顎肢

顎肢又稱腳須,是蛛形綱等動物頭部的第二對附肢,相當於其他節肢動物的第一小顎。但是也有認為顎肢相當於大顎。顎肢的基部成為咀嚼突起或下唇樣突起,基部分成數個關節,末端形成爪或鉗狀,各稱為爪須或鉗須。也稱為小顎須(maxillipalp)或單稱須(palp)。

簡介,種類,

簡介

顎肢chelicera 屬於顎肢亞門(Chelicerata)動物頭部第一對附肢,相當於其他節肢動物的大顎,第二對是足須相當於小顎(第一小顎),但這些也有認為是相當於各種甲殼類的第二觸角及大顎。顎肢由2—3節構成,多數成為適於捕捉的鉗狀構造,有的還在末端鉤尖內面具毒腺開口。

種類

大型有鰓的水生動物身體分前體部(頭胸部)和腹部,前體部被以頭胸甲,腹部最後有尾刺。頭胸甲有中央眼和成對的複眼(有時退化)。前體部有6對附肢,在口的周圍。第1對在口前,為顎肢,由3或4節構成,螯狀。步足5對,基節內側擴大為顎基。第7節(末胸節)具雛形附肢,稱為唇狀瓣。腹部體節癒合或分離,一般為5、6節或更多(13)節不等。腹肢6對,第1腹肢(在第8節上),為生殖厴,其下為生殖孔;其餘5對腹肢平扁,雙枝型,內肢小,外肢寬闊,後面具書狀鰓。消化器官有強大的嗉囊和腸盲囊。以小動物為食,雌雄異形。初孵化幼體為三葉幼體,形似三葉蟲。該綱有2目:①廣鰭目。棲於淡水水域或海洋中,或水陸兩棲,板足鱟最大體長近3米,腹部前部有附肢,後部無附肢,全部為化石種。②劍尾目。為海產、底棲,大多數種已絕滅,現存3屬4種,被稱為活化石。常見種為中國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