲(CCNU)等,依患者病情、年齡及體重等合理用藥。

預後

腦幹腫瘤的預後與許多因素有關:腫瘤的部位、病理性質、治療選擇等。中腦區腫瘤相對好於腦橋腫瘤;Ⅰ-Ⅱ級星形細胞瘤預後優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CT掃描表現為Ⅰ型者預後較好,Ⅲ型預後差。腫瘤大小亦與預後有關,腫瘤越大,預後越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