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背鴉

鞍背鴉

鞍背鴉(學名: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是雀形目垂耳鴉科一種稀有的鳴禽,僅存於紐西蘭附近小島。體長25厘米,全身黑色,背紅褐色,似鞍狀。嘴角有黃色或橙色肉垂。

棲息生活在陰涼隱蔽的密集樹林裡,周圍布滿腐爛的樹木和潮濕的苔蘚。雌雄鳥的食物不同,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吃樹葉,漿果和種子等。

分布於紐西蘭的東北部和南島的西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鞍背鴉是紐西蘭的特產,是一種稀有的中型鳴禽。體長25厘米,雄鳥體重80克,雌鳥體重70克。全身黑色,頭部和身體烏亮光亮,整個背部似鞍狀,呈紅褐色。嘴有不同程度的彎曲,嘴角有黃色或橙色肉垂,大而鮮艷。體羽暗色而有光澤,臀部和尾巴覆羽橙紅色。沒有強有力的翅膀,短距離飛行但速度很快。
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叫聲多變;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中,生活在陰涼隱蔽的密集樹林裡,周圍布滿腐爛的樹木和潮濕的苔蘚。

生活習性

雌雄鳥的食物不同,雌雄個體喙結構的不同可為兩性間相互協作共同覓食帶來很大便利,但事實上,該物種的覓食行為上,並不存在顯著的異性間的相互協作現象,因為對兩隻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研究,鳥類間覓食的競爭力將大大降低,其獲得的結果並不準確,而在自然界真實的生存環境中,覓食上的競爭也有利於整個物種獲得更廣闊的覓食空間和更強的生存能力。
鳥喙結構的兩性異形使鞍背鴉的雌鳥和雄鳥在覓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鳥主要靠它的硬喙啄開樹木的表層木質以取得食物,而雌鳥則是使用長喙觸及到樹木較深的內部以獲得食物,如藏在樹木中的蟲蛹等。對雄鳥頭部和頸部的肌肉解剖發現,雄鳥可以將嘴插入腐朽的樹木內,靠張嘴將其裂開。鞍背鴉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蟲蛹、蜘蛛和小漿果,也吃樹葉,漿果和種子等。
鳴叫聲刺耳。在準備飛行時頭部和尾部保持一致高度,尾部的羽毛輕輕地捲成曲線。常在樹幹的表皮上和苔蘚上攀登,或採摘吊金鐘樹枝懸掛的花葉。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紐西蘭。紐西蘭的東北部和南島的西南部(摩圖阿拉島、夏洛特皇后島、峽灣島附近島嶼)和離斯圖爾特附近島嶼。

繁殖方式

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節通常在11月和2月之間,但在食物豐富的地方,也可以從10月到來年的5月。雌鳥通常是選定空心的樹桿或朽樹築巢,有時首選頂端的樹蕨。由雄鳥蒐集和貢獻材質,鳥巢是建在茂密的樹葉叢中,隱蔽性好,能有效防止天敵的空中獵食。鳥巢直徑35厘米左右,每次會產下2至4枚卵,卵白色撒上了淡紫色的斑點。18天孵化期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負責給雌鳥打食。雙親對雛鳥備加呵護,共同育雛。

種群現狀

由於環境的惡化,這種鳥也面臨生存威脅。對鞍背鴉的威脅主要來自外來動物。來自歐亞大陸的鼬類以鞍背鴉為食,來自澳大利亞的狐袋貂則破壞鞍背鴉的生存環境。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