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弓裂

頸椎椎弓上下關節突之間呈圓柱狀結構,通常稱為關節突間部,而不稱峽部。因尚不清楚的先天性因素導致該部骨缺損或連續性中斷即為頸椎椎弓裂;在此基礎上,由於退變或頭頸部應力作用導致病變椎節移位,即為頸椎滑脫,可造成頸椎不穩及脊髓、神經根刺激症狀。頸椎椎弓裂是一種少見的頸椎畸形。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30-40歲男性
  • 常見症狀:頭頸酸痛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多數認為本症為先天性畸形。常合併其他頸椎先天性畸形,如脊柱裂、先天性椎弓根缺如、關節突發育不良等。有些作者認為此症與遺傳有關。

臨床表現

本症以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患者中年齡以30~40歲較多見。
本病患者可完全無症狀,僅在體檢或流行病學調查時被發現。多數患者僅有頭頸酸痛不適也可有頭暈、噁心等。少數病例伴有神經根刺激症狀,多在輕微受傷、勞累或頭頸部活動時誘發或加重;如同時發生頸椎滑脫也可能引起神經根受壓症狀。而脊髓症狀尤為少見,一般僅見於合併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椎管狹窄的患者。
頸椎椎弓裂無滑脫者,可出現頸椎不穩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頸枕部和肩部疼痛。合併頸椎滑脫者可出現神經根受壓症狀和吞咽困難。脊髓受壓症狀較少見,但若頸椎滑脫合併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管狹窄則易出現脊髓受壓症狀。部分病例可無任何臨床症狀,僅在X線檢查時發現頸椎弓裂合併頸椎滑脫。體檢時可發現患者頸椎活動受限,頸椎活動可誘發或加重臨床表現。合併頸椎滑脫的患者可在其頸部觸及“台階樣”畸形。有時患者頸部可呈斜頸畸形。合併脊柱裂者,可同時出現脊柱裂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檢查

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據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左、右斜位及伸屈動力位片。對有疑問的病例應行斷層攝片,從而更清楚地顯示病變部位。CT和MRI檢查對診斷本病僅提供參考,但有助於鑑別與發現其他疾患。本病的X線片特點為:
1.頸椎關節突間部有分界清晰的裂隙,斷端邊緣硬化、變鈍。
2.病灶部位小關節突呈三角形或蝴蝶結樣畸形。
3.椎弓後半部向後脫位,椎體向前輕度滑脫(≤Ⅰ度),椎間孔可變小。
4.多合併同側或相鄰的椎弓根、關節突發育不良以及脊柱隱裂等其他畸形。
值得注意的是,在CT掃描切層上,頸椎椎弓裂與腰椎峽部裂表現不盡相同,其主要表現為關節突與椎體相連部位連續性中斷,斷端光滑,關節突與椎體的夾角也不同。

診斷

除依據臨床外,主要依據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左右斜位及伸、屈位功能片。CT三維重建影像更直觀。

鑑別診斷

應排除因創傷、腫瘤等原因造成的頸椎椎弓破壞。

併發症

合併頸椎滑脫,可能引起神經根受壓症狀,也可合併頸椎間盤突出症和頸椎椎管狹窄症。

治療

根據臨床症狀、滑脫的程度以及是否合併脊髓、神經根損害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對於無明顯臨床症狀者,應加強對頸部的保護及注意日常工作、生活時的體位。一旦出現神經根或脊髓損害症狀或伴有滑脫,則應考慮外科手術干預。手術的目的在:
1.減壓
改善臨床症狀。
2.融合
使病變節段獲得牢固穩定。手術可選擇經前路途徑,將椎弓裂椎體與下位椎體相融合。如無滑脫,可採用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與自體髂骨植骨加鈦板螺釘內固定術;對於合併頸椎滑脫者,可採用Caspar椎體牽開器,使滑脫的椎節復位,椎間孔擴大,恢復頸椎椎間高度及生理曲度,然後再行減壓及植骨及內固定。使融合節段達到即刻穩定。
後路手術也可進行植骨融合,使頸椎椎弓裂椎節獲得穩定。一般多選擇前路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