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索·淥水亭春望(納蘭性德詞作(壚邊喚酒雙鬟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上片寫春到人間,淥水亭望中所見之景。下片筆鋒一轉則心緒闌珊,悠閒自在中透露出幾許淡淡的春愁。全篇圍繞其“春”和“望”二字涉筆,基調清新淡雅,閒靜疏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鞦韆索·淥水亭春望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
壚邊喚酒雙鬟亞,春已到賣花簾下。一道香塵碎綠苹,看白袷親調馬
菸絲宛宛愁縈掛,剩幾筆晚晴圖畫。半枕芙蕖壓浪眠,教費盡鶯兒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鞦韆索:詞牌名,此調不見詞譜,是為性德自度曲。上、下片各四句,共五十四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皆押仄聲韻。
②淥(lù)水亭:建在明珠府的西花園裡,是性德與友人吟詩作賦的雅集之所,今為宋慶齡紀念館,緊鄰後海。
③壚(lú):舊時酒店裡安放酒瓮的土台子。雙鬟亞:雙鬟,古代年輕女子之兩環形髮髻,此處代指脾女。亞,通“壓”,低垂之貌,此謂婢女之雙鬟低垂貌。
④香塵:本指芳香之塵。此處代指湖水中浮游之水禽劃破水面。
⑤“看白袷(jiá)”句:白袷即白袷藍衫,舊時士人之服裝,此處借指未取得功名之人。調馬:馴馬。李端《贈郭駙馬》:“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
⑥宛宛:遲回纏綿的樣子。縈掛:牽掛
⑦晚晴:謂傍晚晴朗的天色.
⑧芙蕖(fú qú):荷花:此處指繡有荷花的枕頭
⑨“教費盡”句:謂黃鶯兒不住地啼鳴。費盡:用盡。

白話譯文

雙鬟低垂的少女在酒壚邊買酒,賣花人的帘子下鮮花盛開,一片春意盎然。那個白衣女子正親自馴馬,馬兒飛馳而過,踏起的塵土仿佛被揚起的浮萍。
香菸裊裊,縈繞著柳枝,好像人縈繞著愁緒,不如將這旖旎的晚晴圖畫下,半枕著荷花枕在浪花上睡去,即使黃鶯再叫也不要去理它。

創作背景

趙秀亭據孫致彌《撥香灰》“容若侍中索和楞伽山人韻”詞,考訂容若此詞作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詞人於自家淥水亭,手持酒杯,悠然而望,見春景如畫,極為自得,心有所感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四句一景,皆為春到人間,淥水亭望中所見之景。開篇“壚邊換酒雙鬟亞,春已到賣花簾下”,這裡指的就是一名少女在酒壚買酒的情景。少女買完酒,自然要回到歸處,腳下的灰塵隨著裙擺,在陽光下蕩漾,刺眼的陽光中,那微微的顆粒,歡娛地跳躍著。“一道香塵碎綠苹”,水波陣陣,原本漂浮在水面上的綠色浮萍被打了孔,好一幅春日圖。容若在此用到一個詞為“香塵”,芳香之塵,塵埃怎能芳香,這不外乎是容若的一種比擬。香塵也是指湖水中的水禽,在水面上遊走,劃破水紋,蕩漾出的水波。隨即寫道“看白袷親調馬”,白衣飄飄的少年在親自馴馬,他飛身一躍,將不聽話的馬匹訓練得服服帖帖。馬匹終於聽從他的指揮,疾馳而過,蕩漾起的灰塵,攪碎了一池的綠萍。上片便在一片混亂的春日中結束。
下片筆鋒一轉則心緒闌珊,悠閒自在中透露出幾許淡淡的春愁。“菸絲宛宛愁縈掛”,真是多情公子空餘恨,這般的傷神又是為了哪般。想這么多於己無關的事情,倒不如專心致志地去欣賞眼前的美麗春日。“剩幾筆晚晴圖畫”,將這一幅美好的春日圖畫在紙上,永遠留下舊憶,豈不是更好。欣賞完春光,作完畫,不如小睡片刻,在春日暖意盎然的時刻,做一場美夢,再也沒有比這更愜意的事情了。“半枕芙蕖壓浪眠,教費盡鶯兒話。”容若半倒在枕頭上,閉目養神,心情漸漸放鬆,仿佛神遊太空,看到更加虛幻美好的景物。即便是黃鸝鳥再清脆的叫聲,也無法將他從夢中喚醒。春日就這樣在睡夢中逐漸走遠,漸行漸遠。結尾處不免意緒闌珊,多情的納蘭即便在這樣喜人的春色之中也容易生起哀怨之情,清麗的筆觸中夾雜著幾許淡淡的哀愁,使得這首詞別具一番風味。
小詞中固然也有淡淡的哀思、薄薄的淒涼,但行文清朗,意境悠長,縱然是憂愁,也在這歷歷春日中顯得輕鬆可愛了。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此作點染春色,筆筆如畫,風格清新俊逸。慣作傷感語的容若原來也能彈出輕快的春之旋律,使人耳目為之一新。”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