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膿皰糜爛性皮病

頭皮膿皰糜爛性皮病系一種少見的非感染性膿皰性皮病,由Pye等於1979年首先報導並命名。他們報導了6例病例,其特徵為:發病於高齡女性;頭皮部膿皰、糜爛、結痂性慢性病變,常伴瘢痕脫髮;實驗室檢查無特殊異常,組織病理為非特異性皮膚萎縮和慢性炎症性改變;抗生素治療無效,而皮質激素局部外用有效。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該病病因不明。膿液培養未發現致病菌,抗生素治療無效,故為非感染所致。渡邊等報導有合併橋本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例,且有免疫球蛋白增高、丙種球蛋白增高,並測出各種自身抗體等異常,提示該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共同的發病因素。

臨床表現

皮損為局限於頭皮的膿皰、糜爛、結痂和瘢痕性禿髮性斑片,多為1~2處,直徑可達數厘米到十幾厘米,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以頭頂部為最常見,其次為側頭部或前頭部。膿皰為淺表性、多發性,皰壁鬆弛,約半粒米大,可散在,亦可融合,反覆出現。糜爛面上蓋有黃褐色至暗褐色痂。病變處頭髮脫落。皮損進展緩慢,病期短的為數個月,長的可達5年或更久。

檢查

組織病理:皮膚萎縮和真皮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皮膚萎縮,表皮、真皮及毛囊均有萎縮。炎症主要在真皮淺層,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治療

皮質激素局部外用有效,但也有個別無效或停藥後復發的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