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巨蜈蚣

少棘巨蜈蚣

大蜈蚣科,體形扁平而長,全體由22個同型環節構成,長約6~16厘米,寬5~11毫米,頭部紅褐色;頭板近圓形,前端較窄而突出,長約為第一背板之2倍。頭板和第一背板為金黃色,生觸角1對,17節,基部6節少毛。單眼4對;頭部之腹面有顎肢1對,上有毒鉤;顎肢底節內側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齒,顎肢齒板前端亦具小齒5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棘巨蜈蚣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唇足綱 
分布,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生物製藥,

分布

棲居於潮騙想濕陰暗處;食肉性。全國各地多有分布。

外形特徵

身體自第2背板起為墨綠色,末板黃褐色。背板自2~19節各有2條不顯著的縱溝,第2、4、6、9、11、13、15、17、19各節之背板較短;腹板及步肢均為淡黃色,步肢21對,足端黑色,尖端爪狀;末對附肢基側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1棘,背面內側1~3棘。棲居於潮濕陰暗處;食肉性。全國各地多有分布。體長60-120毫米,寬5-11毫米。頭板近圓形,前端突出,長約為第一背板二倍。頭板和第一背板金黃色,自第二背椒起墨綠或晴緣色,末板色黃褐。腹板和步肢淡黃色。4對單葛擊立眼。觸角17節,基部六節乏毛。背板約自4-9節起有二條不顯著的縱溝,第2,4,6,9,1,13,15,17及19節背板較短。胸板縱溝在2-19節問有。顎肢齒板前端每邊具小齒五隻(內側三隻靠攏)(3)。步肢21對,末對步肢基側板後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有1棘(4),背內側有1-3棘。
少棘巨蜈蚣少棘巨蜈蚣

分布範圍

主產於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江蘇、陝西等地,以湖北、浙江產量大。野生或飼養。

生活習性

蜈蚣為夜行性動物,白天潛居於雜草叢中或亂石堆下,夜晚活動,覓食。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食性廣泛,尤喜小昆蟲類,也食蛙、鼠、蜥蜴及蛇類等。喜獨居,有冬眠習性。每年秋、冬季節氣溫低於15℃以下,即蟄伏在石下10~15cm深處的向陽,避風處。
紅頭少棘巨蜈蚣紅頭少棘巨蜈蚣

生長繁殖

蜈蚣雌雄異體,卵生,並有孵卵、育幼的習性。3年蜈蚣性成熟後,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間交配,雌體交配1次可連續產受精卵3~5年。產卵季節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7月中、上旬為產卵盛期。每年產卵1次。每產20~60粒,產完卵後,將卵抱在步足之間。抱卵孵化時間長達35~45日。伴隨著幼蟲生長,一生蛻皮數次。
少棘巨蜈蚣少棘巨蜈蚣

生物製藥

【栽培】
蜈蚣飼養常採用箱養、缸養、池養等法。飼料採用夏季燈光誘蟲,春、秋飼養地鱉蟲、蚯蚓飼餵蜈蚣等方法。產卵繁殖期是飼養的關鍵時期,產卵前應芝鞏勸加強營養,孵化結束後應及時把幼體與母體分離。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濕工作,溫度不能低於0℃。
栽培研究進展:與中藥栽培研究資料庫連線
少棘巨蜈蚣少棘巨蜈蚣
【採收加工】
人工飼養的蜈蚣,一般在7~8月採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後根據棲息環境翻土扒石尋捕。捕後,先鴉定雄用沸水燙死,取長寬和蜈松相等,兩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人蜈蚣的頭部下齶,另一端插入尾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曬乾或烘乾。
【炮製】
1.蜈蚣 取原藥材,除去竹片及頭足,用時折斷或搗碎。
2.焙蜈蚣 取淨蜈蚣,除去頭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質脆時,放涼。
炮製研究進展:與中藥炮製研究資料庫連線
【貯藏】
貯於乾燥容器中,密閉,防潮,防霉,防蛀。
【性狀】
全體呈扁平長條形,長9~17 cm,寬0.6~1 cm;頭部褐紅色,有1對觸角及擬複眼1對;軀幹部常為22體節,最末1節略細小,第1、2節癒合,訂漿承境褐紅色,有兩對步足,第1對為顎足,基部癒合,末節變為毒爪,其餘體節各具步足1對;背面墨綠色,有光澤,有兩條突起的縱棱,腹面黃棕色,步足彎成鉤狀,下垂交叉於腹面,最後1對步足延長呈尾狀;氣腥臭,味辛而微鹹。
飲片性狀:蜈蚣為除去頭、足的乾燥軀體,呈扁平的小段。背部棕綠色或黑棕色,有光澤,腹部棕黃色或淡黃色,質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氣,味辛而說協朽微堡姜去重鹹。焙蜈蚣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焦腥氣。
【商品規格】
商品按其大小分兩等,以及把裝和散裝。大條為10~16厘米長,小條為10厘米以下。以蟲體條大、完整、腹乾癟者為佳。
少棘巨蜈蚣少棘巨蜈蚣
【顯微特徵】
少棘娛蚣粉末黃綠色或灰黃色。①體壁(幾丁質)碎片黃棕色、黃綠色、棕色或紅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後顯淡黃色或近無色。外表皮表面觀有多角形格線樣紋理,直徑5~14pm,排列整齊,其下散有細小圓孔,有的(在腹部)細小圓孔邊緣微拱起,單個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橫斷面觀呈棕色,有光澤,有的隱約可見縱紋理。內表皮無色,有橫向條紋;內、外表皮縱貫較多長短不一的微細孔道。②橫紋肌纖維淡棕色或無色,多碎斷,側面觀呈薄片狀,明暗相間紋理隱約可見,有的較明顯,紋理斜形、弧形、水波紋形或稍平直,暗帶較窄,有緻密的短縱紋;斷面觀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條形,表面較平整。③氣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螺旋絲寬1~5p米,排列呈柵狀或弧圈狀,絲間有近無色或淡灰色小斑點。有時可見較細氣管,具分枝,螺旋絲較細小。脂肪油滴淡黃色,散在。
【化學成分】
含組織胺、溶血蛋白、甲酸、膽甾醇及胺基酸;外皮含有硫鍵的蛋白質及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蜈蚣油中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化學成分研究進展:與中藥化學成分研究資料庫連結
【藥理作用】
1. 抗驚厥:蜈蚣粉劑對士的寧、菸鹼及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
2.對心血管的影響: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對離體豚鼠心房有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蜈蚣水溶液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隨劑量增大而增強,實驗表明,降壓作用與腎上腺素α、β受體,膽鹼能M受體,組胺H受體無關,剪斷雙側迷走神經也不影響降壓作用。此外,蜈蚣水溶液明顯增加蟾蜍下肢血管灌流量,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
另外,本品能抑制結核桿菌、皮膚真菌以及抗腫瘤作用。
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與中藥藥理研究資料庫連線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肝經。
【功效】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套用與配伍】
1.用於痙攣抽搐。蜈蚣辛溫,性善走竄,通達內外,有比全蠍更強的息內風及搜鳳通絡作用,二者常相須為用,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如止痙散。經適當配伍,亦可用於急、慢驚風、破傷風、風中經絡口眼喎斜等證。
2.用於瘡瘍腫毒瘰癧結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結。以本品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頗佳,如不二散;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癧潰爛;若以本品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傷。
3. 用於風濕頑痹。本品亦有與全蠍相似的通絡止痛作用,可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
4.用於頑固性頭痛。本品搜鳳通絡止痛,可與天麻、川芎、白僵蠶等同用,治療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lg。外用適量,研末或油浸塗敷患處。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服。
炮製研究進展:與中藥炮製研究資料庫連線
【貯藏】
貯於乾燥容器中,密閉,防潮,防霉,防蛀。
【性狀】
全體呈扁平長條形,長9~17 cm,寬0.6~1 cm;頭部褐紅色,有1對觸角及擬複眼1對;軀幹部常為22體節,最末1節略細小,第1、2節癒合,褐紅色,有兩對步足,第1對為顎足,基部癒合,末節變為毒爪,其餘體節各具步足1對;背面墨綠色,有光澤,有兩條突起的縱棱,腹面黃棕色,步足彎成鉤狀,下垂交叉於腹面,最後1對步足延長呈尾狀;氣腥臭,味辛而微鹹。
飲片性狀:蜈蚣為除去頭、足的乾燥軀體,呈扁平的小段。背部棕綠色或黑棕色,有光澤,腹部棕黃色或淡黃色,質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氣,味辛而微鹹。焙蜈蚣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焦腥氣。
【商品規格】
商品按其大小分兩等,以及把裝和散裝。大條為10~16厘米長,小條為10厘米以下。以蟲體條大、完整、腹乾癟者為佳。
少棘巨蜈蚣少棘巨蜈蚣
【顯微特徵】
少棘娛蚣粉末黃綠色或灰黃色。①體壁(幾丁質)碎片黃棕色、黃綠色、棕色或紅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後顯淡黃色或近無色。外表皮表面觀有多角形格線樣紋理,直徑5~14pm,排列整齊,其下散有細小圓孔,有的(在腹部)細小圓孔邊緣微拱起,單個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橫斷面觀呈棕色,有光澤,有的隱約可見縱紋理。內表皮無色,有橫向條紋;內、外表皮縱貫較多長短不一的微細孔道。②橫紋肌纖維淡棕色或無色,多碎斷,側面觀呈薄片狀,明暗相間紋理隱約可見,有的較明顯,紋理斜形、弧形、水波紋形或稍平直,暗帶較窄,有緻密的短縱紋;斷面觀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條形,表面較平整。③氣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螺旋絲寬1~5p米,排列呈柵狀或弧圈狀,絲間有近無色或淡灰色小斑點。有時可見較細氣管,具分枝,螺旋絲較細小。脂肪油滴淡黃色,散在。
【化學成分】
含組織胺、溶血蛋白、甲酸、膽甾醇及胺基酸;外皮含有硫鍵的蛋白質及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蜈蚣油中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化學成分研究進展:與中藥化學成分研究資料庫連結
【藥理作用】
1. 抗驚厥:蜈蚣粉劑對士的寧、菸鹼及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
2.對心血管的影響: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對離體豚鼠心房有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蜈蚣水溶液對麻醉犬有明顯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隨劑量增大而增強,實驗表明,降壓作用與腎上腺素α、β受體,膽鹼能M受體,組胺H受體無關,剪斷雙側迷走神經也不影響降壓作用。此外,蜈蚣水溶液明顯增加蟾蜍下肢血管灌流量,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
另外,本品能抑制結核桿菌、皮膚真菌以及抗腫瘤作用。
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與中藥藥理研究資料庫連線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肝經。
【功效】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套用與配伍】
1.用於痙攣抽搐。蜈蚣辛溫,性善走竄,通達內外,有比全蠍更強的息內風及搜鳳通絡作用,二者常相須為用,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如止痙散。經適當配伍,亦可用於急、慢驚風、破傷風、風中經絡口眼喎斜等證。
2.用於瘡瘍腫毒瘰癧結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結。以本品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頗佳,如不二散;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癧潰爛;若以本品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傷。
3. 用於風濕頑痹。本品亦有與全蠍相似的通絡止痛作用,可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
4.用於頑固性頭痛。本品搜鳳通絡止痛,可與天麻、川芎、白僵蠶等同用,治療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lg。外用適量,研末或油浸塗敷患處。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