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硬膜外間隙神經阻滯術

頸部硬膜外間隙神經阻滯術是適用於頸部及上肢手術的麻醉、術後鎮痛手術

操作名稱,適應證,禁忌證,準備,方法,注意事項,

操作名稱

頸部硬膜外間隙神經阻滯術

適應證

頸部硬膜外間隙神經阻滯術適用於:
1.頸部及上肢手術的麻醉、術後鎮痛
2.上肢根性神經痛、燒灼痛。
3.頸部血管性疾病,頸椎關節病,頸肩綜合徵。
4.相應區域癌性疼痛。

禁忌證

1.穿刺部位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2.全身膿毒血症。
3.凝血功能異常。
4.顱內壓增高。
5.頸部外傷如 頸椎骨折。

準備

1.硬膜外穿刺用具準備 選用16~18G硬膜外穿刺針及硬膜外導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藥及其他消毒用具。
2.患者準備 患者體位取側臥位,頭下墊枕,頭頸前屈。
3.穿刺間隙和體表定位 選擇頸6~7或頸7~胸1椎間隙進針。頸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頸椎棘突。
4.行大面積皮膚消毒。

方法

1.穿刺方法
在穿刺間隙中點,用25G長注射針頭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點皮內、皮下及深部浸潤麻醉達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同時探明硬膜外穿刺的進針方向。先用15G銳針刺破皮膚和韌帶,將硬膜外穿刺針沿針眼刺入皮膚,使進針方向與棘突平行,穿過棘上韌帶刺入棘間韌帶,抵達黃韌帶時有韌性感。將針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鹽水內含一小氣泡的注射器,推動注射器芯,有回彈感覺,同時氣泡縮小,液體不能注入,表明針尖已抵及黃韌帶。此時可繼續慢慢進針,反覆推動注射器芯試探,一旦突破黃韌帶,即有阻力頓時消失的“落空感”,同時注液可毫無阻力,小氣泡也不再縮小,表示針尖已進入硬膜外間隙。經輕輕回吸無血、無腦脊液後,緩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觀察5min無脊麻和入血現象後,注入所需局麻藥。也可用懸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斷是否進入硬膜外間隙。
2.連續硬膜外阻滯的置管方法
放置導管可反覆注入藥物。將針的斜面朝向頭側,通過硬膜外穿刺針置入標有刻度的20G導管。導管應超過穿刺針頭端並進入硬膜外間隙3~4cm。置管時病人可能突然有異感,通常為一過性的。若異感持續存在,應重新置管。如必須拔除導管,應將穿刺針和導管一併拔除,以免切斷導管頭端。測量患者背部表面至導管上標記的距離(可用穿刺針芯測量)後,小心地將導管保留而退出穿刺針,再次測量患者背部皮膚至導管同一標記的距離。如導管過深,應拔出少許以保持硬膜外間隙內長度為3~4cm。用無菌敷料固定好導管。
3.藥物及用量
首先注入試驗量的局麻藥。一般使用1.6%~2%利多卡因3ml。注藥前必須回吸,確認無血及腦脊液。試驗量注入硬膜外間隙幾無作用,若注入腦脊液中,可迅速發生脊神經阻滯的徵象;若注入硬膜外靜脈,可出現心率增快、眩暈、耳鳴、口周麻木等局麻藥入血的全身毒性反應。確認無脊麻及入血現象後,分次注入局麻藥至全量。每個皮區節段的最大局麻藥容量為1.6ml。常用局麻藥有:1.6%~2.0%利多卡因、0.5%~0.75%羅哌卡因及0.5%~0.75%布比卡因。

注意事項

1.穿破硬脊膜 意外穿破硬脊膜約占硬膜外穿刺的1%。一旦穿破硬脊膜,可將適當劑量的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隙,則變為脊神經阻滯。如仍需硬膜外阻滯,可上移一個椎間隙重新穿刺置管,使硬膜外導管頭端遠離已穿破的硬脊膜處。但應考慮經此硬膜外導管注藥後有發生脊神經阻滯的可能性。
2.全脊髓麻痹 將大量局麻藥誤注入蛛網膜下隙可導致全脊髓麻痹。這是本技術最嚴重的併發症。一旦發生,局麻藥可阻滯全部脊神經,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藥物從枕大孔進入顱內使患者意識消失。血管擴張引起血壓驟降,甚至心跳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須在手術室或具有同等條件的處置室內進行,應準備好搶救物品如:升壓藥物,麻醉機及氣管插管用品。
3.藥物誤入血管 局麻藥誤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的毒性反應,導致驚厥和心臟停搏。
4.脊髓直接損傷 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動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練,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礎上,進一步進針可導致脊髓直接損傷。
5.頸部硬膜外穿刺時的危險性大於胸部和腰段。
6.如欲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應在X線透視或CT引導下穿刺,使得神經破壞性阻滯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治療之前,應充分向患者或家屬說明診斷、預期療效、原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在治療期間可能加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併發症等,並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應備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列明上述事項,在患者或家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履行簽字手續確認後方可治療。未經患者或家屬書面同意,不應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
7.其他 用17G硬膜外穿刺針刺破硬脊膜後,年輕人發生頭痛的幾率超過75%。有凝血障礙的患者可發生硬膜外血腫。無菌操作不嚴格時可發生硬膜外間隙膿腫等嚴重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