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

音樂治療是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心身健康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樂治療
  • 外文名:music therap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起源,音樂療法的機理研究,審美移情說 ,共振原理說 ,神經活動說,音樂療法的方法研究,主動音樂療法,被動音樂療法,綜合療法,類型,來訪者主動性程度,臨床上分類,所使用音樂的特點,

起源

國外音樂療法的發展國外音樂療法起步較早,1890年奧地利醫生厲希騰達爾發表了“音樂醫生”的觀點。1944 年,密執安州組織了第一個音樂治療學會,1946年又在堪薩斯州國立大學開設音樂療法的專科。於是,世界各國紛紛仿效,澳大利亞1959年有了音樂療法機構,1969~1970年間,德、法、丹麥、芬蘭等國也相繼成立了音樂療法組織。音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在美國從事音樂治療工作的國家註冊醫師有4000人,歐洲有數千人,日本20世紀80~90年代從美國學成歸國創業的有50多人。中國的音樂治療起步較晚,1979年美國音樂治療博士劉邦瑞教授應邀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第一次把歐美音樂治療學介紹到國內,才拉開了我國音樂治療學科建設的帷幕。中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音樂療法,在不到30年的時間,我國的音樂治療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發展。如:音樂電療、療養院精神院音樂療法、對心身疾病的音樂治療臨床探索、對老年病的音樂治療、對兒童智障的音樂療法等。許多醫療機構也相繼完成音樂治療系統的安裝使用。我國第一家獨立的音樂治療所也於1997年底,在中央音樂學院創辦。1999年6月28日在國際禁毒日有“親近音樂,遠離毒品”主題的大力宣傳。音樂那跳躍的音符已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音樂治療亦成為人們倍加關注的研究課題。

音樂療法的機理研究

審美移情說 

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審美的。在人們審美活動中,藝術形象因情而生,使審美主體感同身受,勾起欣賞者種種情感體驗。音樂這種審美客體的旋律音色變化和節奏節拍運動過程,煥發出人類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音樂與醫學的本質聯繫,正在於這種特有的魅力對人類心身的影響和作用。它在調動人們思維的記憶、聯想、想像等各種因素時,喚起同感,引起人們共鳴。審美主體的情緒在音樂情態的誘發中,獲得釋放與宣洩,使積極的情緒強化、消極的情緒排除。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極狀態轉化為積極情態,緩解軀體的應激狀態,解除心理扭曲和緊張,創造自我治癒力的機會。因此,長期有效地欣賞音樂,可以解除人們不良的心身反應,陶冶性情,改變性格和情趣。

共振原理說 

人體是一種耗散結構,必須不斷地與外部環境交換物質,輸入負熵流才能維持生命的運動。音樂就是一種作用於人的生理場與物理場的物質能量。它通過曲調、節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因素傳遞信息。這些因素具備一定規律和變化頻率,音響振動作用於人體各部位時,會引起人體五臟六腑、肌肉、腦電波等的和協共振,促進各器官節律趨於協調一致,從而改善了各器官的紊亂狀態,以解除疾病,促進康復。因此,掌握共振原理,根據病人具體的情形選曲,就可以配合病人的節奏、動作、呼吸,建立一種令人心安的持續關係。

神經活動說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音樂可以通過人的聽覺作用於人的大腦邊緣系統腦幹網狀結構,調節大腦皮質,使人體的內臟活動及情緒與行為有良好的協調作用。當音樂聲波作用於大腦時,會提高神經和神經體液的興奮性,促進人體分泌有利健康的生化物質。如優美健康的音樂能促進孕婦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乙醯膽鹼等物質,起到調節血液流量和神經細胞興奮的作用。

音樂療法的方法研究

主動音樂療法

主動音樂療法注重病人的參與,大多採取治療師與病人合作的方式,成立治療演奏團,治療師和病人分別使用不同樂器,治療者與病人一對一組合,或使病人與治療組的1人或數人組合,或讓病人一邊敲擊鋼琴一邊演唱自己喜歡的歌曲,使病人在演奏、演唱中情緒高漲、心理充實而達到放鬆、治療的效果。

被動音樂療法

被動音樂療法注重治療師的引導作用,強調欣賞音樂的環境設定。採取這種形式的方法也很多樣。有的把心理治療與音樂治療相結合,治療時,先對病人催眠,使病人潛意識中的活動呈現出來,通過播放事先選好的音樂,邊聽邊進行中性的引導,讓病人產生想像,然後自由聯想,不斷報告他的感受,病人跟著音樂走,醫生跟著病人走,使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充分進行自我認識,重新認識豐富的世界。有的把音樂作為轉移注意力的手段,每人配發一台帶耳機裝置的盒式錄音機和他們平素最喜歡聽的音樂磁帶,在手術期間傾聽。有的研究嘗試把傳統的中醫經絡穴位學說與音樂治療相結合,使用音樂電療儀,把音樂信號轉換成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電流,囑患者戴上耳機仰臥,然後將電極襯墊浸濕放在電極板上,安置於人體的不同穴位,輸出1~2mA的電流,通過不同聲波的輸入、輸出,使物理能量對肌體產生振動,而產生局部麻顫、肌肉收縮、緊迫等感覺,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鎮靜、鎮痛、消炎、緩解血壓等作用。

綜合療法

一般來說,具體施治並不局限於哪種方法的使用,主動、被動往往雙管齊下。如提供幾種活動方法,在音樂聲中由音樂治療師帶領或由患者自己進行肢體上的運動。萬氏介紹的國外音樂療法分別有以柔和的體操伴隨熟悉的充滿激情的音樂,或以面部按摩伴隨熟悉的輕鬆音樂,或以治療家間或指導的專門音樂進行肌肉鬆馳,或播放音樂前提示與抑鬱情緒和機能障礙性想法相反的松馳意象以暗示性意象伴隨熟悉的標題音樂,或指導病人伴隨音樂的特殊意象,構想自己起著積極作用,解決某個問題或改善情緒,或播放反覆慢速音樂以加速入睡或儘量放鬆,或以有節奏的音樂以增強活力,或在繪畫或其它藝術活動的同時聽音樂,以欣賞或陶冶情緒等;還有人利用音樂導引練靜松功、靜養功,誘導患者入靜,利用“內氣” 而治病;或利用通俗流行的輕音樂,根據音樂風格與人格類型、生物節律等並綜合考慮病症、病因、體質、患者的文化背景、職業、性格、愛好諸因素,開列音樂處方實行辨證施樂。

類型

來訪者主動性程度

(1)單純聆聽型式: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名曲情緒轉換法。
(2)主動參與式: 簡單樂器訓練,選擇地按音樂知識學習、樂曲賞析、演唱歌曲、音樂遊戲等。

臨床上分類

(1)單純音樂療法:單純通過聽音樂達到治療目的。
(2)音樂電極療法:患者接受音樂治療的同時,還接受音樂電流治療,將聲頻轉化為電頻,電流與音樂是同步的。
(3)音樂電針療法:音樂療法與針刺療法相結契約時進行。

所使用音樂的特點

(1)共振療法
音樂治療,由體感音樂、治療方案和體感音響設備三方面組成。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製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的。內容包括治療對象身心狀態評估、體感音樂的選擇和確定音量、振動強度和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和分頻-放大-換能裝置,其主要形式為床、床墊、台、椅和沙發等。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響設備不同,音樂聲波頻率範圍和振動強度有所差別。
人類對於聲音的感受源於振動。一般情況下,音樂是通過增幅器放大信號後從揚聲器發出,再經過空氣振動而達到人的耳膜的。通常人類可以聽到的音樂低音部分一般為50Hz-150Hz。人類通過身體可以感受到的音樂振動稱之為"音樂體感振動",其最大範圍為16Hz-20000Hz。20-50Hz的低頻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強,伴隨著振動感和衝擊感給人以極其強烈的臨場感。同時,20-50Hz的頻率範圍最能夠給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悅的快感和陶醉感。因為音樂的低音部分(貝司)是比較單調的重複,近乎於l/f2的振動,給人以安全舒適感。
體感音響技術是將音樂中16Hz -150Hz低頻部分電信號分揀出來另外經過增幅器放大,通過換能器轉換成物理振動,做用於人體傳導感知,特別能夠忠實再現20-50Hz的頻率範圍音樂的技術。這種節奏近乎於l/f2的振動,形成使人安全舒適感和 的要素,同時局部的振動也能促進組織的血液循環
(2)高頻療法
高頻音樂療法是根據法國著名音樂學家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的理論製作而成,適用於兩歲以上所有的人群,是一款系統的,科學的音樂調理,治療產品。
托馬提斯三定律
第一定律 如果我們的耳朵不能聽到一定的頻率,那就意味著我們也不能發出這一頻率的聲音。
第二定律 如果改變我們聽到的聲音,那么我們發出的聲音也會被改變。
第三定律 要想幫助那些失聰或者變聾的人,首先要鍛鍊他們耳內的肌肉。
治療原理是通過空氣震盪刺激耳部聽覺系統以及直接通過人體骨骼傳導,兩種方式刺激大腦,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痊癒,但卻能大大改善使用者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
主要針對於自閉症,多動症,閱讀困難症和抑鬱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