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序公理

順序公理

順序公理(axiom of order)是基本的幾何公理之一,指希爾伯特-歐幾里得幾何系統公理表中的第二組公理,是建立點的位置關係的公理,包括以下四條:1.如果B點介於A和C兩點之間,那么A,B,C是一直線上的三個不同的點,並且B也介於C和A之間;2.對於任何不同的A,B兩點,在直線AB上至少有一點C,使得B介於A和C之間;3.在一直線上任何不同的三點中,至多有一點介於其餘兩點之間;4.(帕施公理)設A,B,C是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a是平面ABC上的一直線,它不通過A,B,C中任何一點,如果a有一點介於A和B之間,那么a必還有一點介於A和C或B和C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順序公理
  • 外文名:axiom of order
  • 簡介:希爾伯特公理系統中的第Ⅱ組公理
  • 所屬學科:數學
  • 所屬問題:高等幾何(幾何基礎)
  • 別稱:次序公理
基本介紹,順序公理的推論,

基本介紹

順序公理(axiom of order)亦稱“次序公理”,是有關基本元素“點”、“直線”、“平面”有“…介於…之間”介於關係的公理。希爾伯特公理系統的順序公理是:
1.若A,B,C是直線a的三個不同點且點B介於A與C之間,那么點B也介於C與A之間。
2.若A和B是直線a的點,那么至少存在一點C,使B介於A與C之間(圖1)。
圖1圖1
3.在直線a的三點A,B,C中,一點介於其他兩點之間的情況不會多於一次。
定義 兩點A和B的全體稱為線段AB;凡介於A與B之間的點M稱為線段的內點,或單稱線段的點;點A,B稱為線段的端點,而且直線AB的其他的點稱為關於線段的外點。
定義 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A,B,C的全體稱為三角形,線段AB,BC和CA以及其內點稱為這三角形的邊,而且點A,B,C稱為這三角形的頂點。和CA以及其內點稱為這三角形的邊,而且點A,B,C稱為這三角形的頂點。
公理Ⅱ1-3稱為線形的順序公理,因為這些是與在一直線上的點有關的緣故,與這些聯合的還有第四個,平面的順序公理,通稱“巴斯公理”或“帕須公理”,這是按最初明白地把它公式化的幾何學家的名字的,是德國數學家巴斯(M.Path,1843-1930)提出,是證明線段存在內點的主要工具。
4(帕須的公理) 設A,B,C是不在一直線上的三點,且a是在平面ABC上而不含有點A,B,C的任何一個。若這時候直線通過線段AB的點,那么它也必通過線段AC的點或通過線段BC的點(圖2)。
圖2圖2

順序公理的推論

關於直線上的點的順序的定理,現在轉到關於點的順序的基本定理——順序公理的推論(更多內容及定理的證明請參考相關書籍)。
定理 若A和C是直線a的兩點,那么在這直線上存在點B,介於A與C之間。
定理 在一直線上的三點A,B,C之中,僅有一個是介於其他兩個之間的。
定理 若有四點在一直線a的上面,那么常常可以用字母A,B,C,D來記這些,使點B介於A和C之間且介於A和D之間,而點C則介於A和D之間且介於B和D之間,用記號改寫這事實如下:同時存在這4個關係
定理 從直線的四個不同點A,B,C,D僅有兩個(例如B、C)是介於其他兩個(A,D)之間的:在這四個成組裡,關於“介於”沒有一點能夠在三次之多的。
定理 一直線的n個不同的點常可附上號碼1,2,3,…,n使當i<j<k(或i>j>k)時,第j個點要介於第i個和第k個之間。
定理 在各直線a和各線段AD上存在點的無數集。
定理 直線a的各點O劃分其所有點為具有下面性質的兩區域
:
直線a的各點(除了點O)必屬於這些區域之一;若點O介於和他不同的任何兩點A1和A2之間,則A1和A2屬於不同的區域,並且若點O不介於A1和A2之間,則A1和A2屬於同一的區域。
定義4 凡使
成立的所有點M的集並此外包括點S本身在內,稱為以O為頂點且由其一點S所決定的射線OS。
定理 平面
上的直線a把它的上面的點(除了直線a本身所銜接的點而外)分開為具有下面性質的兩區域
:凡取在不同區域上的兩端點A1和A2的任何線段A1A2與直線a常常有共同點B;反之,凡兩端點僅屬於這些區域中之一的所有線段
與直線a沒有共同點(圖3)。
圖3圖3
定義 在通過點S和直線a的平面
上,使線段SA1和直線a沒有共同點的這種點A1的集合稱為以直線a和定點S做邊緣的半平面。
定理 平面
的各對相交直線a和b劃分它的所有點M為具有下面性質的四個區域:凡兩端點A和B屬於不同區域的任何線段AB和兩直線a,b中的至少一條常有共同點,而兩端點屬於同一區域的線段AA’和直線a,b都沒有共同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